历年来,网络上有多少“新闻”被定义为谣言之前,一度被广大网友流传,若深究,则会发现“所有的谣言都是有根据的”

“谣言止于智者”的意思是没有根据的话,会被聪明人止息。然而何为“根据”,又何为“聪明”?

怎样诠释谣言止于智者(谣言并非止于智者)(1)

网络配图

例2000年左右,农村女孩外出打工挣钱回来,浓妆艳抹,衣着光鲜,很容易引得村里传出该女孩在外面生活不检点的“谣言”。

实际上当时女孩在一线城市进工厂打工,正当工作的收入也相当可观,是在本地县城工作的2-3倍的收入。然而许多留在农村的人还以为女孩在外打工收入不高,并且从电视上看到的“浓妆艳抹”多是一些生活不检点的女性,“衣着光鲜”多是有钱的表象,在有限的认知下,就会判断出这个女孩从事的不正当的工作。并且传的全村都这样认为。

怎样诠释谣言止于智者(谣言并非止于智者)(2)

网络配图

这里的“谣言”传播就是有根据的,而所谓能够支持“聪明”人判断的一部分信息在女孩身上,一部分在自己不了解的城市。其实即使所有村民,当时都了解一线城市收入情况,也很难判断这个女孩的收入是否正当。并非如民警调查真相一样,可以调查相关支持事实的所有证据资料,人们的判断只是基于常识!

近日一位专家建议:“建议农民县城买房,开车回村种地。”然后在网络上引得一片沸沸扬扬,甚至该专家被广大网友反对。后来该专家回应,其本意是:“我说的是在不影响生产经营的前提下,可以做的决策。我说的不影响生产经营,指距离不要特别远,一般县城周围十公里,的确还是可以做到的。”

专家发表的“建议农民县城买房,开车回村种地”这句话,引起广大网友争议,相当部分网友都在批判专家。“建议农民县城买房,开车回村种地”这句话其实本来只是单纯的一句话,其中表达的含义也可以“多角度”解读:建议“所有农民”县城买房;建议“适配条件农民”县城买房;“经常开着车子”回村种地;泛指通勤便利方式回村种地等等。语言,不同于法律逻辑表述,需要咬文嚼字,做出含义范围的限制。日常我们的语言,都只是在特定的语境下的表达。即便两个熟人面对面交流时,都很难实现让双方语境完美重合,完全理解对方所表达的语言,而我们对于陌生人的表达,也就更难以完全理解其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

怎样诠释谣言止于智者(谣言并非止于智者)(3)

网络配图

关于这位专家的发表的言论,与上文提到的“谣言”有些类似,但又有所不同。相比于上文的谣言引发于“表象”,专家的“语言”所能展现的信息量更多,但仍旧被广大网友批判了。“谣言”是消极的传播,“批判”同样也是消极的传播。这些消极信息的传播也都是有根据的,但也只是根据有限信息的判断,而我们在生活中,很难通过语言实现100%含义接收,也很难透过表象了解到100%的真相,但我们的判断要么是消极的,要么就是积极,但却非“止于智者”。

笔者以为,关于信息片段的“消极判断”或“积极判断”主要源于我们日常所总结的“常识”,有的常识信息是“易被刺激的”,有的常识信息是“不易被刺激的”,这就涉及到大脑思维的生理领域的知识了。可以这么理解:人,对利于自己的信号敏感,对于不利于自己的信号更敏感。社会信息中,大家尤为关心那些不利于自己的信号,希望这些信号改变为利于自己的信号。

因此社会上消极新闻,比积极新闻更容易传播,又因为消极新闻传播多了,大家的常识也都是对类似现象的消极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