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为什么称为龙城(山西太原为什么叫)(1)

太原,山西省省会,简称并(bīng),别称并州,古称晋阳,也称龙城,是一座具有4700多年历史,25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古都。太原市三面环山,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自北向南流经,自古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

太原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

太,古通“大”,而“大”字加一点成“太”,意味着比大更大,大之不尽;原,是指广阔平坦的地形,我国最早诠释词义的专著《尔雅》说:“广平曰原”。因此太原这一词是对这一片地形的描述,到后来才发展成专用地名。

传说中的太原属冀州,是华夏九州之首,足见太原在中华文化的地位。太原最早有人类活动痕迹可以追溯到十万年以前,那时候被称为“旧石器时代”,具体时间是旧石器时代早期偏晚,早在母系氏族时期(距今约八千年前),太原就出现了灿烂的文明。根据历史学家的研究,太原乃至整个山西地区就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大约4500年前,唐尧迁都于今日太原西南一带创建了唐城,因此太原最初被称为唐,这一名称一直用了六百多年。

在唐叔虞死后,其子燮(燮父)继位。后迁居晋水之旁,改国号为晋。从这时起,山西就和“晋”结下了不解之缘。

公元前497年,赵简子在此创立了古晋阳城。由于该城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位于晋水之阳,故太原始有晋阳之称。

后来,晋国被瓜分,分离出来的赵国以晋阳为国都,成为了战国七雄,此时正值公元前453年。

蒙骜攻占了晋阳一带的三十六城,秦庄襄王在晋阳城首设太原郡,太原的名称正式确立下来。此时是公元前259年,太原成为了真正的地名。

从唐到太原,中间经历了4000多年。每一次的变更,都代表着太原不断向前发展。正是这样厚重的历史文化,才造就了这样灿烂的历史文化名城。

太原为什么叫“龙城”?

分析一:太原历史上出过多位帝王

太原一直是中国北方的军事重镇,史载有“控山带河,踞天下之肩背”的盛誉,郭沫若先生也有“远望太原气势雄”的诗句。太原老城区呈南北走向,狭长蜿蜒,据说乃龙相,既是“龙潜之地”,又是“龙兴之地”。

尧,相传为中国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史称“唐尧”。

禹,史称大禹,相传因治水有功,受舜禅让而继承帝位,建都晋阳(史有争议),国号夏,所以又称夏禹。禹死后传位于其子启,禅让制被世袭制取代,正式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三千多年的“家天下”时代。

唐叔虞,姓姬名虞,周武王第三子,故称叔虞。周武王分封诸侯,叔虞被封于唐,后人称为唐叔虞,被奉为晋国始祖。

赵襄子,晋阳赵氏的族长,晋国权臣。赵襄子联合韩魏两族联手灭掉了晋国势力最大的智氏家族,平分了晋国土地,自立为国君,定都晋阳,国号赵。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事件。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刘邦第四子,8岁时被封于晋阳,号代王,与母薄氏“龙潜太原”16年,期间娶妻生子(汉景帝刘启),吕后死,刘恒入长安即帝位,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

刘渊,西晋时爆发八王之乱,匈奴人大单于刘渊趁机在太原起兵称帝,尊刘禅为开国皇帝,自称汉室正统,国号汉,后改为赵,史称汉赵。

苻丕,其父前秦宣昭帝苻坚死后,在其父部属拥戴下,于晋阳称帝。

高洋,东魏权臣高欢之子,出生于晋阳,并以晋阳为基地,逼东魏孝静帝禅位于他,登基称帝,尊其父高欢为开国皇帝,国号“齐”,史称北齐。

杨广,隋炀帝杨广即位前以太原为封邑,封晋王。

李世民,人称“太原公子”。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开创了辉映后世的大唐盛世。

李治,唐太宗之子,3岁时受封晋王,5岁时授并州都督。李治22岁即位为帝,是为唐高宗。当然,李治更多被后人所熟知大部分是因为他那个牛逼闪闪的老婆——武则天!

武则天,并州文水人(当时文水归太原管辖),14岁入宫为唐太宗才人,赐名“武媚”,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与高宗共掌朝政,合称“二圣”。高宗死后以太后身份临朝听政,67岁自立为帝,82岁死,与高宗合葬。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掌权五十年。后人称此段历史为牝鸡司晨(母鸡打鸣之意)。

李存勖,自李世民之后,又一个赫赫有名的“太原公子”。晚唐时晋王李克用之子,沙坨人,祖籍山西应县,祖上立大功,赐国姓“李”,出生于太原晋阳宫,23岁即晋王位,38岁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

石敬瑭,太原人,出生于太原,原为后唐开国皇帝太原公子李存勖手下大将。李存勖死后,在太原起兵称帝,国号晋,史称后晋,石敬瑭因与后唐大军争天下时向契丹称臣,自称“儿皇帝”,并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使得后朝历代对契丹(辽)无险可守,而成为遗臭万年的大汉奸。

刘知远,太原人,原石敬瑭手下大将,石敬瑭死后,自太原起兵称帝,国号汉,史称后汉。

郭威,河北人,3岁时全家迁往太原,在太原长大,后汉高祖刘知远手下大将,刘知远死后,起兵称帝,国号周,史称后周。

刘崇,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时任河东节度使,刘知远死后,后汉分裂,郭威建后周,刘崇则以太原为都城称帝,仍然用“汉”的国号,史称北汉。

孟昶,出生于太原。其父孟知祥原为后唐高祖李存勖手下大将,任太原尹时生下孟昶。后孟知祥占据东西两川,在成都自立为帝,国号蜀,史称后蜀。孟知祥在位7个月即病死,孟昶继位为帝。

柴荣,河北人,幼时在太原其姑父郭威家中长大,“生性谨厚”,得郭威喜爱,收为义子。郭威称帝后,柴荣以皇子身份出任太原郡侯,后加封晋王。郭威无子,驾崩后,柴荣接皇位,是为周世宗。

分析二:太原曾是多个朝代的都城

太原作为古都,据不完全的粗略统计,有尧都1年,赵都28年,汉韩王信都3年,代王刘恒都17年,太原国刘参都17年,代王刘登都29年,代王刘义都18年,西晋太原国成王辅都3年,李存勗晋王都17年,北汉国都29年,共计162年。若再加尧裔唐国,周初晋国,那时间长多了。

另外太原尚有陪都、别都162年,其中东魏17年,北齐28年,唐初32年,武周11年,玄宗45年,五代唐晋汉29年。

太原为什么称为龙城(山西太原为什么叫)(2)

小贴士

中国共有八个“龙城”,分别是诸城、濮阳、天水、湘乡、太原、常州、柳州、朝阳。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著名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中的“龙城”,有一种说法指其为匈奴圣城;另一种说法称该龙城为卢城,唐北平郡(汉代右北平郡)郡治。即卢龙城,是李广驻军的地方,在今河北省卢龙县。

千万不要把王昌龄诗中的龙城误认为太原哦!知道了这些是不是感觉逼格瞬间提高不少?

关于太原的几个冷知识

1、太原为什么会有丁字路口?

太原为什么称为龙城(山西太原为什么叫)(3)

唐高宗李渊在并州起兵后太原从此受到皇帝重视,繁荣兴盛。到了宋初,经历了五代十国,赵氏皇帝认为太原这地方藏龙卧虎,为堵住龙虎之气,将太原的街道都改丁字口,“钉”破“龙脉”,使太原不再出现“真龙天子”,为的就是不通达,挡住龙虎的运数。

2、太原的汾河上一共有多少座桥?

太原为什么称为龙城(山西太原为什么叫)(4)

要搞清楚这个数字其实并不是一件太复杂的事,但却几乎没有多少人能说得清。汾河上有17座桥,按照从北到南的顺序如下:

上兰村汾河漫水桥,建于1964年

和平北路汾河桥,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

高速北环汾河桥,建于2002年

柴村桥,老桥建于1992年,2009年改扩建

北中环桥,2013年新建,当年开建当年通车

胜利桥,老桥建于1970年,2003年完成改扩建

漪汾桥,老桥建于1992年,2009年改扩建

迎泽桥,老桥建于1953年,1996年拆旧桥建新桥

双塔街管线桥,建于1993年

南内环桥,1983年开工,1988年建成

老军营南内环汾河隧道,因1971年11月开建,又叫“711隧道”,1973年建成

长风桥,2001年建成

学府街连长风商务区跻汾桥

南中环桥,2010年建成

祥云桥,2010年建成

通达桥,1994年建成

南环高速跨汾河桥,1999年建成

3、太原的公交站牌为何设立在路中央?

太原为什么称为龙城(山西太原为什么叫)(5)

在太原,有一道神奇的风景线。那就是公交站牌设立在了马路中央,与传统的公交站牌设立在马路牙子上大相径庭。那么这样做到底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对老百姓而言有什么样的好处呢?

第一、这些站牌设置在有红绿灯的路中央,有利于公交直行,而开辟出的公交专用通道,着实提高了公交车的速度,不再耽误老百姓的时间。第二、路上我们常常看到行人、电动车等不按交通规则行驶,横冲直撞、见缝插针是家常便饭,这样的设置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培养大家的遵守规则意识。

4、柳巷是因为柳树多而得名的吗?

太原为什么称为龙城(山西太原为什么叫)(6)

说起柳巷,作为一名太原人,谁人不知?它不仅是华北地区四大夜市之一,还是中国十大商业街之一。但是说起柳巷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小编相信绝大多数太原人是不知道的。

相传,明朝在在北伐灭元的战争中,挥戈直指元军的军事要塞——太原。驻扎太原的元军,凭借太原城高池深的地理优势,以逸待劳,垂死固守。明西征大将军常遇春,为了解守敌详情,遂亲自化装成樵夫,混进太原城卧底。不料,事不机密,常遇春的行迹被元军探子探得。当他刚刚穿过太原城东门外的桥头街,混进朝曦门时,就被元军伏兵四面包抄。常大将军急迫之中,杀开一条血路,拐入城墙根下的一条小巷,钻进巷北的一个破旧小院。

这所残颓的小院里,住着一位年愈花甲的孤寡老妇人柳氏。她的丈夫早年被元兵残杀,儿子又被元军抓夫,一去不归。所以,她恨透了元朝统治者。她见这位樵夫被元兵追杀,同情之心油然而生,便把常遇春藏进了后院的柴垛中。追兵闯入院中搜寻,柳氏装聋作哑,将他们哄走。

常大将军获救后,深谢老人救命之恩。临别时,他顺手摘下院中树上的一根柳枝,交给柳氏说:“老妈妈,这里不久就要打仗了。为不使您老再遭战火,请把它插在街门上,明朝大军见到柳枝后,便会尽心保护。”

不过几日,明军攻入太原。柳氏眼见战火即起,唯恐街坊四邻难逃战劫,遂走家串户,告诉众邻,各取柳枝插于门首。由于常遇春查清了城中敌情,安排了内应坐探,明军里应外合,迅速拿下太原城。攻入城中的明军士兵,按常大将军的命令,看到门上插有柳枝的院子,便格外小心保护,秋毫无犯。

战后,众街坊为了感谢柳氏,也为了纪念太原的光复,便把门首的柳枝,植入门前街畔。这些柳枝便生根、抽技、发芽、吐翠。插入街头巷尾的柳枝,随着时光的推移,长成了小柳树、大柳树、老柳树。从春到夏,从夏到秋,这条不起眼的小巷,绿柳成荫,枝条烟娜,凉爽惬意。

于是,一个美丽的街名“柳巷”,来到了太原的大地上。

5、海子边由来,太原曾经真的有“海”?

太原为什么称为龙城(山西太原为什么叫)(7)

海子边东街,位于儿童公园之东,与公园仅是一墙之隔的那条街巷,就是海子边东街。“海子”,是太原的方言,相当于普通话中的水潭、水池、湖。早年,太原的海子不少,有“海子堰”、“南海子”、“西海子”、“新南海”等。所谓海子堰,指的是今天的文瀛湖,而新南海则是民国期间对今迎泽湖的称谓。海子边东街的得名,正是因其在海子堰的东边而得。

作为北方人,由于气候的原因,很少见到大面积的水域。所以将小水潭比作海子,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太原人对水的渴望。

6、都知道太原少树怎么还有个区叫万柏林?

太原为什么称为龙城(山西太原为什么叫)(8)

有人对阎锡山说:太原汾河西畔的西北隅,属阴阳八卦中的“乾”方。此处,背负吕梁山脉的云中山系,后土广袤;面临滚滚北去的汾河之水,财源不竭,是一块极好的阴宅宝地。惟感不足的是地表林木稀疏,不过用人工去种植也绝非难事。这一席话说得阎氏神感心受,于是便决定在这发展。太原市万柏林区召开政风行风评议,如果广植柏树,必达万棵,以备将来辟建陵园,并先取其名曰“万柏陵”。后阎氏败亡,而居住在这一带地区的父老乡亲们,遂将万柏陵中的“陵”字,以其谐音的“林”字换而代之,更其名为“万柏林”。

7、一人巷是因为原来这条巷子里只有一个人住吗?

太原为什么称为龙城(山西太原为什么叫)(9)

一人巷在柳巷和鼓楼街的交叉口的东侧,相传此街始建于晚清,非常狭窄,巷口有一株大槐树防碍交通,二人不通并行,俗称“一人巷”,也叫“宜人巷”。后来有个“文化人”,嫌名字太俗,民国二十三年上(1934)谐音雅化为“依仁巷”沿用至今。

8、帽儿巷是因为做帽子而得名的吗?

太原为什么称为龙城(山西太原为什么叫)(10)

原系宋代商业中心,又是帽子作坊和商店聚集的地方,故称帽儿巷。太原解放后并入都督北街(原督军前街)。1978年扩建为经营地方风味的食品街。巷南、北口各有牌坊一 座,上书“食品一条街”,因今俗称食品街。

9、太原的“闹”到底有几个意思?

太原为什么称为龙城(山西太原为什么叫)(11)

闹在太原人的语境里是作什么、干什么的意思,充满主动性、既咄咄逼人又暗含玄机。作什么与闹什么,感觉是不一样的,“作”是循规蹈矩的、是定势的,而“闹”则充满了主动性和不确定性。更重要的是,闹包含着浓浓的感情色彩,它表达的是热情、充沛的体力、对未来的希望和活下去的勇气。闹的意思在太原的方言中最耐人寻味,它看似表达太原人热情、张扬的个性,其实掺杂着一种无所谓的平民态度,小编认为这里面有一种对现实生活的宽容和善意的自我解嘲。

你说这事儿闹的!

你闹明白了没有?

这就闹不成么!

你闹的挺好的么!

闹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