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21 09:51 |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周灵芝

面对汽车尾气,很多人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掩鼻而逃。但在我们身边,却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必须每天蹲在一辆辆汽车的排气管旁,专注地检测着尾气排放的参数。他们独处一隅,每天在两条单调的检测线上来来回回,为保障车辆符合机动车安全运行技术标准而不懈努力着,他们的名字就是机动车检测员。

17日,永报姐妹花记者来到双飞车辆综合性能检测公司,当了一回机动车检测员,从车辆检测签证审核、目测、尾气检测、安检线检测等一系列流程中,零距离感受他们工作中的苦与甜。

机动车检测站一般都干嘛的(姐妹花记者零距离体验机动车检测员的甘苦)(1)

镜头一:一个问题解释8次算少的

已近岁末,带着驾驶证、车辆强制险有效期保险单来进行年检的车辆很多。今年35岁的程春娟从事车辆签证审核工作已有三年,她告诉记者,机动车检测第一步由窗口登录员负责,工作人员必须细心地核对行驶证和审验日期。最后一步是车辆检测好后提交审核,通过签章后交还给车主。

第一步不难,记者在一旁看着登录员操作几次后,也就能操作了。最后一步签证审核看似不难,但很快难题来了:一位车主的汽车通过安检线检测,但审核签证时没有合格,遂开始发“飚”,在大厅处对着窗口破口大骂:“你们这是故意为难我,车开来的时候好好的,怎么上了安检线就出现问题了呢?肯定是你们安检线有问题。不就是盖个章吗,怎么就这么难呢?!”随后,还有更多难听的话“泼”了过来。

程春娟耐着性子跟车主解释,说是因为踩制动时一只刹车灯不亮。但在随后的10分钟内,车主继续发脾气,程春娟一遍又一遍解释。在重复了8次“您抓紧时间找修车师傅看看”后,车主仍甩头而去。直到此时,口干舌燥的她才坐回窗口喝了几口水。

程春娟说,在大厅工作的每一天,她和同事都会遇到类似的车主,一个问题重复解释8次算少了,很多时候同一个问题重复解释、强调二三十次也很正常。每年的11月、12月以及次年1月是车辆安全检测最繁忙的时候,大厅工作人员的嗓子常常“冒烟”,润喉片也成了常备药。大伙最开心的事,莫过于每一位前来车辆检测的车主都能顺利盖上“合格章”,当动手将审验合格章签出去的那一刻,往往有着满满的成就感。

镜头二:灯光转换让记者看得眼花

做好登录工作,车辆开始次第驶入,排队等候外观检测。此时天下着雨,偶尔有风吹来,已能明显感到寒意,但这丝毫没有影响车辆目测员吕懿的工作进度。只见他熟练地拉起汽车引擎盖,支好了盖子。记者探身过去,看到盖子下面的零部件积满灰尘,满目都是复杂的线路,以及根本不知道作何用途的部件。

吕懿擦掉一个零件旁的灰尘后,只见上面露出了一排数字及英文字符。他手上拿着一张从电脑里拉出的单子,是长长的一排细小文字,让人看得眼花。他一边盯着车身上的发动机号,一边按着纸上的数字,一丝不苟地对照着。他告诉记者,不同型号的车子,号码分布的位置不相同,字体大小、标识等也各有特点。有些车的号码在车底,要趴在地上才能看清楚。如此想想,记者真心觉得他们不容易,毕竟水泥地冬天是冰冷的,夏天是滚烫的。

苦和累尚且能忍,记者却发现,目测员岗位最怕的其实是检测灯光。灯光检测是目测员必检项目,远光灯、近光灯、防雾灯等各类灯光上检测线前都必须来一遍。这项检测要求目测员紧盯灯光,看车内驾驶员不停地转换灯光,观察着灯光是否有变化。记者在试着连续看了五辆车的灯光转换后,便不由眼花缭乱,看纸上全是星星点点,头晕不已。吕懿却说:“还好还好,因为大家早已炼成‘火眼金睛’啦。”

镜头三:检测员每天最高超16000步

车辆通过目测后进入了尾气排放检测。此处,发动机的轰鸣声震耳欲聋,空气中弥漫着尾气的气味,偶尔有车主想围观都不自觉地掩住口鼻躲到一旁。双飞车辆综合性能检测站站长邹晓波介绍,尾气检测操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及技术性,所以经过培训的人员,也需要一定的实习期才能独立上岗操作,记者只能站在一旁看着尾气检测员吕金亮忙里忙外。

今年36岁的吕金亮一边忙着手中的活一边说,尾气检测分为汽油车和柴油车两种:瞬态工况法检测和双怠速法检测适用于汽油车,而加载减速法检测和自由加速法检测适用于柴油车。行驶动态下的检测,更能测出车辆的环保程度。专业检测汽油小车的排气污染物,采用的是瞬态工况法,模拟车辆道路上行驶,主要检测车辆在行驶状态下的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三种气体的排放情况。

吕金亮的工作是在将近两米宽的底盘测功机上,通过驱动轮的转动,后面排气管插上尾气分析仪的取样探头,采集机动车运行时排放的废气。每天他不断地重复着先走到车尾插管,然后坐进驾驶室按左前方电脑发出的加速、稳速、减速等指令完成操作,接着再绕回车尾拔管,最后回到驾驶室将车辆驶离工位。

“就这样从车尾进驾驶室,再从驾驶室到车尾,又从车尾到车辆驾驶室,手机计步器显示每天步行超过一万步。”吕金亮说,工作日他是朋友圈健身“霸主”,最多时候超过16000多步,朋友圈常常有人给他点赞,还有人赞他是“健身达人”。能经常收获点赞,这也算是一种别样的喜悦了。

镜头四:引车员每年至少磨损两双鞋

引车员的工作主要是将汽车开到安全检测线上检测,检测有6道工序:车速表误差检测、制动性能检测、底盘检测、前照灯检测、横向侧滑量检测。今年51岁的涂新当引车员已经10年,个头不大的他主要负责大货车的引车工作。看着检测线的尺寸和大货车头“块头”,刚跟着上了驾驶室的记者难免有些担心。

“上千万元的豪车我能开,低速汽车我也行,引车员个个是驾驶高手。”为了调节气氛,涂新刚坐上驾驶室时便开起了玩笑。可当车缓缓驶上检测线后,他便一言不发了。记者知道他必须将大货车停在规定的检测工位上,工位左右容许误差在5厘米以内,否则无法检测。

车稳稳地停在检测工位上后,涂新高兴地朝记者笑了笑。随后又紧盯检测线前方显示屏,按提示要求有条不紊地操作着。踩刹车、加油门、拉手刹、松刹车、开大灯……每一个车辆部件的安全检测都必须小心翼翼,因为如果不集中注意力,没有在规定时间完成操作,那就意味着得重新排队来一次。这样一来,等候在外面的车主就得不高兴了。

在这样的环境中,时间总是过得很慢。似乎过了很久很久,车辆才平稳地驶出检测车间。涂新把车交还给车主后,看了下表:“一共5分钟。”随后他又火速往检测线入口方向走去,准备下一趟引车。

引车员们说,每次完成一辆车,他们都必须徒步走回去,一天来回30多趟是再正常不过的情况。由于频繁地使劲踩刹车、油门,非常伤鞋子,平均每年都至少得磨损掉两双鞋子。而眼下,这段200多米长的水泥路尚能走得轻松自如,可一旦在夏天,那就是个大烤炉啊,地表热气腾腾,对引车员而言绝对是场大“烤验”。

■记者手记

周边充斥着大量机动车尾气,冬天顶着寒风,夏天就像置身于烤炉之中,虽然很辛苦,但车辆检测员的工作却并不为人熟知。记者在一番体验后才知道,如此从早到晚站在检测线上,他们的工作真的是单调而枯燥。但是,正是因为有了他们默默无闻的工作,才让满大街行驶的机动车能够符合安全运行技术标准,才使我们的交通安全得到了保障。

为了确保市民的安全出行,除了车辆检测员,还有许许多多同样辛勤奉献的交警、车管人员、交通志愿者等等,所以记者在此还是想“老生常谈”再次呼吁:遵守交通规则本应是每个人自觉履行的义务,这不仅是对别人的安危负责,更是对自己生命的负责。所以希望广大市民都能时时刻刻将交通规则常记于心,真正做到文明驾车、文明出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