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改水引水入田(7000多亩山旱地变水浇田)(1)

安装在农田里的喷灌设施

水资源紧缺一直是农业发展的短板。近年来,永登县立足水资源紧缺的县情实际,着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通过建成特色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采用喷灌、管灌和滴灌的灌溉方式,实现将7000多亩山旱地变为水浇地的目标。截至目前,该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2.4万亩,解决了水资源紧缺的短板,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1

旱地引渠喷灌 吃饭不再看老天爷“脸色”

永登县坪城乡长山河村与武威天祝县相连,海拔高、气温低,8月份就已是山风呼啸,冻得人直打哆嗦。在李玉良劳作的地头,一眼望不到头的旱砂地里铺满了碎石子儿,成片的扁豆、豌豆、马铃薯,能在这样的土地上生长、丰收,全靠地里半人高的喷灌设备。

“我们这个地方是十年九旱,以前主要靠天吃饭;2019年政府在我们这里搞了滴灌模式,旱地也能浇上水了,这几年庄稼长势特别好。现在粮食产量提高了,亩产从400斤左右提高到600多斤,收入也从每亩800元提高到1000多元。”李玉良说,有了水就有了稳定的收成,农民们心里都高兴着哩!

田间地头安装的喷灌设施,让以前只能靠天吃饭的村民,再也不为水发愁了。“我们在这片地上修建了一个6000方的蓄水池,并铺了100多公里的渠道,这里3000多亩地安了6000多个喷头,全面实现了喷灌作业。通过我们这个项目的实施,让原来3000多亩的旱砂地,现在直接变成了水浇地,使每个村民的人均水浇地面积又增加了1.8亩。”永登县农业农村局农田基建科负责人高顶山介绍,根据初步测算,实施喷灌项目以后,不仅解决了当地农业用水的问题,还使得旱地亩产由原来的300多斤提高了到了500多斤,这样算下来的话,亩均就增加了500多元,让农民人均增收了900多元。

2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让粗放农业向精细农业转变

据永登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永登县着眼于解决水资源紧缺的短板,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将农业节水作为突破口,突出耕地保护、地力提升和高效节水灌溉,切实履行农田建设管理职责,加快构建农田建设集中统一管理新格局,为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奠定坚实基础。截至目前,全县建成高标准农田2.4万亩,项目总投资3753.31万元;实施了2个高效节水灌溉项目,规划结合项目区地形、田块布局,构筑与水源配置相适应的节水工程体系,采用喷灌、管灌和滴灌的灌溉方式,实现将7000多亩山旱地变为水浇地的目标,打破了固守的产业种植结构,改善了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条件。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该县坚持把高效节水灌溉新技术作为重要内容,2019年高效节水灌溉项目采用“管灌 喷灌”的方式,将5000多亩山旱地变为水浇地,2020年高效节水灌溉项目采取了“管灌+滴灌”双模式设计,将2000多亩山旱地变为水浇地,优先选择“水肥一体化技术”,使项目区在旱地变水地的基础上将“大水漫灌”方式变革为“精准滴灌”,实现了粗放农业向精细农业转变。

据了解,项目实施完成后,较传统大水漫灌方式比较,灌溉水利用率提高到0.9,节水灌溉相较渠道灌溉年可节约水量70万立方米,单位亩产提高了300斤左右。同时,调整了原有种植结构,实现了种植由传统单一的豆类、小麦、玉米向经济价值更高的蔬菜转型。

3

建设与管护并重 确保农田设施长效良性运行

高顶山介绍,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以来,永登县按照“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组织实施、统一验收考核、统一上图入库”的要求和“建管结合、建管并重”“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出台了《永登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后管护实施办法》,明确项目产权归属和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积极探索政府主导、村集体管护、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的长效管护机制,并选聘农民监督员全程参与项目监管,形成了“建管护一体化”新机制,确保了农田设施长效良性运行。

同时,在高标准农田规划建设过程中,永登县优先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区布局建设高标准农田,通过科学设计建设内容,实施撂荒耕地复垦、中低产田改造,推广机械深松、增施有机肥等科技措施,最大限度挖掘了新增耕地资源潜力,提升了耕地质量,增加了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保障了粮食供给安全。

市农业农村局四级调研员甘廷玉表示,永登县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的特色就是把旱地变成水地,通过喷灌的这种措施,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增产增收。“从今年的效果来看,非常明显,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在这方面加大投入,大力倡导发展这种措施,尽量通过这种模式,提高闲置的撂荒地、旱地的土地利用率和产出,增加农民的收入。”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谭安丽 文/图

来源: 兰州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