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作为我国四大古典名著小说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部,数百年来在民间广泛流传。民间的评书、戏剧等各种艺术项目的表演者频繁地对《水浒传》原著进行改编和传播,使其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现代随着影视剧的兴起,这部小说也被搬上荧幕,受到很多观众的一致好评。可是在基于《水浒传》改编的影视剧作品中,林冲的形象却不被小说的原著党读者所接受。原著中林冲外号豹子头,形象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是大名鼎鼎的“小张飞”。可影视剧中却变成了清秀儒雅的形象,这与原著严重不符,引发了不少争议性的话题。

林冲原著中赛张飞(林冲在原著中本是小张飞的形象)(1)

这个争议性的话题一度在互联网上广泛展开,原著党读者和影视剧观众进行多轮唇枪舌战,谁也说不服谁。有的人认为这是细枝末节的问题,不值得太过于较真。可是林冲作为小说中最重要的梁山好汉之一,他的故事在原著中占据相当大的篇幅。由于他是被逼上梁山的标志性角色,形象变化也关系着《水浒传》全书的主题和纲领,所以引起了读者的重视,这个问题也就不能简单的回避。通过找寻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能够更深刻的理解林冲这个形象,从而进一步探求这部小说所反应的历史背景和核心要义。

林冲原著中赛张飞(林冲在原著中本是小张飞的形象)(2)

在查阅一些文学资料后发现,林冲形象的变化不仅仅体现在影视剧作品中,其实早在影视剧出现之前的戏剧中已经存在了。在现代的大多数戏剧中林冲的形象已经是清秀儒生的样子,早已偏离了《水浒传》原著所塑造的小张飞的外貌特征。可以说从戏剧和影视剧的形象看,林冲与他的外号“豹子头”是极不搭调的。他儒生的形象不具备“豹头环眼,燕颔虎须”的特征,性格上也与三国猛将张飞不同,这种角色的塑造是完全偏离了原著描述的。因此从原著党读者的角度来看,影视剧和戏剧中对林冲的塑造是难以让人接受的。

林冲原著中赛张飞(林冲在原著中本是小张飞的形象)(3)

在历史资料中追根溯源,可以发现最早在各种艺术改编中对林冲形象就行篡改的是明朝中叶的戏剧家李开先。他在自己改编创作的戏剧《宝剑记》中对林冲的形象进行了颠覆性的设计,进而对后世改编作品中林冲的形象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宝剑记》是李开先以《水浒传》原著故事中林冲上梁山的桥段为原型改编的,并且加入了不少自己的内容。这次改编非常成功,被誉为明代中期的三大传奇剧本之一。后世作品中对林冲故事的改编大多引用于此,尤其是对京剧传统剧目《林冲夜奔》的影响,直接改变了民间百姓心中林冲的形象。

林冲原著中赛张飞(林冲在原著中本是小张飞的形象)(4)

《宝剑记》的故事原型来自于《水浒传》,但是在具体内容上又有很大的差别。其中最为直接的改变就是林冲的形象,他从小张飞的莽汉样子,变成了忠君爱国的儒生形象。这个剧本主要讲诉了林冲为了黎民百姓而上奏朝廷废除花石纲,得罪了太尉高球,被对方陷害的故事。故事中高俅借看宝剑之名将林冲骗入白虎堂中,构陷成罪案。林冲被逼无奈,几经周折,上了梁山落草为寇。与《水浒传》不同的是,故事的结局是林冲最后带领梁山英雄攻打东京汴梁城,杀死高俅父子报仇,最后随梁山军招安,重返朝廷做官。

林冲原著中赛张飞(林冲在原著中本是小张飞的形象)(5)

于是问题出现了,《宝剑记》的改编不仅颠覆了林冲的形象,还极大的改变了原著中的剧情。一般而言,对于原著的改编尽量不改变主线剧情的核心要义,这是尊重原著的基础。李开先作为明朝最著名的戏剧家之一,却写出这种颠覆性的剧本,显然违背了这一约定俗成的传统。《水浒传》是讲梁山好汉的故事,作者通过这个故事反应了宋元时代民间义军的很多历史故事。因此小说中很多情节都是有历史原型的,也反应了很多历史的现实状况。可李开先这么一改,有违了作者的初衷,也就改变了《水浒传》原著的本意。

林冲原著中赛张飞(林冲在原著中本是小张飞的形象)(6)

李开先这么修改《水浒传》故事的目的是什么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才是林冲的形象从小张飞变成儒生的根本原因所在。从《水浒传》和《宝剑记》诞生的年代来看,历史和文化背景有着很大的不同。《水浒传》诞生于元末明初,正式民间义军蓬勃发展的时候。此时元末农民起义大规模发动,以红巾军为代表的义军与元顺帝的军队发生了激烈的战争。最后由明太祖朱元璋扫平各路义军,完成了驱逐蒙元政权,恢复中华汉统的大业。在这个过程中《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也参与到张士诚的义军中,对当时的历史环境非常了解。

林冲原著中赛张飞(林冲在原著中本是小张飞的形象)(7)

施耐庵在著作《水浒传》时,虽然写的是北宋末年宋徽宗时代的事情,但具体情节上却借用了不少元末明初义军中的故事。由于施耐庵和罗贯中都曾在张士诚的幕府中当参谋,所以对元末义军的情况非常熟悉,写起这些故事来便轻车熟路。所以在《水浒传》原著中,梁山好汉们都是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粗豪汉子,这是元末农民义军形象的最好再现。林冲在原著中是“豹头环眼,燕颔虎须”的样子,一看就是粗豪的猛将,与豹子头的外号非常匹配。这样的人才是能在战场上当万人敌的存在,而《宝剑记》中的林冲显然无法在元末明初的战场上生存。

林冲原著中赛张飞(林冲在原著中本是小张飞的形象)(8)

《宝剑记》诞生的年代则不同,那是在相对于和平的明朝中期。这个时候明朝还算强大,虽然有着各种政治上的腐败,但能在军事上威胁明朝的势力并不多。实际上那是一个文人大兴的年代,儒家礼教在那个年代发展到了新的高峰。很多文人秉承了以朱熹为代表理学体系,将忠君爱国作为毕生的信条,考科举做官成了他们终生的目标。与《水浒传》中代表着草莽英雄性质的林冲不同,《宝剑记》中的林冲更像是有着匡扶天下理想的儒生。在这个故事的最后,林冲带着梁山军对铲除高俅父子,接受朝廷招安,也反应出了当时儒生对家国天下的理解。

林冲原著中赛张飞(林冲在原著中本是小张飞的形象)(9)

有意思的是,小说原著中的林冲身上的特质,与《宝剑记》的作者李开先在政治上遇到的窘迫极为相似。两人都是在人生中受尽冤屈的典型,因为难以伸张而郁郁寡欢。但是他们都没有放弃伸冤的这一行为,在事情的发展过程中多次尝试。李开先本是嘉靖八年的进士,与王慎中、唐顺之、陈束、赵时春、熊过、任瀚、吕高等人诗文唱和,人称”嘉靖八子”。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很高,受到当时文坛名士的推崇。在朝廷时,他先后做过吏部考功司主事、稽勋司员外、文选司郎中、太常寺少卿等官职,并曾提督四夷馆。

林冲原著中赛张飞(林冲在原著中本是小张飞的形象)(10)

由于他力图革新弊政,改变明朝官府黑暗腐败的现状,得罪了不少人,在政治上受到攻讦。他因抨击当时执政的夏言和严嵩,揭露当时政治的腐败,遭到迫害而削职回家。虽然后来多次尝试复出,但因为不攀附权贵的性格,遭到朝廷当权者的排斥,最终未能成功。从李开先留下的文集来看,他把这一切都归咎于朝廷政治的腐败,对纵容这种腐败的嘉靖皇帝朱厚璁却歌颂有加。由此可见他是典型的明朝士大夫的习性,典型的对皇帝采用愚忠态度的文人。这种态度不仅体现在李开先的生活中,他的文集中也多有表现。

林冲原著中赛张飞(林冲在原著中本是小张飞的形象)(11)

因此李开先在《宝剑记》中颠覆性的修改林冲的形象,实际上就是把自己的形象纳入其中,用林冲的角色行为来表现自己的理想。所以在《宝剑记》中林冲扭转了在《水浒传》中不利的地位,完成了复仇的理想,重新回到了朝廷之中。这也说明李开先自己始终没有放弃对重返朝廷的追求,这个文人的至高理想,一直伴随着他的一生。李开先用自己替代林冲,自然不可能延用张飞那种豹头环眼的粗人样子,这不符合儒家对儒生形象的定义。因此从《宝剑记》开始,林冲的形象实际上是以李开先作为原型的,士大夫阶层理想中的儒生的样子。

林冲原著中赛张飞(林冲在原著中本是小张飞的形象)(12)

明清两朝都是文贵武贱的朝代,草莽英雄的样子并不是特别受欢迎,所以《宝剑记》对林冲的改编反而更符合时代的需求。因为《宝剑记》在明朝的兴盛,使得各地改编《水浒传》故事时都引用其林冲的形象,逐渐放弃了原著中小张飞的外貌。清朝时期京剧大兴,成为中国戏剧的典型代表。京剧中的林冲延续了明朝戏剧林冲的路线,所以儒生形象大行其道,成为民间百姓心中固定的形象。现代影视剧的创作借鉴了不少明清戏剧的套路,又引入了山东、江苏等地方戏的路子,所以在角色设计上没有按照《水浒传》原著来演。

林冲原著中赛张飞(林冲在原著中本是小张飞的形象)(13)

可以说从林冲形象的改编开始,《水浒传》的改编创作逐渐偏离了原著的体系,向文人心中的形象靠拢,走向了背离原著主题的方向。很多人看过不少《水浒传》的改编作品,却对原著知之甚少。他们心中的梁山英雄只是影视剧和戏剧中的那种替天行道的形象,而缺乏小说原著中那种农民义军的灵魂。

实际上的梁山好汉,并不是影视剧和戏剧中那种理想的形象,也没有那么高尚的情操。他们只是一波被逼落草为寇,打着各种伟光正的名义,行走在社会灰色地带的人。他们偶尔做些好事,为了利益也可以杀人放火。这些人中英雄极少,大多数都是杀人不眨眼之辈,忠君爱国于他们如浮云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