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9月28日电 今天是第10个“世界狂犬病日”。为了预防和控制狂犬病,力争使它在地球上绝迹,每年的9月28日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世界狂犬病日。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狂犬病健康专题中介绍,狂犬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由动物传播到人类的疾病),由一种病毒引起。狂犬病感染家畜和野生动物,然后通过咬伤或抓伤,经过与受到感染的唾液密切接触传播至人。

中国:50%狂犬病病人被家养动物所伤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全球范围内,除南极洲以外,其他各洲都存在狂犬病,99%的狂犬病病人发生在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区。亚洲的狂犬病病人数居全球首位。

印度为当前狂犬病疫情最严重的国家,我国狂犬病发病仅次于印度,报告病例数排名前10位的省份分别为广西、湖南、贵州、广东、江西、江苏、湖北、河南、四川和安徽。此外,调查显示,我国部分地区狂犬病漏报率可能高达35%。

记者从北京市卫计委获悉,今年前7个月,仅北京一地因被动物致伤,前往北京市各狂犬病免疫预防接种门诊接种疫苗的人数已达10万余人次。截止8月份,北京已报告两例狂犬病病例,且均已死亡。另据我国《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6版)》的数据显示,约50%狂犬病病人是被家养动物所伤。

据悉,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病毒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大多数是被患狂犬病的动物咬伤所致,少数是被抓挠或伤口、粘膜被污染所致。临床大多表现为特异性恐风、恐水、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狂犬病潜伏期一般为1-3个月,极少数短至两周以内或长至一年以上。一旦发病,死亡率接近100%。最近几年,狂犬病死亡病人数一直位居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前列。

疫苗该不该打?常被误解的“十日观察法”

疾控专家指出,如果一旦被狗咬伤或抓伤,应该立即用20%肥皂水反复冲洗伤口,在伤口处涂2%-3%碘酒或75%酒精进行消毒,并立即到指定的狂犬病免疫预防门诊进行伤口处置和接种狂犬病疫苗。

针对目前网络上流传的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狂犬病防治方法“十日观察法”,人们常常将其错误地理解为被咬伤后什么都不做,只把咬人的猫狗关起来观察十天,动物没事了人就没事。

幼犬狂犬病十日观察法(世界狂犬病日聊聊常被我们误解的)(1)

表格来源:《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6版)》

事实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6版)》(以下简称《指南》)中明确指出,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应立即开始。鉴于我国是狂犬病高风险国家,猫、狗等预防接种率普遍偏低,伤者在确保被给予恰当的伤口处理后,还应立即接种狂犬病疫苗,同时再对动物进行观察。如果动物在十天的观察期内保持健康,或经可靠的实验室诊断技术证实动物不携带狂犬病病毒,则可以停止注射剩下的疫苗。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当健康且接受过正确的疫苗接种(至少两次有效的狂犬病疫苗接种记录)的家养猫、狗或者雪貂伤人时,如易于进行十日观察,尤其是当伤者在过去的3个月内曾经接受过疫苗注射时,可先观察不打疫苗。如果不属于上述的特定情况,一旦被猫、狗咬伤或者抓伤不要存侥幸心理,要第一时间去医院进行处置。

此外,《世界卫生组织狂犬病专家磋商会第二次报告》中也指出,决定是否进行暴露后预防应该考虑的因素包括涉及到的动物患狂犬病的流行病学可能性、暴露的严重程度)、动物的临床特点及其免疫接种状况(尤其是犬和猫)和对其进行观察和实验室检测的可行性。所有确定为存在狂犬病风险的暴露都需要暴露后预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