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春节也基本过去了,元宵节也马上就要过完了。作为一个农村长大的85后,春节这个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给我的感受真的越来越平淡了。虽然现在和小时候一样也盼着过年,但是盼望的东西不一样了,小时候是因为有好吃的,有新衣服穿;现在是因为能放几天假,能陪陪家人,能休息一下。

春节已经从方方面面和过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就穿新衣来说。小时候一年也买不了几件新衣服,就等过年的时候爸妈能给买身好看的衣服和鞋子,甚至还会买顶新帽子。记得小时候的新衣服都是在大集上买的,都是妈妈带着在大集的各个摊位上选来选去,价格也是讲来讲去,甚至要赶好几个大集才能买全。讲价环节也是特别的“节目”,双方要经过多次“切磋”,达到批次都能接受心理价位才成交,有时候就在妈妈身边急得不行,总害怕因为价格捞不着选了半天的衣服。买回家也得好好的放着,不管距离春节还有多久,必须等到初一早上吃饺子之前穿上,然后跟着大人去挨家挨户拜年。但是爸妈不一定每年都能买新衣服,有时只会换套干净的衣服。已经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过年的新衣服不是爸妈给买了,大概是在上大学开始?如今不说过年,就是平时穿的也比原来要好的不知道多少倍,买衣服的地方也改成各种商场或者专卖店,已经没有了对新衣服的那种热切的期望。

再说,吃的方面。小时候生活条件差,平时吃的也是粗茶淡饭。在我们老家农村,冬天的主要“菜系”就是炖白菜,又来村里“换”豆腐的可能会加点,炖白菜里面加上肉几乎是不太敢想的。吃了一冬天的白菜,等到腊月二十以后,就开始自制各种吃的了,煮肉、蒸包子、蒸馒头、炸丸子、炸鱼、炸麻花等等,还要从大集上买的各种瓜子、花生、糖果、水果。那个时候不用冰箱储存,也没有那个条件,就放一间比较冷的房子里,做好防鼠就行了。还要防止小孩子偷吃,经常是“斗智斗勇”。到过年的时候把这些都拿出来,围坐在炉子旁边,看着春晚。那时的糖果没有现在这么多品类,只有些水果糖、软糖,好点的就是奶糖,但那时候吃起来特别甜。这些东西放到现在根本不算什么稀罕物,甚至是最普通的消费产品,大家可能平时吃的就腻了,过年反而想吃的清淡一些。

然后再说,风俗方面。小时候过年,除夕夜可能是最忙的了,傍晚开始放鞭炮和烟花,在农村,大家都会拿到大街上去放,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连绵不绝,感觉眼睛都不够用,耳朵都要震聋了,但是依旧很开心。这几年为了环境和安全已经好久没有这样的场景了。还要守岁,即使再困也得等到12点以后睡。初一早上还要早起吃水饺,吃完水饺,就跟着大人去挨家挨户磕头拜年,不管冷不冷,下没下雪,都不耽误。彼此见面第一句问候“吃了几碗饺子啊?”,到了辈分大的人家,都嚷嚷着给长辈“磕头”。在村里,走在大街上会碰到不同家族的拜年队伍,小孩子们就会数谁的队伍里人多。山东这边的大拜年视频每当过春节的时候都会被拿出来在网上观摩一边。最近这几年因为特殊原因,这项习俗也被禁止了,大年初一大街上也没几个人,比原来冷清了不少。还有一个风俗,在我们老家很重要,我们管他叫“请爷爷娘娘”,就是把逝去的所有家族的至亲名讳写到家堂上(类似家谱的一张大布,挂到正屋北墙上),摆上各种各样的贡品、烟酒、水果,烧香点蜡,烧纸磕头,以示对仙人的纪念。初一下午还要把祖先“送走”,因为我们两个村子的同性是一个共同的祖先,所以每家拿几挂鞭炮,一块去“祖坟上”烧纸,磕头,场面也是很壮观。

春节作文500字最佳(春节)(1)

家堂供奉

春节作文500字最佳(春节)(2)

除夕夜放鞭炮

春节作文500字最佳(春节)(3)

拜年场景

最后就是,走亲访友方面。小时候,经济不发达,老家农村的人,90%都是在家务农的。冬季是一年当中最清闲的季节,甚至过了春节,出不了正月,大家都不会忙起来。所以,那个时候年前就专心的准备过年,年后就真心的走亲访友,联络感情。有的人家走亲戚能从正月初二,一直走到正月十五。再看看现在,大部分人都在外上班或者务工,正式一点的一般都是年三十放假到初七上班,有的甚至都不放假,过年都不回老家,更别说走亲访友了。慢慢的亲友之间的联络也就少了,加之通讯发达,又流行电话拜年、微信拜年,科技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拉远”了人们之间的心灵上的距离。

总之,现在的春节较之二三十年前,真的差距太大。好多习俗没有了,春节的氛围也没有了,大家过春节的欲望也没有那么大了。真心希望我们这个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能真正意义的传承下来,不要到下一代,提到春节就是放放假、吃吃饭、聚聚会、逛逛商场、旅旅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