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锦茶铺明星(陈锦拍茶馆)(1)

陈锦茶铺明星(陈锦拍茶馆)(2)

拍“茶馆”,先把自己变成“茶客”

上世纪80年代末,香港《中国旅游》杂志搞了个成都主题的拍摄活动,陈锦希望拍一些能代表四川特色的东西,于是很自然地想到茶馆。

“清末到民国时期,四川茶铺逐渐成形,数量之多绝非他省可比。”陈锦说,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编著的《成都通览》记载,每天去茶铺的人占成都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所谓“一市居民半茶客”就是对此情形的写照。因此,要了解四川的风土民情,首先要从茶铺说起。

“喝茶是川人对生命的一种态度。拍茶馆不是为了拍川人怎么喝茶,而是拍川人如何生活。”此后,陈锦开始有目的地观察和拍摄茶馆,然而没多久他就“拍不下去了”。“那时我是以摄影者的身份进去的,把相机支在那里寻找镜头,结果进入不了茶馆的‘真实’。”

陈锦发现,想要拍好茶馆,首先要变成一个“坐茶馆的人”。他试着坐在那里喝茶、摆龙门阵,尽量将自己“伪装”成普通茶客。又把“长枪短炮”换成轻巧隐蔽的徕卡M6相机。“摄影成为很随意的事,很自然地拍一两张,有时候还不一定拍。”

“真正走进‘茶客’的生活,走进‘茶客’的内心,也就明白个中的道理了。”陈锦发现,四川人喝的是平民茶、市井茶,茶叶、茶具通常不是那么讲究,茶客们更在乎的是喝茶的过程。“法国的咖啡馆文化与四川茶馆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法国人生活精致、讲求品位,四川人性情随意、简单甚至有点粗俗。一碗粗茶淡饭,可能比辛苦挣钱重要,只要舒服了就行。”

陈锦茶铺明星(陈锦拍茶馆)(3)

重要的不是“影像”,而是“对象”

拍摄茶馆近30年时间,陈锦跑遍了川渝地区上百个场镇的数百家茶馆,他的感受是:“东南西北茶馆完全不一样,喝茶的方式也不同。”

陈锦发现,成都人喝茶爱用盖碗儿,看上去很悠闲;重庆人多用大碗和无盖茶杯。这与生存环境和地域性格都有关系。川东的码头,客商脚夫来来往往,不要求在茶铺里坐多久,卖茶人也希望来往的人频繁些。川西的茶馆,茶客躺在竹椅上很悠闲,不急,一碗茶喝一天也没人赶。

不过,这样的场景也在随着时代变化乃至消退。陈锦以前常去的成都近郊的一个老茶馆,有次隔了半年带央视《万家灯火》栏目组去拍片,结果吃了个闭门羹。“大门上用粉笔写着:还有多少椅子、多少桌子,欲购从速。我一下子感觉变化太快,传统的东西就这样消失了。”

陈锦说,自己拍摄的茶馆不能单纯从影像的角度谈。“《茶铺》的成功不只是影像方面的成功,也不只是在摄影上的成功。它展现的不只是我的影像能力,而是我对茶馆这一文化现象的挖掘。单从影像形式上说,有许多人比我强,但我是用我的方式去观察、去表达,走我自己的路,别人无法类比。”

“对于纪实摄影来说,重要的不是‘影像’,而是‘对象’。”陈锦说,摄影者是用影像手段表达对象,而不能搞反了。一幅好的纪实作品不能让人的目光长久停留在影像形式上,而要吸引人直扑它表达的内容。影像越简单、越朴实,越能达到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