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与大家分享家乡的故事、风土人情,了解我的家乡,为我的家乡点赞。

古山“同兴”灯笼

灯笼在解放前是不可少的照明用具,夜里行路就靠它。它透亮,风吹不灭,小雨不碍事,条件好的农家还特制灯笼杆。做灯笼杆一般用硬杂木,请工匠雕琢过,还用黄铜装饰,一头用铜索链扣在制好的木杆上,可以挂上灯笼。另一头用铜皮包住,木杆用红漆漆过,十分美观实用。有时双手要拿东西,就把灯笼杆另一头插到颈背里,照明前面的路,真是轻巧方便。

过去古山有几间灯笼店,最好的还要算“同兴”店号了。“同兴”是由两代人传承的,是由叔传给龙华、章禄兄弟俩的。两代人开了几十年的店,摸了几十年的灯笼,所以技巧超群,在永康享有盛誉。特别是在各地庙会上发灯时,人们争着要领古山“同兴”做的灯笼,所以首先发完的是“同兴”的灯笼。

每年十二月,做灯笼是个忙季。过年要到了,家家户户都要买灯笼谢年。“同兴”店里每天总是顾客盈门。为了赶制灯笼,有时夜里赶货至半夜。

灯笼究竟是怎样做成的呢?听我说一说:

灯笼分两钟,一种是喜事用,另一种是丧事用。丧事用的是晋云壶镇进的货,不去说它了,这里只介绍喜事用的“金丝灯笼。”

“金丝灯笼”的壳料是从温州购买的,金黄的篾丝比头发丝稍粗,十分光洁,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品,做灯笼的工序有以下这些:

一是捻壳。先把灯壳放在清水中浸湿,接着制灯师傅系好围裙,在围裙上挂上一块4×6寸大小的木板,在捻灯壳时先把灯壳拉长,再把口的一端靠在腹前的木板上两手捧着壳轻轻地揉捻,使其成为一个平面,然后换一头,同样揉捻也成一个平面,再把手伸进壳里把凹进去的部分向外托出,成一个园柱体或另一种下部略园的形体。这时要观察灯壳是不是端正,对不端正的要修整,修整到满意为止,接着把捻好的壳一个个串在竹竿上晾干。

二是查壳。一查篾丝是不是均匀分布,不匀的不好看,要用剪刀尖给以移动篾丝,以达到均匀为止。二查篾丝头是否有向外的,向外的篾丝头在糊纸时易把纸戳破,要把篾丝头剪掉一点使篾丝头向里,这样外面比较光洁,糊好的纸也好看。

三是糊纸。糊灯笼用的是棉纸,由纸厂特制的。根据灯壳大小长短配套的。棉纸本来是一层层粘合着,要用时先要剥开。在糊前先要准备好木制桶一只,上面放着竹制的比灯笼壳稍窄的小架,在刷糊后以便放灯笼壳,小木桶是装浆糊用的。调浆糊也有讲究,先烧好浆糊象羹状,再拿一部分放到小木桶里,冲上开水调成有一点点粘性的薄糊,师傅要用指头蘸一点捻一捻,达到要求才可使有。先糊圆柱体,再糊上下头灯口边的,糊好一只只同样串在竹竿上凉晒。

四是画口。灯笼的上下口都要画几个红绿圈,红绿间隔着画,要画得圆,这也要点技术的,否则就会画不圆,难看极了。这道完成后把灯笼壳装在灯笼篮里,待顾客上门来选购,

五是贴字。贴字必须要用胶红纸刻好字,刻的字有的仿宋体,有的手写体。仿宋体要专门学练过,要懂得一点技艺才能写好。手写体是请毛笔字好的人写好,再依样画葫芦地刻。刻字时要把刻刀拿端正,才不会走样。写的字大小要适合灯笼的面积,要有一定比例,贴上去才会好看。贴的字是早有准备的,根据以前的经验有些堂号,如林坑陈的“鼎甲名贤”、古山的“耕心堂”等,平时娶亲用的如“桂子联芳”等,预先先刻好备着,古山附近的堂号根据多年的积累基本上有。贴字时要把浆糊刷在字的背面,然后剥起一个个贴上,贴好后用棕刷刷几下就完成了。过去谢年用的灯笼要写上名字。

最后一道工序是上油。油是自己煎的,用桐油、青油按一定比例,再加上无名子中药,煎到油泡沫基本没有才停止。等油凉后还要用石灰球(事先做好的)慢慢在油里揉,揉进一定量才止,这样煎出的明油才会发亮,上过明油的灯笼相当透明。

经过六道工序完成的灯笼才算成品,所以灯笼是既有技术又有艺术的一种特有艺术品。

“同兴”灯笼兴盛了几十年,主要就是他家兄弟俩人经营的,忙时请进来做的也是自家徒弟,手艺属于上流。现在,虽然他们家已无人继续做灯笼手艺了,但名声仍在。

宝庆青龙桥春节晚景(古镇旧忆华溪逸事)(1)

图片来源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