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任侠论》,出自《经史百家杂钞》,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是一篇阐述春秋战国时期为何要“养士”的论文。

老子道法自然名句(战国任侠论名言10句)(1)

在《战国任侠论》一文里,苏轼认为,六国因为争相奉养宾客,所以才能保持持久稳定。而秦统一六国后,不再任用宾客,导致二世而亡。他还认为,“养士”实则是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无论是在战国时代,还是苏轼生活的宋代,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本文选取《战国任侠论》经典名言10句,附上译文和点评,以飨读者。

老子道法自然名句(战国任侠论名言10句)(2)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

从春秋末年到战国时代,

诸侯将相,都争相养士。

点评:「士」本义是读书人,此处指有一技之长的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将相供养宾客是一种社会风气。

自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

上至谋士说客、纵论天地者,

持坚白同异之论的名家辩士。

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

他们都受到了宾客之礼的相待。

点评:「谈天雕龙」指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他们纵论天地,且善于文辞修饰,如雕镂龙纹一般。「坚白」即离坚白,战国时期名家公孙龙提出的思想观点。「同异」即合同异,名家惠施提出的思想观点,与“离坚白”都属于诡辩。

「鸡鸣狗盗」是一则典故。孟尝君受困于秦地,有善狗盗的宾客,盗取了珍贵的白狐皮衣送给秦王宠幸的妃子。于是,秦王放了孟尝君。然而,等孟尝君来到关口,官吏不让出关,还说要鸡鸣时才能开门。有善鸡鸣者遂模仿鸡叫,群鸡也跟着叫了起来,孟尝君才得以顺利出关。

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

魏无忌、齐田文、赵胜,

以及黄歇和吕不韦等人,

他们都各自有宾客三千。

点评:「魏无忌」即信陵君,魏安釐王弟,战国四公子之一。「齐田文」即孟尝君,祖父是齐威王。「赵胜」即平原君,赵武灵王之子,担任赵相四十八年。「黄歇」即春申君,楚考烈王时国相,与信陵君、孟尝君和平原君并称为“战国四公子”。「吕不韦」原是赵国大商,后来成为秦相,封为文信侯。

夫智、勇、辨、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者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者也。

智者、勇士、辩士、力士这四类人,

他们都是老百姓当中的优秀杰出者。

都不可能穿粗衣吃劣食以供养他人,

而是选择当役使让他人来养活自己。

点评:苏轼认为,六国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诸侯将相皆奉养宾客,又让他们各司其职,所以才保证了社会的安定。

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夏、商、周三代,人才是通过学校来挑选的;

从春秋战国至秦朝,人才是从宾客里挑选的;

到了汉朝,人才是从郡县官吏中选拔而来的;

魏、晋时期,人才从九品中正制中选拔而来;

隋、唐以来直到今天,是通过科举获取人才。

点评:「九品中正」是魏文帝曹丕设定的官吏选拔制度,按才能分为“九品”。「科举」即科举考试,始于隋文帝开皇九年,一直到清末才废止。

老子道法自然名句(战国任侠论名言10句)(3)

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

普通百姓中的优秀人物,

皆以宾客的身份供养着,

而且也不让其失去职位。

点评:苏轼认为,那些被供养的宾客,是普通老百姓中的优秀杰出人物,能够领导、管理他人。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

当初秦始皇想要驱逐留在秦地的宾客,

但后来听信李斯的话停止了这种做法。

点评:秦始皇认为在秦国担任客卿的人,因不是秦人,不能忠于秦王,所以要将他们驱逐出境。身为客卿的李斯,上《谏逐客书》劝阻秦王。

楚、汉之祸,生民尽矣,豪杰宜无几,而代相陈豨,从车千乘,萧、曹为政,莫之禁也。

楚汉之争,百姓几乎伤亡殆尽,

而英雄豪杰大概也没有几个了。

后来代相陈豨,跟随的车辆千余乘,

萧何、曹参任相时,也不加以禁止。

点评:「陈豨」是西汉开国功臣之一,曾任代相。后叛汉,自封代王。最终被汉高祖平定。「萧何」是汉初三杰之一,西汉第一任丞相,位列功臣第一。「曹参」是西汉第二任丞相,战功卓著,封为平阳侯。

老子道法自然名句(战国任侠论名言10句)(4)

至文、景、武之世,法令至密,然吴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之流,皆争致宾客,世主不问也。

到了汉文帝、景帝、武帝年间,法令严密,

然而吴王刘濞、淮南王刘长、梁孝王刘武,

以及魏其侯窦婴、武安侯田蚡等,

都争相笼络宾客,天子也不过问。

点评:在苏轼看来,当时的天子之所以不过问,是因为诸侯王笼络宾客是为了选拔人才,最终有利于国家。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君子学道是为了施行仁政,

而小人学道是为了被役使。

点评:「小人」代指的是宾客,也就是前文提到的智者、勇士、辩士、力士等四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