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哥,我听老人说,早上吃姜胜参汤,晚上吃姜赛砒霜,真的假的?”
“没事儿。”
“你别光没事没事的,老人说的还能有假?”
“等我老了也这么说。”
“你快讲讲为啥‘晚上吃姜赛砒霜’。”
老人们说话有个特点——简单而押韵。
比如说“人多力量大,柴多火焰高”、“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等等,乍看挺有道理,越看越觉得说了还不如不说。
就好像小时候看大人在酒桌上高谈阔论感觉好有道理啊,长大了才知道那是喝醉了在吹牛。
如果你继续追问:“晚辈不才,还请前辈指点一二。”
不客气的老人会音调低沉的回你一句“小伙子自己悟吧”,以示岁月的沧桑和忧伤。
你不能说他们说的不对,很多流传下来的老话谚语其实是一些经验的总结,在一定情境下是有科学性的。
如何将这种经验对应到它所适应的情境,这是我们应当分辨的。
抬杠开始:
几点开始算晚上?
吃的是生姜熟姜?
去皮姜还是带皮的姜?
吃多少算安全剂量?
砒霜和姜是一个味道的吗?
施耐庵本来想写的是不是“大郎,起来吃姜了”?
我们来逐一分析一下。
这句话有几个关键词:晚上,吃姜,砒霜。主角是姜,时间是晚上,砒霜可以认为是夸大的形容副作用(并为了押韵)。
- 人吃了姜会有什么反应?
姜对胃有一定的刺激性作用,在白天清醒状态下胃比较活跃,消化液分泌量大,又会摄入大量食物和水,姜对胃的刺激十分有限。
但是在睡眠状态下,胃肠蠕动减慢,姜在胃里停留时间延长,此时消化液分泌量减少,胃内容物也少,导致姜对胃的刺激性大幅度提高。
要知道,姜的味道是辛辣的,引起辣感的物质叫姜辣素,晒干后姜辣素会变成更辣的物质——姜烯酚(刺激度 干姜>生姜)。不同于酸甜苦咸等味道,辣味是一种物理性刺激,类似于火烧火燎,是一种灼痛的感觉,是真的在刺激你的粘膜组织。
所以为啥吃生姜驱寒?一部分原因是辣的。
- 为啥要特别指出晚上不能吃姜?
这得看一下历史背景。
古代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一天只吃两顿饭。
“朝曰饔,夕曰飧”,日上三竿吃第一餐,大概9点左右;申时吃第二餐,15-17点,一般就是早上剩下的热一热就行。遇上灾荒年,一天一顿饭也不保准。
晚上不吃姜,也就是说古代人到了晚上胃里实际上就是空的,这时候再吃姜的话,这种刺激胃的副作用就会很明显了。古代大多数平民吃的都比较简单,基本上是有什么就吃什么,而且生冷不忌,加之医疗条件不足,因此很多人或多或少的都有点胃肠道疾病。如果本身就有胃溃疡、慢性胃炎等疾病,肯定会因此加重症状,跟吃了“砒霜”似的。
* 1949年建国初期,中国总人口5.4亿,由于长期战乱,人均粮食产量才208公斤,比饥饿线250公斤还少42公斤,可以说全国都处于普遍的饥饿状态。西方人彻底解决吃饱肚子的困境也不过是最近150年的事,最近一次西欧爆发的大饥荒是1850年前后的爱尔兰大饥荒。
中国有句古话叫民以食为天,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中,99%的时间都是为了吃饱肚子的血泪奋斗史。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且行且珍惜。
- 砒霜的押韵效果
有没有发现,一句话押韵成顺口溜就显得特别喜闻乐见、易于传播。
比如说:
“早上吃姜胜参汤,晚上吃姜赛砒霜”的韵字是“汤”和“霜”,押的是平水韵中的七阳韵,
我们尝试作一些更高大上的“老人说”:
- 早上吃姜,美玉韬光;晚上吃姜,俾也可忘。
- 早上吃姜,上游曲房;晚上吃姜,不得颉颃。
- 早上吃姜,毕立遐方;晚上吃姜,待罪舞阳。
- 早上吃姜,魂射飞扬;晚上吃姜,可为悲伤。
- 早上吃姜,振鹭来翔;晚上吃姜,吉凶何尝?
- 早上吃姜,寰瀛大康;晚上吃姜,上下无光。
……
所以,这几个问题综合起来就是——
姜 空腹 吃完就睡 胃病=砒霜。
晚上吃姜没问题,但是不能在胃里长时间没食物的时候吃姜,睡前不要吃姜,在有胃病的情况下更不能空腹吃姜。
*这里说的吃姜,都是指的吃过量姜。多少算过量?炒菜加的那点儿肯定不算,指的是能引起胃部明显不适的量,因人而异。
#大家健康超能团# @大家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