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太用力的人走不远 过度拼搏的人不幸福
俞敏洪在一次演讲中曾说道:“人生不是百米冲刺,不能用百米冲刺的速度去跑,也不能用马拉松的速度去跑。”无论是百米冲刺还是马拉松,都存在用力过猛的问题,用力过猛的人是走不远的。
人在动机过高时表现出的“竭尽全力”,其实就是当下人们最为反对的“用力过猛”。对于绝大多数事情来说,改变从来都不会发生在一朝一夕之间,能量总是守恒的,改变的发生总是伴随着相应的时间、精力的投入。 上来就用力过猛的人,大都急功近利。他们抱着的是一种“大力出奇迹”的心态,想通过短时间内爆发式的付出,使某些事情出现巨大的转机,结果往往是急功近利,很容易崩溃。
正确的努力是一种持续性的、平和的努力。
年轻人努力一点固然是好事,但如果努力过了头,因努力而放弃了享受生活,甚至牺牲掉很多必要的休息时间,就本末倒置了。就如同《魔戒》里特别热爱金子的格鲁姆,终其一生就是在抢夺金子,占有金子,守护金子,他的生命浅薄而无趣。
沉溺于过度加班,过度拼搏,而放弃家庭生活,放弃业余时间乃至放弃自我的生活方式是极不健康的。幸福的生活远远不止事业成功,金钱累计和身价暴涨,还有绵长温暖的亲情、爱情与友情,多姿多彩的兴趣爱好,丰富多彩生活方式。
一个人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事业上,自己的身体健康都无法保证,又怎么能带给家人幸福呢?
其实,生活对物质的要求远没我们想得那样高,不过是一日三餐,不过是衣食住行。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相信大多数人都能过上相对富足的生活。因此,我们的努力奋斗更多的是欲望在作祟。控制自己的欲望,用断舍离来简化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真正幸福起来。
2
过度追求完美是一种病
骆冰是个完美主义者,每接到一项任务,她都会把任务的每个细节都处理得尽可能完美, 经她手的工作从来没出过差错,很快就成了领导眼里的红人,开始独立负责某些项目。但完美主义却成了她工作中的绊脚石。 一项任务接到手之后,骆冰总会耗费大量的时间来和团队成员商议,想得出一个完美的方案。在任务的收尾阶段,又总在细节上过于较真,好几次都是因为这样,而导致了任务没能按时完成。 这让骆冰的团队在公司里一直处于业绩垫底的状态。
通常情况下,完美主义者在执行某项任务前会认为这项任务做到完美是“必须”的。“我必须做到完美!”“我必须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务必让别人挑不出一点毛病!”有了这样的信念之后,紧随而来的便是过于关注任务的结果。“我一定要成功,万一失败我将彻底沦为别人的笑柄。” 以上这两种心理活动,都将使我们变得焦虑、敏感,在决断时表现得唯唯诺诺。大部分完美主义者并不像他们表现出的那样强大,他们只是想用完美主义来证明自己的优秀与强大。
暴露自己的不完美,可以迫使自己一点一点地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一项任务如果非要面面俱到,必将付出极大的代价、高昂的成本,这很可能与任务执行的最初目标相左。因此,我们在任务执行中要允许小缺憾的存在,来成就主要的目标。
王家卫在《一代宗师》中说:“所谓大成若缺,有缺憾才有进步。”完美主义是一个诱人的陷阱,陷进去必将导致焦虑,与其在这个陷阱中沉沦,不如在缺憾中寻求进步。
3
觉察对自己的过度期待
在鼓励教育氛围下养大的孩子,都有这样的思维:
“我是最棒的!”
“我一定可以做到最好!”
“要么不做,做就要做到最好!”
但事实却告诉我们,人和人之间确实存在着差距,人的智力、能力和天分有三六九等之分。一味地强迫自己成为“最优秀”的人,对自己的期待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只会让自己越来越焦虑。
大多数人在童年时期都会遭遇到父母的过度期待,久而久之,我们会把这样的思维带进自己的生活中,不知不觉间,我们在执行任务时也会对自己产生过度的期待。
过度期待,反应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我们在任务执行之前定下的过高目标。这样的目标可以是明确的,比如“这次月末考核我要排到公司前三”;也可以是不明确的暗自较劲,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比别人更优秀。
目标量化,以具体的数目字为标准,会使你的目标更为明确,在任务执行中带给你更为直观的感受,更容易判断是不是能完得成,然后向着目标努力,最后就算最终没能完成任务,付出的努力也会产生相当一部分价值。
以阶段式的目标代替总体式的目标。 制定一些阶段性的小目标。通过逐步完成小目标来自然而然地达到一个最终目标。 阶段性小目标的存在是为了引导和激发,促使你一步步地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 制定目标是一个技术活。一个错误的,没有指导意义的“虚高”的目标,不仅没有帮助,可能还会适得其反。
4
你所有的焦虑不过是对未来的恐惧
我们总听到这样的声音: 23岁,风华正茂,要经历过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爱情; 25岁,已经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要完成人生中第一次跳槽; 28岁,工作稳定,要组建自己的家庭;29岁,要积累到人生中的第一桶金,为下个阶段的人生奠定一定的经济基础; 30岁,自己事业要进入下一个阶段; ……
这些声音的存在就相当于给我们的年龄排下了特定的任务,年龄就成了捆绑我们的工具。自此,我们开始调整自己的生理和心理,以此在特定的年龄段里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不尽相同。同一年龄段,不同人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都不尽相同,即便是一些人在按照所谓的“大众标准”来度过自己的一生,也难免在强行附和中出现种种偏差。以“大众标准”来要求自己的生活,难免就会因没有在特定的时间段完成特定的任务而焦虑。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马斯洛曾提出过一个需要层次理论:满足了生理需求、安全感、爱、和归属感的需求,更高的层次是自尊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可以说这些需求是我们某些行为的动机。 大多数人都认为浅层次的需求是满足高层次需求的前提,因为低层次的需求如果得不到满足,高层次的需求就无法实现。但这样的想法是误解。马斯洛认为,需求的层次发展原理只是一般的模式,在实际生活中,层次的先后顺序并不存在,出现例外是很常见的。
有些人觉得自尊比爱更重要,因此他们会选择先让自己活得更有尊严;也有一些人,觉得理想比金钱更重要,所以,即便是过着贫穷的生活,却仍旧能积极地投身于创作之中。
没有谁有权规定我们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也没有哪个标准是真正适合所有人的,做自己的主人,跟随内心的脚步,努力过好每一个当下,焦虑自然离你而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