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四品道台(一个四品的道台)(1)

在中国古代的官场上,五品官是一个分水岭。五品以下的官员属于低级官员,五品官以上则属于中高级官员。至于三品以上,则直接属于高级官员。所以说中级官员,基本上就是那些四品和五品的官员。但是一个非常悲惨的情况出现了,一些官员只拥有品级,却没有实缺。对于这样的官员来说,自己甚至连全家人都养活不了。那么,为何会有这样的情况呢?

清朝四品道台(一个四品的道台)(2)

按照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进士们都有资格做官。但最初期的官位不高,那些成绩好的进士留在京师做翰林,成绩一般的进士则会到外地任知县。一般来说,进士们都有位置安排,毕竟是正经的科举出身。除了进士们以外,那些举人和国子监出身的秀才,也是有资格做官的。请注意,仅仅是有资格而已。这些举人和秀才会在吏部注册,每逢5天前往吏部参加大挑。运气好的能够出任八品县丞或者九品主簿,运气不好的只能继续等。

清朝四品道台(一个四品的道台)(3)

朝廷的职位数量是有限的,但有功名的人太多。如果没有合适的职位,就可能继续等下去。这样的官员属于候补官员,按照朝廷的官员,候补官员只有品级,没有实际岗位。由于没有实际官位,连最起码的工资都没有。比如一个知府,如果只有品级,而没有实际的岗位,这样的五品官根本没有什么可怕的。除了这些候补官员,还有一种官员十分尴尬,那就是守孝归来的官员。按照朝廷的规矩,官员的父母去世,必须回家守孝三年。

清朝四品道台(一个四品的道台)(4)

这是硬性规定,不管官位的高低都必须这么做。哪怕内阁大学士的父母去世,这位阁老也必须放弃官位回家守孝。但是一直很尴尬的情况出现了,如果官员守孝3年归来,吏部恰巧没有合适的岗位安排,那这就也成了候补官员。当然,由于三品以上的官员属于高官,所以朝廷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不存在候补的情况。在明清两朝,还没有出现了尚书或者军机大臣候补的情况。再者说,三品以上的官员不是轻易能惹的。

清朝四品道台(一个四品的道台)(5)

由于没有实际岗位,那些候补官员即便想贪污,也根本没有机会。这些官员的日子非常差,如果是那些家境富裕的候补官员,还可以依靠家底支撑,如果是那些贫穷的候补官员,他们的日子什么还不如普通农户。在清朝的末期,京师里甚至出现了代写书信的候补官员。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康熙皇帝询问出任四川盐茶道的官员,之前是什么岗位。这个官员回答,自己之前是一个候补道,一直在外地做生意。

清朝四品道台(一个四品的道台)(6)

这个官员肯定家境不错,既然暂时做不了官,不如先做生意。等手里的银子多了,再去吏部上下打点。这样的情况在明清时期比比皆是,慈禧太后的父亲就是一个候补官员。由于一直没有实缺,日子过得很一般。但是在慈禧崛起之后,慈禧的家族立刻翻了身。海瑞原本就是一名候补官员,后来被吏部任命为县学官。如果不是高拱等人的提拔,估计海瑞这一辈子都是八品官,根本不可能有之后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