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为啥攘外必先安内?(蒋介石啥时候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1)

提起蒋介石,大家几乎都知道他在抗战时期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而且学界几乎公认这句话是蒋介石用来“围剿”红军而任凭日军入侵的罪证。

那么,蒋介石是什么时候说的这句话?又是跟谁学的这一套呢?

蒋介石为啥攘外必先安内?(蒋介石啥时候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2)

88年前的今天(1931年7月23日),面对日本关东军觊觎东北全境和工农红军迅速发展到30万人、十几块根据地的局面,蒋介石首次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并且在“九一八事变”日军占领东北后,不是先行抗日,而是正式以“攘外必先安内”为所谓的“国策”,成为国民政府无法洗刷的耻辱,而且也埋下了日后“西安事变”的引线。

那么,蒋介石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他的“祖师爷”又是谁呢?

蒋介石为啥攘外必先安内?(蒋介石啥时候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3)

(宋朝开国功臣赵普)

其实,“攘外必先安内”之说并不是蒋介石的发明,而最早提出者是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称的宋朝名相赵普。

当年,宋太宗继承宋太祖的皇位之后,对于国内外的政治环境有着不太乐观的判断。他认为国内社会矛盾重重,而边疆少数民族政权亦时刻有问鼎中原的野心,然而自己手中兵力又非常有限,究竟是“对外”还是“对内”,这成了困扰宋太宗的一个难题。

赵普针对宋太宗的这种疑虑递交了一份奏折,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中国既安,群夷自服。是故夫欲攘外者,必先安内。大概意思是说,现在中原地区已经平定,周围少数民族政权也都臣服于我们,现在当务之急不是怎么想办法对付他们,而是怎样维护中原地区的稳定。

这是“攘外必先安内”的最早版本。

蒋介石为啥攘外必先安内?(蒋介石啥时候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4)

(宋太宗赵光义)

赵普的这封奏折其实与宋太祖临终前的遗言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宋太祖临终前,曾亲口向宋太宗表示:“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为之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为可惧。”宋代两朝统治者都忽视了边疆少数民族政权走向强大的可能,而是一味将希望寄托在“安内”这一空中楼阁上,到了宋太宗统治晚期,国家愈发步履维艰。

那么蒋介石是怎么想的呢?

其实,当时蒋介石确实面临“内忧外患”,除了担心工农红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外,其国民党内部也矛盾丛生、纷争不断、内讧激烈。如1931年,蒋胡矛盾引发宁粤对立,胡汉民派、孙科派、汪精卫派、西山会议派、两广地方实力派(陈济棠、李宗仁、白崇禧等)及其他反蒋势力联合起来,在广州成立“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非常会议”和广州“国民政府”反蒋,与南京国民政府分庭抗礼,双方几乎兵戎相见。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宁粤虽然表示要和解,但当年12月,国民党“四大”仍分别在上海、南京、广州各自召开。蒋介石也在内外冲击下于12月15日二次下野,足见内部之混乱不堪。中原大战后,大军阀不存在了,但各地如两广、西南诸省、山东、山西等地实力派军阀依然把持一方,国民政府政令不畅,影响十分有限。而对内忧外患两重威胁,对于刚刚诞生的国民党政权,显然外要攘,内也要安。但是孰先孰后呢?

蒋介石为啥攘外必先安内?(蒋介石啥时候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5)

听听蒋介石在1932年6月9日在“五省剿匪会议”上说的这段话:“大家都要明白,我们这次剿匪戡乱,就是抗日御侮的初步。如果剿匪不能成功,抗日就没有基础。因为一方面抵御外侮,一方面还要分力剿匪,那就与明末的情形一样,……现在我们的困难,同明朝的情形差不多一样。所以我们要以明朝为前车之鉴。只要把国内的匪剿清,使全国团结一致,无论倭寇怎样侵略,我们也能够稳固自强,终久是可以挽救转来的,如果我们内部意志不一,步骤零乱,既要对内打土匪,同时又要对外御外侮,试问我们究竟有多少力量!恐怕结果也只好重演一次明朝亡国的故事。”

1932年12月14日,蒋介石在《修明内政与整饬吏治》演说中有一次强调说:“如果内部不能安定,不但不能抵抗外侮,而且是诱致外侮之媒”,“攘外定要先安内”。1934年7月,在庐山对军官训练团所作的题为《抵御外侮与复兴民族》的讲演中,蒋介石再次强调:“安内是攘外的唯一前提和必要的准备工作,现在御侮救国、复兴民族惟一要道,就是先求国内的和平、安定、统一、集中。”国民政府的“第一责任”是“剿匪来安内”,“第二个责任”是“抗日来攘外”。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基于这样的认识,蒋介石提出、推行了“攘外必先安内”方针政策。

其实,“攘外必先安内”实际上也是蒋介石和国民政府缺乏信心,惧怕对日作战的一种表现。对日本的侵略野心,蒋介石是很清楚的,但他又认为,中日力量悬殊,对日作战必败。“中国一切不如人”,以“我军现有装备与日本较,等于弓箭与机枪”。“我们中国没有现代作战的条件。不够和现代化国家的军队作战,如果不估时而动,贸然作战,那只有败亡而已。故应“不求急功于一时”“不博一时之虚荣”。

当时,不仅蒋介石,整个国民党及国内都充满失败主义情绪。为什么不抵抗?有许多人说:中国太弱,不能与日本打。”“中国太弱,需要时间养精蓄锐、整军经武,才能抗日。有的甚至还说,中国抗战还太早,如果再过几年中国更强了,抗日可更加成功。”所以,蒋介石不以武力攘日,而是希望通过外交途径消弭冲突与战争,以便安好内,再求攘外。

正是这种苟且政策,才造成日本人的得寸进尺!进而爆发“七七事变”,发动了对中国的全面侵略。

蒋介石为啥攘外必先安内?(蒋介石啥时候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6)

蒋介石政府的妥协退让政策,激起了广大青年学生的愤怒,他们发起南京请愿、“一二·九”运动等爱国运动;宋庆龄等国民党左派组织了“救国会”。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在与中共接触后,发动了著名的“西安事变”,才迫使蒋介石放弃“剿共”政策,与共产党组成抗日统一战线,真正拉开全国统一抗战的序幕,迈出了取得抗战胜利的关键一步。

(壹点号《节日研究》出品,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翟恒水,参考资料:《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方针研究》,黄道炫;“攘外必先安内”的由来丨读钱记,韩晗;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