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1),可谓士矣”,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论语注释大全及译文?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注释大全及译文(修己以安百姓论语注解)

论语注释大全及译文

【原文】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1),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2)。”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3),硁硁(4)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5)之人,何足算也(6)!”

【注释】

(1)行己:自主做事,指的是处理自己所负责的事务。论语中有两处使用了“行己”,另一处是第5•16章的“行己也恭”,意思一致。有耻:有耻辱感;与后面的“不辱”相对应,构词和含义一致。

行己有耻:自主做事有耻辱感,如果自己负责的事务没有做好的话就是一种耻辱。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采用的是对文的修辞方式,只是语句相对松散,表达的是在国内和国外的两种情况。

(2)弟:通“悌”。

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这里使用了互文的修辞方式,即“宗族、乡党称孝弟”。

(3)果:结果,引申为坚决。

言必信,行必果:说话必然有信用,行动必然要有结果;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有结果,不达目的不罢休。“言必信”与“行必果”的句式相同,“言必信”是对自己的“言”负责,“行必果”是对自己的“行”负责。

(4)硁(kēng):强劲有力的击石声。硁硁然:自信而坚决的样子。

(5)斗:古代的容器,能容十升。筲(shāo):古代的饭筐,能容五升。斗筲:斗、筲的容量都不大,此处用来比喻志向和见识的狭小。

(6)算:归于,算作。何足算也:不值得算作,算了吧。

【解读】

士,本是当时宗法社会的一个阶层,但是孔子却赋予其更丰富的社会意义,对其有着更严格的要求。如果达不到这些要求,即使是从政者,连被提及的资格也没有,只能算是“斗筲之人”。

具体而言,孔子把这些要求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国家和社会层面的要求,能够独立承担一定的职责,能够履行一定的使命。符合这个层次要求的人是处在“修己以安百姓”的道路上,是真正的士(“可谓士矣”)。

再下一个层次是能够做到孝弟,个人的行为在宗族内部和地方上获得认可并可以引导社会风气。符合这个层次要求的人,本身并没有直接为社会做贡献,虽然无法称得上是真正的士,但也是不错的了。

再下一个层次是能做到“言必行,行必果”的人。这样的人只是对个人的言行负责,但是并没有注意到个人的言行对社会意义和影响。反之,如果充分考虑到社会意义和影响的话,他会以社会道义作为评价尺度,即第4•10章所讲的“义之与比”,并不一定会“言必行,行必果”,如管仲(见第14•16章、第14•17章)。符合这个层次要求的人,虽然也有令人称许的地方,但局限于个人层面,只能算是一个不错的小人。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小人也是分层次的,也有高低的差别,对这个层次的小人也是可以给予一些肯定的。

从孔子的表述可以看出,真正的士是担当社会责任的人,积极投身于实际工作中,把不能胜任工作、不能出色完成使命当做了耻辱,他们具有激情、勇气、毅力和荣辱感,也就是后世所说的“士气”。

【译文】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主做事有羞耻感,出使外国,能够不辱没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了。”

问道:“请问次一等的。”孔子说:“宗族称赞他孝顺父母,乡里称赞他恭敬兄长。”

问道:“请问(再)次一等的。”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有结果,这样自信而坚决的小人呀,但也可以说算是(再)次一等的了。”

问道:“现今的从政者怎么样?”孔子说:“咳!(志向和见识)狭小的人,就算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