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姓、全国人口排名第九、百家姓排名第六,也是一个多源流姓氏,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吴氏族谱分支:吴氏源流?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吴氏族谱分支:吴氏源流

吴氏族谱分支:吴氏源流

吴姓、全国人口排名第九、百家姓排名第六,也是一个多源流姓氏

第一个渊源:源于己姓,出自炎帝之臣吴权之后裔吴回,属于以氏族名称或国名为氏。

  吴氏人物早在炎帝、黄帝时就已存在。炎帝之臣有一叫吴权的,他的后代是我国乐曲的发明者。

  勇敢剽悍,善于狩猎而以“吴”为称号的原始氏族在尧舜以前的社会活动,史籍《尚书》、《春秋》、《国语》、《史记》等经典史书中都记载阙如,只有以知识广博、繁杂著称的宋朝姓氏学大家罗泌在史籍《路史》中,才以吴权的氏族部落为第一个吴氏族。

  罗泌在《路史》中记载,吴权是炎帝之臣。说明吴氏族最初是从属于炎帝部族集团的。

  其实,早在由汉朝刘向、刘歆父子校刊的先秦史籍《山海经》中,就记载了一个奇趣怪异的故事:吴权有个妻子叫阿女缘妇,她与炎帝的孙子、时为黄帝之臣的逢伯陵私通,怀孕三年后一胎生下了三个儿子,分别叫鼓、延、殳。

  鼓、延,传说是“钟”的发明者,也是乐曲的最早发明创制人;而殳,就是上古冷兵器“殳”的发明者。而那位逢伯陵,则是姜姓和齐氏等姓氏家族的始祖之一。

  吴权属于远古的吴氏族,在史籍《路史》中已有明确注释。其实,“吴权”不但是人名,还极有可能又是氏族名称,因此,有的史书又说吴权是颛顼帝时代的人。不过传说各异,无须深究,因此陈明远、汪宗虎二位学者在《中国姓氏词典》中就直截了当地说:吴权的后裔以吴为氏,成为吴氏的一支。

  实际上,中华民族以黄帝作为共同的人文始祖之一,罗泌在《路史》中又记载:黄帝的母亲,就是古代吴人的一位女姓成员,名叫吴枢。

  在上古颛顼帝的后代中,有个叫吴回的人,他和兄长重黎先后担任了火官祝融,这吴回也是远古吴人中一个杰出的半人半神式的人物。他是颛顼帝高阳氏的曾孙、老童之子。到了帝喾高辛氏时代,吴因迁居吴人之地而称吴回。吴回之兄重黎担任了高辛氏的火官,他在隧人氏之后,发明了击隧石取火之法,比钻木取火的效率要高许多,使更多的氏族部落摆脱了茹毛饮血的蒙昧状态,因此被高辛氏赐号为“祝融”,以示光耀四方。不过,重黎后因在镇压办事不力被帝喾高辛氏处以极刑,之后令吴回接替重黎担任管火之官,继任祝融。

  祝融之官的职责,一是观测天空的火星火宿,另外掌管部落用以照明、取暖、熟食的篝火,并负责神圣的郊祀,这是蒙昧与蛮荒时代一件极神圣的工作。正因为如此,吴回在担任祝融后,不但完成了兄长未尽之事,而且恪尽职守,声威远振,成为南方祝融部落的首领。吴回逝世后,被尊为“祝融神”,或称“夏官祝融”,简称祝融。

  在中国传统的道教之黄老五行学说理论中,火为五行之一,其相学方位与南方相配,于是火神祝融又成为五方帝中的南方之神,以红色为本。因此在后世历代的典籍史册中,都把祝融列为远古的三皇五帝之一,号称赤帝。由于祝融终生与火打交道,逝世后成为火神,在佛教引入中原之后,也被称作“朱天菩萨”。在后来的乡间民俗中,人们一旦遇到无法控制的巨大火灾时,都要口中大呼“朱天菩萨保佑平安”,双膝跪地而无比崇拜。

  在吴回成为南方祝融部落首领之后,吴氏族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渐分衍为八个氏族部落群体,分别是:己、董、彭、秃、妘、曹、斟、芈,号称“祝融八姓”。

  吴回生陆终,陆终娶了西南鬼方氏族一个名叫女媸的女子为妻,怀孕后三年不产,陆终没办法,就给她进行了人类第一例剖腹产手术,从左肋下接生三个儿子,分别叫昆吾、参胡、彭祖,接着从右肋下接生三个儿子,分别叫会人、曹氏、季连。这六个儿子长大成人后,又各成为一个氏族部落的首领,拥有自己的姓和氏。

  昆吾氏是陆终的长子,本名叫做樊,他的氏族分离出去后,居住在昆吾(今山西安邑一带),其氏族被赐姓为“己”,以地名氏,叫“昆吾氏”。后来昆吾氏先是东迁至濮水之阳(今河南濮阳),后一度迁至许(今河南许昌尉氏),再后又北迁至殷(今河南安阳),因此该三处地方在古代亦称昆吾。

  传说,昆吾氏是陶器制造业的发明者,也是铸造业的发明者,极其擅长制造陶器和铸造铜器。对此,许慎在典籍《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昆吾,圜器也,”昆吾,其本身就是“壶”的别称。昆吾氏一族繁衍发达,衍生出了昆吾氏、樊氏、昆氏、吾氏等姓氏。在古代,“吾”字古音与“吴”通,因此有一部分吾氏族人后来改称“吴”而成为后世吴氏的一支。这在史籍《路史》中对“昆吾”下有特别注释:“氏书又有吴氏”。如果说吴回从吴氏族同化于重黎祝融氏并分化为祝融八姓是古代吴人的一次离异的话,那么,昆吾氏之后一支改从吴氏,实际上就是吴氏族任的一次小小的回归。

  到了后世夏王朝的第一任独裁制君主夏启执政时期(约公元前2059~前2050年在位,待考),就曾命令属下臣子蜚亷在昆吾铸造一件作为祭器的方鼎,号称“昆吾方鼎”,成为夏王朝鼎立中原的象征,亦称“夏鼎”并为传世之表,可惜今已不再。不过,据说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3月在今河南省安阳市龙安区侯家庄出土的著名商王朝“司母戊方鼎”,就是仿照“昆吾方鼎”铸造的,考古认定其为第二十三代君主商高宗武丁子昭(公元前1374~1316前年,一说公元前1250~前1192年,待考)的儿子商祖庚子曜(公元前1315~前1309年,一说公元前1191~前1185年,待考)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如若其是,则人们可从商王朝时期铸造的“司母戊方鼎”上试窥一斑。

  到了黄帝的曾孙帝喾高辛氏执政时期,吴人有一支加入了西方犬戎部落,以犬为图腾,其中有一位杰出者,以英勇善战成为犬戎部落的首领,史称为“吴将军”。这位吴将军能征善战,屡屡与中原高辛氏领导的华夏部落集团为敌。帝喾高辛氏克敌无方,只好以重赏求才:谁能砍下吴将军的人头来见,就许诺将自己两位美丽倾城的公主嫁他为妻。诏令下达后,竟然很长一段时间无人应征。后来,帝喾身边有一位号称“昆吾犬”的将军杀死了那位吴将军,迎娶了公主。但这是《路史》的说法,至今尚未见到有吴氏自称为昆吾氏之后裔者。

  在夏王朝姒少康执政时期(公元前2053~前2027年在位;一说公元前1913~前1890年在位,待考),朝中有个人叫吴贺,他以善射著称,曾和当时的神箭手后羿比射,这在文献《中国姓氏大全》中有记载:“传说中夏朝国王少康时有吴贺,其后有吴氏”。吴贺曾与后羿比射之事,实际上早见于西晋学者皇甫谧撰著的《帝王世纪》一书的记载,吴贺就是古代吴氏族中的一员。吴人所建立的氏族部落即称“吴”,它在夏、商时期一直存在,大概还是伯爵方国,因此在史籍《路史》中就记载:“商纣时,亦有吴伯。”

  古吴氏族人的后裔,当为后世中华吴氏肇启本源,姜姓、己姓吴氏族人大多尊奉吴回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后稷之裔古公亶父之子姬太伯(姬泰伯)、姬虞仲,属于以国名为氏。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也是吴氏历史上记述的远古初祖,他起初居住在姬水流域(今陕西北部),便以姬为姓,姬姓成为后世周王朝的国姓,也是今天数千姓氏的本源之一。

  相传,黄帝娶了四位贤淑的妻子,生了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得黄帝钦赐姓氏者有十四子,其后分为十四支姓氏部族。黄帝的正妻叫嫘祖,她所生的两个儿子分别叫姬玄嚣、姬昌意,这二人为嫡,继承了黄帝的本姓姬,此后有一支吴氏就是从玄嚣这一支传衍下来的。

  姬玄嚣的第四世孙,就是帝喾高辛氏,他做了当时炎黄部落联盟的首领,娶有邰氏之女姜嫄为正妻。姜嫄,是周族的母系祖先。在春秋时期孔子编纂的奠基《诗经》中,就记述了关于姜嫄生子弃的传说。

  相传,姜嫄有一天出去游玩,看到地上有一个巨人的脚印,出于好奇,她用脚踩了一下那个脚印,结果回家后竟有了身孕,后来生下一个男孩。姜嫄对此又惊又怕,把这孩子视为怪物,就丢弃到荒郊野外。然而更奇怪的现象发生了:先后有牛羊跑来用乳汁喂养他,樵夫也来解救他,大鸟则用翅膀温暖他,致使这孩子连续三弃而不死。于是,姜嫄认为这个孩子一定有神灵保佑,又决定抱回去抚养,并因此为之取名“弃”。

  弃在小时就非常聪明,喜欢模仿大人的样子种植麻、豆之类的作物。成年后,弃非常善于农耕之事,他一眼看上去就知道一块地适合种什么作物,并指导附近的部落族人进行农耕作业,使得农业迅速发展起来,逐渐取代了低效率的渔猎生产与生活方式,极大地促进了氏族社会的经济发展,人们因此都尊他为农师,拜其为农祖。

  弃,被后世周氏部落奉为先祖,世称之为“周弃”。周弃大约生活在舜帝、禹帝时期,曾协助大禹治水,后为大禹的农官。“稷”,就是百粮之统,并非指任意单一的某种农作物,故世称之为“后稷”。民以粮为本,国以“稷”为宗,故而后世就以“社稷”指称国家。

  周弃逝世后,被人们尊奉为“农神后稷”。终夏之世,周弃的子孙世代为王朝农官。传至姬不窋之时,正值夏王朝的末期。太史公司马迁在史籍《史记》中记述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

  夏王朝末年,政局混乱,周族首领姬不窋不愿意再做夏之农官,于是他率部族迁徙到了戎、狄等少数民族居住的西北地区。周族生活在戎、狄之间,经常受戎、狄等民族的侵扰,从姬不窋到周古公亶父十余代,周族部落一直在不断地迁徙之中与戎、狄等民族的融合之中,但他们仍能矜持父子相承,世系保持不乱。其与戎、狄等民族的融合后裔,被后世称为“白狄”,被著名的蒙古族学者苏日·巴达拉哈考证为蒙古族的主流先民之一。

  到了姬公刘执政时期,周族部落为躲避戎、狄的侵扰,再一次举族迁居到豳地(今陕西咸阳彬县)。豳地土地肥沃,周族人在该地区恢复了祖先的农耕传统,农业得到迅速发展,族人们生活富足。周族在首领姬公刘的领导下开始了复兴大业。司马迁在《史记》种描绘了当时周族人富足的社会情景:“行者有资,居者有蓄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归焉。”因姬公刘在周族发展史上贡献巨大,周族人作有一诗《公刘》来歌颂他、纪念他,被后世的儒学大家孔子收录在《诗经》之中。

  姬公刘下传数代到周古公亶父时,中原地区已进入殷商王朝时期,这时周族人又受到戎、狄的侵扰,在古公亶父率领下被迫离开豳地继续迁徙。周族人一路南迁,他们爬过梁山,渡过漆水、沮水,到达了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周原可谓周族人居住的祖地,其地是关中平原西部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区,土地肥沃,适合多种庄稼生长,而且岐山又是阻挡戎、狄民族的天然屏障,周族部落因此落足定居。周古公亶父一改周组人数百年来沾染上的戎狄游牧民族生活习惯,大力建设城镇和村庄,让族众过定居的生活,并在周族人氏族制度的基础上设置了官职,建立了近似国家职能的行政管理制度。周族人、周族的称呼就是因为周古公亶父及其部落定居周原而来。

  周古公亶父,是周族部落发展史上的一位重要首领,他发扬光大了周族人数代奋斗的事业,为周族人取代商朝建立周王国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后世的周文王姬昌就称其为周太王,在春秋时期孔子编纂的典籍《诗经》中,就有歌颂周太王的诗句:“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则把其作为一位仁君大大加以颂扬。在吴氏的一些家谱中,尊周古公亶父为上古最近先祖。周族人自周古公亶父始进入了稳定发展时期。

  周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姬太伯、次子姬虞仲、三子姬季历,三人全都非常贤能。其三子姬季历娶殷商挚仲氏之女太任为妻,太任和周文王之妻太姒在我国古代被公认为贤妇人,为周族的兴盛起过重大作用。太任为周族生下姬昌,姬昌即是为周灭商打下雄厚基础的周文王。相传太任在生姬昌时曾出现吉祥的征兆,姬昌自小天资过人、品德高尚,深受祖父的喜爱。周古公亶父甚至把振兴周族的理想都寄托在孙子姬昌身上,有时当着众人的面情不自禁地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

  按照周朝人的社会传统,周古公亶父去世后,应由长子姬太伯继承王位,如姬太伯早死,接位者应是姬虞仲,而姬季历排行第三,不可能有机会继承王位的机会,这样姬昌作为姬季历之子更没有机会继承王位了。但姬太伯认为三弟聪颖贤良,便决定放弃继承权力。后来周古公亶父病重,姬太伯和姬虞仲兄弟俩就借口外出为父亲采药,离开了周原。按史籍记述,兄弟俩从陕西岐山一带出发,一直向东南来到荆蛮吴越地区,而当时吴越地区居住着原始落后的少数民族,他们和中原风俗迥异。兄弟俩入乡随俗,断发纹身,让周族人看来这哥俩已成为蛮人,再无资格继承王位了,由此摆脱力量继位之困,成全了小弟姬季历。

  姬太伯、姬虞仲奔吴后,姬季历得以继位,后传位给周文王姬昌。周文王不负祖父周古公亶父的厚望,为灭商振兴周族苦心经营。他生前虽未能灭商,但已经实现了“三分天下,周据其二”的实状。其子周武王姬发继位后,向商王朝大举进攻,四年后,一举灭商,建立起西周王朝,最终完成了复兴周族的大任。在西周初期,姬太伯、姬虞仲受到了周王朝的表彰,其后裔受封于吴,建立起强大的吴国,后世吴氏子孙则多把姬太伯、姬虞仲尊为得姓始祖。

  按照古史的记述,姬太伯、姬虞仲所到达的荆蛮地区,就是今天的江苏南部太湖流域的无锡、苏州一带。姬太伯、姬虞仲一支就是古书记载的汉阳诸姬的一支,即居住在汉水北岸周族人分支。他们与楚国为邻,楚国是为五帝之一的颛糠帝后裔所建。楚国强大起来以后,汉阳诸姬受到来自荆楚的威胁,被迫迁徙,其中姬太伯、姬虞仲族支东迁到江苏吴地,征服了当地土著居民,建立了吴国。

  据史籍《史记》中的记载:“自太伯作吴,五世而周武王克殷,封其后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二,吴,在蛮夷。”周武王克商后,正式分封姬太伯、虞仲姬后裔为吴国君主。不管后世对其迁徙过程有多少种解释,但姬姓周族人姬太伯、姬虞仲一支最后到达并占据了江苏古吴地,是没有任何争议的。

  姬太伯、姬虞仲到达吴地之后,带去了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受到当地土著吴人的普遍欢迎,他们纷纷前去投奔。在姬太伯、姬虞仲兄弟周围很快聚集了一千多家吴地百姓。他们被姬太伯、姬虞仲兄弟的高风亮节、仁义之德所感化,自愿拥立姬太伯为君长,因姬太伯所居处属吴地,故姬太伯在这里建立的姬姓国家称“句吴”(“句”为发声词头,无字义),简称“吴”,姬太伯也被后世称为“吴太伯”。

  在姬太伯建吴之时,历史已到了殷商末年,中原诸侯混战不已。姬太伯恐怕战乱祸及吴地,影响吴地人民的生活,就在今江苏无锡东南梅里营造了一座城市。相传,该城的内城周长三百步,外城周长达三百余里,人们在里面像生活在世外桃源里一样,耕作种庄稼,自给自足,生生息息,不受外界干扰。姬太伯无子,他去世后,姬虞仲继立为吴君,他把哥哥姬太伯葬在梅里(今江苏无锡),后人在其坟墓附近修建了一个《至德庙》,来纪念这位让贤的吴氏先人。

  江苏苏州、无锡一带有关太伯遗迹很多,至今江苏无锡东面的鸿山(一名梅里山)上仍存有太伯墓,是江苏省重点文化保护单位之一,全墓用青色大理石砌成,周围常年绿草如茵,墓碑呈正方形,刻有“太伯墓”三个古朴典雅的篆书大字。

  相传在姬太伯去世后,吴人无不悲痛欲绝。在姬太伯入葬那一天,吴人纷纷前去送行,因姬太伯生前喜欢种麻,人们就各采一束麻子在腰间,以表达对姬太伯的怀念和哀悼之情。此后这一风俗在民间流传了数千年,直到今天,为去世的长辈“披麻戴孝”仍为中华民族许多地区的丧葬礼俗。

  姬虞仲接任吴国国君后,继续开拓哥哥所奠定的基业。在吴氏发展史上,虞仲其地位仅次于太伯,可谓至德第二人。虞仲去世后,吴人把他葬在吴国虞山上。虞仲墓在今天江苏省常熟市西北虞山山腰间,墓门在山麓下,面临北门大街,门前牌坊为清乾隆年间所建,上书“敕建先贤虞仲墓门”,进墓门,沿山坡往上走数十步,可见有第二道牌坊,正面刻有江南督学使曹秀先题写的“南国恭友”四字。墓穴前立有第三道牌坊,正面有“先贤虞仲墓”五字横额,两侧石柱上刻有一幅对联:“一时逊国难为第,千载名山还属虞。”墓上立有四块墓碑,正中一块为清康熙年间所立,石碑保存完整,上刻有明江南巡按御史路振飞的题字:“商逸民虞仲周公墓”。虞仲至今仍为常熟一带人民所景仰,虞仲葬地虞山今已成为海内外吴氏子孙寻根问祖之地。

  姬虞仲下传四代至姬周章,姬周章在姬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念念不忘自己是周族人的后裔,故名为“周章”。姬周章继位做吴君时,周武王已攻灭商朝,建立了西周王朝。周朝初期实行分封制,封周王亲族、灭商功臣、历代先圣的后裔到各地做诸侯。周王朝寻找太伯、虞仲后裔封诸侯,因周章已做吴君,就因地制宜正式册封周章为句吴国君主,改封姬仲雍的四世孙姬仲于虞地(今河南安阳),建立了虞国,为侯爵,亦称虞仲。

  在史籍《史记·吴太伯世家》中记载:“周武王克殷……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墟,是为虞仲,列为诸侯。”

  虞国当时是一个小国,与虢国(今河南陕县)为南北邻国,同时虞国和虢国共同北邻强大的晋国。晋国是周成王姬诵之弟叔虞的封地,和虞、虢同属姬姓封国,起初不过是方圆百里的小国,但经过晋国数代君主励精图治,版图日益扩大,到春秋初期已俨然成为一个强大的诸侯国。

  晋国到了晋献公姬佹诸执政时期(公元前676~前651年在位),他是个雄心勃勃的君主,一心想着扩张势力,称霸中原。

  虞国和西虢国(今河南陕县)皆位于晋国的南方,阻碍了晋国南下中原称霸的通道,因此皆成为晋国首先兼并的对象。西虢国与晋国之间就隔着虞国,为避免虞、虢两国联合抗晋,晋国采取了各个击破的策略:由远及近,先灭西虢国,然后再破虞国。

  周惠王姬阆十九年(晋献公十九年,公元前658年)春天,晋国大夫荀息与晋献公密谋,设计了一个“假虞伐虢”的阴谋。之后荀息出使虞国,假惺惺地以晋国出产的名驹宝马、垂棘美玉向虞国君主虞公行贿,请求虞国借道给晋军去讨伐西虢国。虞公贪婪骏马宝玉,果然上当,不仅答应借道给晋国,而且还答应出兵助晋攻虢。

  当时,宫之奇、百里奚等人都是虞国著名的贤臣,深为晋国所忌讳,史籍记载:“虞有宫之奇,晋献公为之终夜不寐。”他听说此事后,急忙面见虞公,力陈借道于晋讨伐西虢国对虞国的种种不利后果,但是虞公听不进去。此前,虞国边城墩邑曾遭西邻冀国侵犯,晋国看到事态的发展对自己不利,就出兵讨伐冀国,解除了虞国的危机。在虞公看来,这次晋国讨伐虢国,虞国理应助晋伐虢。晋臣荀息终于说服了虞公,晋虞联军进攻虢国,虽然只灭了虢国在大河(今黄河)北岸的一半(北虢),并未完全灭掉西虢国,但已经极大削弱了西虢国的力量。

  三年后的周惠王姬阆二十二年(晋献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晋献公看到灭掉虞、虢两国的时机已经成熟,又重施故伎,再次向虞国借道伐虢,大臣宫之奇听到后惊恐万分,他断定这次晋国借道伐虢,回师途中必定灭虞,急谏虞公,力阻借道于晋。

  虞公仍然不听劝谏,继续同意借道给晋国。宫之奇无可奈何,他预知虞国行将灭之,就率本族人等离开了虞国,临行前叹息着说:“虞国恐怕连腊月祭祖的日子也等不到了。”三个月后,晋军成功地灭掉了西虢国,之后回师途中又顺手灭掉了虞国。

  虞国由于君主虞公贪图晋献公馈赠的贿赂,不顾臣子们的反对,大开国门借道给南下伐虢国的晋国军队,还帮助晋国军队攻虢国。而晋军在灭了虢国后,在回师途中顺手灭了虞国,取回了宝马珍玉。而虞公一无所得还亡国,留下了千古成语“唇亡齿寒”、“假虞灭虢”。

  自周章之弟仲封于虞地建国,至虞国灭亡,共历十二代君主。

  春秋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巨大变化,周天子丧失了号令天下诸侯的权威,人们不再遵从传统的周礼国法,各个诸侯国为扩张自己的地盘掀起了激烈的兼并战争,可谓礼崩乐败,天下大乱。位于南方的吴国却在此时兴盛起来,成为春秋时期的大国,曾一度称霸中原。自周章接受周天子封号下传到寿梦已历十五代,寿梦做吴君时,历史已进入春秋时期。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吴国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吴国国力增强,已敢于与中原强国抗衡。寿梦在位期间,中原以楚晋争霸为主,两国之间发生了城濮之战,这次战争,楚国虽然失败,但实力未损,楚庄王时又卷土重来,楚与吴越结盟重新对抗中原大国晋国,此后楚军又北上与晋爆发了邲之战,这是楚晋争霸以来的第二次大战。邲之战楚国战胜了晋国,使楚国的霸业达到了顶峰,陈、蔡、郑、宋以及淮泗流域的其他小国都降服于楚国。

  失败后的晋国时刻寻找机会想战胜楚国,因此,晋、楚之间小规模的战争接连不断。为调解晋、楚之间的争端,避免各国受到牵连,周简王姬夷七年(宋共公子瑕十年,晋厉公姬寿曼二年,楚共王熊审十二年,公元前579年)以宋国大夫华云为主,发起了解除楚晋争端的“弭兵之盟”,但不久即告破裂,楚晋两国仍处于明争暗斗之中。后来,楚国国内发生了权力之争,楚国大臣申公巫臣因与楚国令尹(宰相)子反争夺权利,失利后逃到了楚国的宿敌晋国。他蓄意报仇,向晋国献计献策削弱楚国。晋国采纳了申公巫臣联络新兴的吴国以牵制强楚的建议,并派申公巫臣代表晋国出使吴国。申公巫臣在吴王姬寿梦的支持夏,在吴国教习兵法战阵,训练吴国人采用中原兵车作战,之后怂恿吴国讨伐楚国。吴国一年内数次出兵,在吴楚边境声东击西,楚国疲于奔命,国力逐渐减弱,吴国从此开始强大起来。

  吴王姬寿梦生有四子:长子姬诸樊、次子姬余祭、三子姬余昧、四子姬季扎。其中姬季扎精通中原文化,智慧而又仁义,有远祖姬太伯、姬虞仲遗风,吴王姬寿梦就想把王位传给他。而姬季扎认为这样做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度,会引起内乱,坚辞不就。吴王只好立长子姬诸樊为太子。吴王姬寿梦临终时留下遗命,将来一定要传王位给姬季扎,吴国人民也要求立姬季扎为君。姬季扎为了躲避就君位,离家逃到了荒野之中。姬诸樊不得已,只好做了吴王,并立下规矩:他百年后,君位继承采取兄终弟及制,一定要把君位传给姬季扎。

  吴王姬诸樊一心要传位给弟弟季扎,因此就不爱惜自己,打仗时总是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公元前508年),吴王姬诸樊亲自率军伐楚,直逼楚国边境重镇巢邑(今安徽巢湖)。楚国巢邑守将牛臣对部下说:“吴王做事勇敢而轻率,如果打开城门,他必定第一个冲入城来,我埋伏在城门,乘机射死他。他一死,楚国边境就安定了。”楚兵按吩咐打开城门,吴王姬诸樊果然抢先冲入城门,被躲在暗处的牛臣一箭射死。吴王姬诸樊在位十三年,按约定传位于弟弟姬余祭。

  姬余祭即位后,封四弟姬季扎于延陵,故姬季扎又号“延陵季子”。姬余祭在位期间,因姬季扎通晓周礼,曾代表吴国出使中原诸国。姬余祭在位四年,逝世后传位于三弟姬余昧。姬余昧在位十七年,此时吴国霸业初成。姬余昧在逝世时,遗命传位予姬季扎,终于了却了父兄的心愿。吴国百姓也要求姬季扎继承王位,不料姬季扎仍旧谦辞,后见难以推脱,再次出逃。

  姬季扎出走之后,吴国人只好立姬余昧的儿子姬僚为国君,是为著名的吴王僚。这就引起了姬诸樊的儿子公子姬光的强烈不满。公子姬光认为自己是姬诸樊之子,叔父姬季扎推位后,按继承顺序理应由他继位。于是公子姬光“阴纳贤士,欲以袭僚”,谋取王位。这时,楚国君主楚平王熊弃疾听信谗言,诛杀了楚国上大夫伍奢,伍奢之子伍子胥逃亡到吴国,后来被公子姬光收留。伍子胥为人勇敢而有谋略,当他得知公子姬光的意图后,就把逃之途中结识的勇士专诸推荐给公子姬光,专诸受到公子姬光的极高礼遇,愿意为公子姬光效命刺杀吴王僚。

  周敬王姬丐(姬匄)五年(吴王姬僚十二年,楚昭王熊壬元年,公元前515年),吴王僚乘楚平王病逝楚国举行国丧之际,派弟弟姬盖余、姬烛庸率军发动了“潜邑之战”,同时又派姬季扎出使晋国,观察中原诸国的动向。当时楚国早已做好准备,派大军截断了吴军的退路。吴军进退两难,吴王僚的两个弟弟姬盖余、姬烛庸不能回归吴国,吴王僚坐立不安。公子姬光见时机成熟,假意宴请吴王僚,让专诸伺机刺杀吴王僚。据史籍《史记》的记载,吴王僚为防万一,自王宫至公子姬光家沿路设护卫军士,连公子姬光家堂前、阶上、席旁都安排有带刀护卫。公子姬光在宴席上推说足疾故意离开现场,而在窟室中布置了带刃甲士。

  那专诸把一柄锋利的短剑藏在炙鱼腹中,借献鱼之机,得以靠近了吴王僚。专诸突然拔出鱼腹中的短剑刺死了吴王僚,此短剑就是名传后世的鱼肠剑。混乱中,刺客专诸被吴王僚的卫士砍死,公子姬光则率窟室甲兵冲出,杀散吴王僚的卫兵。公子姬光随即自立为王,是为吴王阖闾。

  为感谢勇士专诸,吴王阖闾封专诸之子为上卿,重用伍子胥执掌国政。远在楚国作战的吴王僚两弟姬盖余、姬烛庸听到公子姬光弑君自立的消息后,感到大势已去,弃军逃走。后来兄弟俩又投奔了楚国,楚昭王把养邑(今河南沈丘)分封给他们。从此,吴王余昧的后裔子孙就在河南沈丘一带繁衍生息,其后代分别以两公子的名字盖余、烛庸为氏,成为姬吴的两大新分支。

  不久,姬季扎出使回国,吴王阖闾十分紧张并感到害怕,因为吴国人民最爱戴的就是姬季扎,他的话一诺千金。但姬季扎不愿意再看到吴国内乱,就承认了吴王阖闾为君的合法性。司马迁在《史记》记载季扎说:“苟先君无废祀,民人无废主,社稷有奉,乃吾君也。吾敢谁怨乎?哀死事生,以待天命。非我生乱,立者从之,先人之道也。”

  吴王阖闾即位之后,实施富国强兵之术,他立城廓,设军备,实仓廪,治兵府。现在的苏州城(姑苏)就是伍子胥协助阖闾修建的都城,姑苏城仿效中原城廓的建设,又兼及南方水乡的特点,它周长二十三公里半,有八个陆门,八个水门,是一座设计精巧、攻守兼备的都城,它的建成大大提高了吴国的军事实力。

  在伍子胥推荐下,著名军事家孙武从齐国投奔吴国,把自己著名的十三篇兵法进献给吴王阖闾。吴王阖闾为测验孙武兵法,在宫中选了一百八十名美女充当士兵,以两名爱妃做首领,让孙武试演。演习过程中,两位爱妃恃宠对孙武排兵布阵视如儿戏,在孙武三令五申下仍嬉笑不止。孙武按照军事法令斩杀了阖闾的这两位爱妃。据史籍记载,在吴王阖闾痛失两位爱妃后,食无味,寝不安。然而吴王阖闾看到孙武确有用兵的本领,就没有责怪孙武。他任用伍子胥为谋主,孙武为将军操练军队,为进击强邻楚国做准备。

  周敬王十四年(吴王阖闾九年,楚昭王十年,蔡昭侯姬申十三年,秦襄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与伍子胥、孙武率领兵强马壮的吴军大举进攻楚国,在唐、蔡两国军队的引领下,于“柏举之战”之战大败楚军,之后吴军五战连胜,长驱直入楚国都城郢,楚昭王仓皇出逃。伍子胥找不到楚王,就掘开平王之墓,鞭尸三百,报了杀父之仇。楚国忠臣申包胥指责伍子胥鞭打王尸无道之极。伍子胥解释说:“吾日墓途远,故倒行而逆施之。”后来,申包胥不畏路途险远,远奔秦国求救兵。申包胥感怀祖国君民蒙受苦难,在秦宫庭外,痛哭了七天七夜,终于感动了秦襄公,答应发兵救楚。秦楚联军击败了吴军。战乱中,吴王阖闾之弟姬夫概乘机回国自立为王,吴王阖闾闻讯,立即领兵回国击败了姬夫概,姬夫概率残余再次逃到了楚国,楚昭王封姬夫概于棠溪(今河南遂平),其后裔以棠溪为氏,这是姬姓吴氏的又一分支。

  吴王阖闾回国后,重整军备,一年后再度伐楚国,占领了大片楚地。周敬王十六年(吴王阖闾十一年,楚昭王十二年,公元前504年),吴国水军打败楚国水军,俘获楚国两位水军将领和七位大夫,随后楚国陆军又在繁阳(今河南新蔡县北部)失利于吴军。楚国由此元气大伤,国内人心惶惶,楚昭王被迫迁都,吴王阖闾的事业可谓达到了顶峰。

  吴国的南方邻国是越国。历史记载,越国乃夏禹之后,是夏后帝姒少康的庶子南迁建立的国家。越国和吴国一样,统治阶级是中原贵胄之裔,人民大众则为当地土著居民,习惯纹身断发。传到越王姒允常时,夏禹之裔已传二十余代。吴越两国之间曾多次发生战争。吴国曾响应晋牵制楚,楚国则利用越国来牵制吴国。周景王姬贵八年(吴王姬余祭十一年,公元前537年)及周敬王二年(吴王僚九年,公元前518年),越国曾两次助楚攻吴,此后吴越两国一直处于敌对状态。

  在打击了楚国之后,吴王阖闾一直伺机攻打越国。周敬王二十四年(吴王阖闾十九年,越王姒句践元年,公元前496年),越王姒允常病逝,姒句践继位。吴国乘越国举行国丧期间出兵伐越,越王姒句践率军抵抗,两军战于携李(今浙江绍兴)。由于吴国发动的是侵略战争,越国上下齐心,一举打败了吴军。战争中吴王阖闾伤了脚趾,吴军被迫退兵,途中吴王阖闾的伤趾继发感染,生命危在旦夕,临终前嘱咐太子姬夫差:“你不要忘记是句践杀害了你的父亲!”姬夫差满含泪水答应说:“一定不忘报父仇!”吴王阖闾逝世于归国途中。

  吴王阖闾逝世后,姬夫差即位,是为吴王夫差。他不忘父仇,时刻准备伐越国报仇。他让属下立于他经常出入的宫门之处,每当夫差经过,下人就大呼:“夫差,你忘了是越国杀死你的父亲吗?”吴王夫差就含泪高声回答:“不敢忘,三年一定报仇。”吴王夫差以此勉励自己,他继续重用伍子胥,又封楚国亡臣伯嚭为太宰。经过三年准备,吴王夫差厉兵秣马,准备大举伐越以报父仇。

  周敬王二十六年(越王句践三年,吴王夫差二年,公元前494年),吴越两军相战于夫椒(今江苏太湖椒山),吴军士卒以复仇为动力,个个勇猛善战,一举击败越军,攻入越境。越王句践只剩下五千甲士,退守会稽(今浙江绍兴市郊)。越王句践为避免亡国,接受了大夫文种的建议,“卑辞厚礼”向吴求和,条件是句践入吴为吴王臣仆,夫人为奴婢,进献宝器,越可免于亡国。

  吴王夫差洋洋自得,准备接受越国的请求。伍子胥劝谏说:“吴越同处三江之地,其势不能并存,句践是位有能力的君主,加上范蠡、文种等良臣的辅弼,如不及时歼灭,其后患定会无穷。”正当吴国君臣争议不决之时,越国送上了美女、宝物贿赂太宰郤伯嚭,请郤伯嚭劝说吴王夫差接受越国纳贡称臣。郤伯嚭本来就妒忌伍子胥,他接受了越王的贿赂后,就一再劝说吴王夫差接受越国求和。吴王夫差听信了郤伯嚭的劝说,接见了越国求和的大夫文种,在吴国朝廷,郤伯嚭和越国大夫文种一唱一和,文种委婉地暗示吴王夫差,一旦越国得不到吴王的宽恕,句践将会杀妻灭子,毁坏宝器,凭借剩下的五千甲兵与吴拼个死活,吴国到头来将一无所获。吴王夫差最终接受了越国的和议条件。伍子胥闻讯无可奈何地叹息说:“二十年后,吴国就会变成废墟了。”

  吴越讲和后,越国成为吴国的附庸国,越王句践夫妇及其大夫范蠡等三百余人到吴国为吴王服役。相传,越王句践为吴王夫差养马,做了马夫,而句践夫人则为吴王打扫宫室,夫妇俩表现出毫无反抗之意。为进一步麻痹、消磨夫差意志,越国又送上了美女西施,因此吴王夫差对越王句践完全放松了警惕。七年后,吴王夫差准许越王句践回国。

  越王句践回国后不忘国耻,每晚睡在柴草上,并在门边挂一串苦胆,进出之时都要舔食一下苦胆,扪心自问:“你忘记战败后的耻辱了吗?”他像农夫一样下田耕作,夫人也如农妇般亲自织衣、做饭,生活俭朴。越王句践重用文种、范蠡等贤能之士,励精图治,国力逐渐恢复并强大起来。

  吴王夫差好大喜功,一心向往中原称霸,他先后讨伐了蔡国、鲁国,动用大量人力物力掘成邗沟,以沟通江淮,为北上做准备。

  周敬王三十五年(吴王夫差十年,齐悼公姜阳生四年,公元前485年),吴王夫差不自量力,联合了一些小诸侯国,从海上进攻当时强大的齐国,反被齐国打败。

  周敬王三十六年(吴王夫差十一年,鲁哀公姬将十年,齐悼公姜阳生五年,公元前484年),不服输的吴王夫差再度进军中原讨伐齐国。他联合了鲁国在艾陵(今山东莱芜)先打败齐军,俘虏了齐军将领多人,还缴获了一大批战利品。

  吴王夫差被一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没有看到数次征战耗已经空了吴国国力。越国也派人来吴朝贺吴伐齐的胜利。此间吴举朝上下皆大欢喜,惟独伍子胥心情沉重,他再次向夫差陈述说:“越是吴的心腹之患,得到齐,只不过得到一片石田,石田是不能种庄稼的。”他断言:“越不为沼,吴其泯矣胥。”此时的夫差根本听不进伍子胥的苦口良言。伍子胥逐渐对夫差失去了信心,一次乘出使齐国之机,伍子胥把儿子托咐给了齐国的鲍氏,并改姓王孙氏。吴王夫差对伍子胥没完没了的谏言愈来愈反感,伯嚭趁机向夫差讲了伍子胥寄子齐国之事,夫差听后大怒,以私通敌国,怀有二心之罪,赐死伍子胥。伍子胥死前对夫差说:“我死之后,请挖出我的双眼,挂在姑苏城东,总有一天,我会亲眼看到越国大军攻入吴国。”夫差为发泄对伍子胥的仇恨,竟恨及枯骨,令人把位子胥的尸首包在皮革之中,抛入江中,其名曰:“鸱夷浮江。”

  周敬王三十九年(越王句践十五年,吴王夫差十四年,晋定公姬午三十年,齐简公姜壬四年,公元前482年),吴国大旱,农业欠收。吴王夫差仍决定出师北上与齐晋争霸中原。越王句践则趁吴国空虚,倾全力出动精兵分三路攻入吴国。越军攻入吴都姑苏(今进江苏苏州),焚烧了吴国都城,俘获了太子姬友。吴王夫差闻讯后赶紧挥师南归,然军心大乱,屡战屡败,后来竟向越国求和,越王句践自度此时还不能一举灭吴,就答应了吴王夫差的求和。此后,越国又两次攻入吴国,在越国的打击下,吴国的军事力量几乎消耗殆尽。

  周元王姬仁三年(越王句践二十三年,吴王夫差二十二年,公元前473年),越军再次攻入吴国都城。吴王夫差率随从逃到姑苏台上,被越军重重包围。吴王夫差派人向越王句践请罪,希望像越王句践当年那样做个附庸国,得以保全吴国社稷。此举遭到越王句践拒绝,只答应封吴王夫差到甬东(今浙江舟山群岛)做个百夫长。吴王夫差以年老为名表示难以接受,最后被迫自杀。死前,吴王夫差用布把自己的脸蒙住,悔恨地说:“我没有脸面在九泉之下见到子胥啊!”吴国灭亡后,吴国王族子孙后许多国民逃往四方,他们感念故国,便以故国名为姓氏,称吴氏,世代相传至今。

  早在吴国灭亡之前,就已经有吴国人流落在异国他乡。吴越之间进行了多年的战争,在战争中,一部分吴国人做了越国战俘,幸存下来滞留在越国,其中就有吴王夫差的儿子姬友及王孙姬弥庸。在吴越战争中,失败的吴国王室成员大多流向了楚国,诸如吴王姬余昧之子姬盖余、姬烛庸,吴王阖闾之弟姬夫概等。吴王僚的儿子姬庆忌在父亲被刺而亡之后,举家逃亡,分别迁至楚国和宋国,其后改称庆忌氏。然而与吴国灭亡这场大灾难相比,这些都显得微乎其微。在这场亡国大灾难中,上至吴国宗室贵族,下至吴国普通百姓,都历经了彻心透骨的亡国灭种之痛。据史籍《越绝书》记载,越王句践灭掉吴国后,大批吴国人被赶出家园,有的远走他乡,有的到越国做苦役成了奴隶。愈是离散于异乡,愈是怀念故土,血缘、地缘标志的“吴”就愈加被突显出来。亡国后的吴国人就纷纷以国名为姓氏,称吴氏。流落在越国的吴国人在越国人的监督下修建了大型水利设施“辟首”,这座长达千余米的水利设施后来改名为“吴塘”,以纪念早期吴氏先人流亡异国做奴隶的艰辛。后来越国灭亡,在越国的吴氏族人又随越国人南迁,两汉后期的阳山吴霸家族(今广东阳山),就属于随越国人南迁的一支吴氏族人。

  吴国灭亡之后,大批的吴氏宗室被流放到偏远荒凉之地。其中吴王夫差的新立太子姬鸿被流放到江西婺源,改称吴鸿,这支吴氏族人皆尊奉吴王姬诸樊为得姓始祖,后世繁衍成江西历史上最悠久的吴氏宗族,后来的鄱阳吴氏、浮梁吴氏、余干吴氏、乐平吴氏、进贤吴氏等支系,都是吴鸿后裔。

  吴王夫差家室的另一部分族人则逃难到了安徽歙县,其后裔发展成安徽吴氏的重要一支即歙州吴氏,他们也以吴王姬诸樊为始祖,其后分衍出江西南昌吴氏、江西德兴建节吴氏等支,其中以南昌吴氏最为兴旺,成为望族。

  而著名的姬季扎为辞让王位曾两度出走,他是受中原文化熏陶较深的吴氏族人,曾代表吴国出使文化发达的中原各国,和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叔向、子产、晏婴都有过交往。尤其是姬季扎曾出使保存周朝礼乐文化最完备的鲁国,他对周礼的精通和独到理解,曾嬴得了鲁国人的普遍敬重。在齐国,姬季扎与齐国政治家晏婴有过一次推心置腹的深谈。当时齐国已政出私门,齐国重臣陈完世家已经基本控制了齐国的政局,不断削弱公室,扩张自己的势力,先后灭掉了栾氏、高氏等齐国公族。在此形势下,姬季扎劝告晏婴明哲保身,交源于己的权和封邑,以免除灾祸。晏子是著名的政治家,明察秋毫,当即采纳了姬季扎的建议。在史籍《史记》中记载:“晏婴是以免栾高之难”。在郑国,姬季扎和郑国著名政治家子产相谈投机,他向子产预言了郑国政局的走向,并忠告子产说:“现在郑国政治腐败,国家将会出现困难,到时您会掌握大权。希望您当政时要谨慎,以礼治国,不然,郑国将会出现一场大混乱。”后来子产果然当政,他进行改革,铸刑鼎,倡导以法治国,引发了一场大争议,连北方晋国上卿叔向也写信批评子产铸刑鼎将会导致上下秩序混乱。后来,姬季扎又到了晋国,时值晋国国君正渐失权威,韩、赵、魏、范、中行、智氏六家异姓卿大夫掌握着国家大权,其中以韩、赵、魏三家发展势头最盛。姬季扎当着韩宣子、赵文字、魏献子的面说:“晋国的归宿将在你们三家身上。”临行前叮嘱叔向说:“现在晋君越来越弱,大夫们的势力都发展起来了,以后政权将归于韩、赵、魏三家,先生一向坚持道义,不肯屈从于时势。我奉劝先生早想存身之道,以远离灾难。”叔向是晋国一位保守的政治家,其宗族也是晋公室中仅存的一支,其他各支已为六家异姓卿大夫所灭。在政治上,叔向倾向维护公室,反对卿大夫进行的改革,因而成为韩、赵、魏等异姓卿大夫仇视的目标。叔向以后,其宗族果然为三家所灭,晋国也分裂成韩、赵、魏三国。

  据史籍《史记》记载,姬季扎受吴王阖闾委派出使中原诸国,途经徐国时遇到徐君,徐君非常喜欢姬季扎的佩剑,但不好意思开口索要。姬季扎看出了徐君的心思,因为还要出使他国,不便立即解剑相送,想等回来路经徐国时再相送。不料回来时徐君已死。姬季扎在凭吊了徐君之墓后,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随从的人问姬季扎:“徐君已死,为何还要送给他佩剑?”姬季扎回答说:“当时,我心里已把佩剑默许给他了,只是不便相送,现在岂能背信弃义,违背自己心中许下的诺言。”

  姬季扎在吴氏家族的血缘史上,也的确是承前启后的人物,他来自姬虞仲嫡裔,当初为让国逃到延陵乡下(今江苏常州),长兄姬诸樊只得将延陵封给姬季扎,姬季扎的后代便世居于此,延陵也就成为姬姓吴氏的一个著名郡望。

  在姬季扎逝世后,葬在上湖(今江苏江阴)中的小岛上,相传儒圣孔子因推崇姬季扎之德,曾手书十字碑文:“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吴氏族人为纪念姬季扎,在他墓旁建庙世代祭祀。至今,除了江阴申港外,江苏省境内还有四处《季扎墓》:丹阳延陵镇一处,常州三处,并且都有上述碑文。自古以来,史籍对姬季扎葬处的记载多有不同,但不管姬季扎具体葬于何处,这些墓碑都表现出后人对姬季扎的怀念之情。吴氏子孙以姬太伯、姬虞仲、姬季扎三位先祖而莨豪,后世吴氏宗族的祠堂往往取名“至德堂”、“三让堂”、“三德堂”,以彰显其祖先谦让之德风。

  据家谱文献《吴氏家谱》资料记载,姬季扎生有五子,个个都道德高尚。其中长子随姬季扎出访齐国时逝世,其名字不见记载。在典籍《礼记》中,记载姬季扎的长子葬于嬴、博之间(今山东莱芜),至今遗迹尚存。姬季扎长子之子吴濮婪在吴国灭亡之时,为避战祸,携带妻子、老母及何姓人家逃到太湖之中,后来定居在太湖东洞庭武峰山下,他隐吴氏濮,与何姓人家世代通婚,隐居荒山野岭之中。为不忘先祖吴季扎,其后代在濮公山下结一草庐名曰《濮公庵》,奉祖先姬季扎为神主,濮氏数代不与外界沟通,直至南宋时期才恢复为吴氏。

  姬季扎的次子叫吴征生,在亡国之难中孤身一人逃往齐国,所幸被齐平公姜骜接纳。他在齐国娶妻生子,其后成为姬季扎后裔中最发达的一支。吴征生之子取名叫吴启蕃,寄寓着吴征生希望后代兴旺发达,立志复兴吴国之葸。但吴征生没能实现其宏愿,最后客死异乡,安葬在齐国葵丘(今山东淄博)。

  到了吴启蕃成人的时代,历史已步入战国时期,在其父逝世后投奔了鲁国。吴启蕃在鲁国入仕为官,出任鲁相,并娶鲁国贵族叔孙氏之女为妻,定居于曲阜,逝世后也葬于斯地。

  吴启蕃的儿子吴诩早年就学于孔子弟子颜高门下,研习儒术,后来,他没有入仕为官,而是以学问称名于世,他具有战国士人的性格特点,游说诸侯,合则留下,不合则去,一生往来于齐鲁之间,居无定所。吴诩后来娶齐田氏之女为妻,逝世后安葬于齐地(今山东胶南琅砑台)。

  吴诩生有二子,长子叫吴暨,次子叫吴售。吴暨一支后世子孙散居齐鲁之间,不见于经传、谱谍记载。吴售则生有三子,其中的次子吴庸在成年后卷入鲁国政坛之争,失败后逃往晋国,逝世后葬于绛邑东翼(今山西翼城)。至此,姬季扎的后裔从山东迁到山西。这支吴氏族人在山西翼城一带居住不过三代,吴庸之孙吴申又举家南迁于楚国,并出任楚国大司马。而吴庸的其他子孙则继续留居山西,后世迁徙线索待考。

  到了吴申之时,已是战国末期。吴申看到楚国政权摇摇欲坠,迟早必为强秦所灭,于是弃官而走,举家南渡长江,辗转来到江西庐山一带定居下来。从此,吴申寄情于山水之间,再未入仕为官,精心抚育二子,长子叫吴芮、次子叫吴倓倓。这位吴芮,就是青史有名的长沙王吴芮,西汉长沙王吴芮家族的显现标志着姬姓吴氏的再次崛起与复兴。至此,姬季扎次子吴征生一支自吴国灭亡到秦朝的二百余年,辗转流徙了几近大半个中国。

  姬季扎的三子叫吴重道、五子叫吴木熹,但历史记载不详,今已经很难考订出其后世流徙历程。

  姬季扎的四子叫吴子玉,他们在吴国灭亡之后,却一直坚守家园祖地延陵奉祀祖先姬季扎。在家谱文献《丹阳吴氏宗友录》中,详细记载了吴子玉一支在祖地延陵的世系传递,该支吴氏号称“延陵吴氏”,一直到宋、元时期,子孙兴盛,绵延不绝。

  吴国灭亡后,姬季扎的长孙吴濮婪为避祸乱,逃到太湖东洞庭武峰山一带,隐其姓吴为濮,此后数代沿传,竟然长达一千八百余年之久。该支濮氏族人世代默默地靠打鱼、耕田为生,与世隔绝,后世人皆称“濮氏不识世间朝代更替”,历朝历代的中央以及地方政府也不知道还有这么一支姬季扎的后裔子系。自唐、宋以来,洞庭濮氏人口日益增多,开始重视家族的历史渊源。到了唐穆宗李恒长庆年间(公元82l~824年),洞庭濮氏家族的姬季扎第四十世孙濮孟牵头初修了《洞庭濮氏家谱》,到了北宋时期,又进行了重修。随着宗族的日益壮大,家谱的兴修,越来越多的濮氏族人了解了家族历史,濮氏认祖归根意识逐渐增强。北宋徽宗赵佶崇宁年间(公元1102~1106年),濮氏宗族推举族长濮肇为代表,出面向朝廷献粮赈荒,这样的义举受到朝廷的表彰,宋徽宗下诏征用濮肇做官。但是隐居一千多年,不愿张扬的族风使濮肇辞绝了征用,仍率族人隐居于太湖地区。“靖康之乱”以后,百姓纷纷南迁,太湖周围也住满了南迁的移民,从此,濮氏宗族开始广为人知。濮氏宗族一直保持吴氏先民的纯朴之风,族人乐善好施,南迁百姓闻其声名,纷纷前去投奔。濮氏宗族居地周围移民越来越多,族长濮百被移民们尊称为“仁义山长”,无意中濮氏族长成了这一带百姓的首领。由于移民的日益增多需要政府出面管理,濮氏也希望复归本姓,并得到了官方和民间的承认。南宋嘉泰年间(公元1201~1204年),族长濮百去南宋京都临安朝见宋宁宗赵扩,上奏濮氏宗族家世和移民情况。宋宁宗听说是先贤季扎之后,十分高兴,当即御笔一挥,便恩准濮氏宗族恢复为吴氏。元朝学者、北宋名臣范仲淹裔孙范寅在撰写《洞庭吴氏世谱通考》时,记载了南宋宁宗皇帝关于濮氏复姓为吴的圣旨御批:“这濮百既是季扎之裔,避乱隐此,劳心耕作,自食其力,困苦历世,情甚悯焉。着所在勘慰忧恤,将濮仍复姓吴,仰体国家不废遗逸之典……”

  濮氏族人复为吴氏之后,南宋朝廷为表彰姬季扎后代世代开发太湖地区之功,将其地命名为“吴巷”,其行政归属于平江郡,同时划出山地四亩六分族田,“永免赋税”,以供吴氏祭祖之用。此后,这支吴氏族人以吴氏嫡宗标称于世,又因先祖吴濮婪隐居太湖东洞庭武峰山南,故又称洞庭吴氏。

  到了元朝时期,洞庭吴氏裔孙吴宣新修了《洞庭吴氏族谱》,正式以吴氏标明世系。吴宣生有四子,其次子吴寿宁在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皇庆年间(公元1312~1313年),将《濮公庵》旧址改建为《季子庙》,作为正宗的吴氏祠堂,庙旁有范寅题名的“延陵祠堂”石碑。此后,洞庭吴氏又数次续修家谱,使这支吴氏的历史非常清楚,明晰至今。

  该支姬姓吴氏尊奉姬太伯、姬虞仲、姬周章、姬寿梦、姬季扎、吴濮婪、吴征生、吴子玉为世祖。

按本书的考证,在诸多中国史籍中皆记载姬太伯没有后代,但后世吴氏族人仍称其为开氏始祖,称其弟姬虞仲为吴氏传代血缘始祖。这是因为,按周族古制,继承君位要由嫡系子嗣承之,大概姬太伯没有嫡子,但并不能说其没有庶子,这一现象在历史上是多有实况的。

  因此,到得后来,有日本皇家学者村上源·北畠亲房“经秉谨持严考证”之后,从日本第九十六代后醍醐天皇尊治敦仁延元三年~兴国四年(中国元顺帝孛儿只斤·妥镤贴睦尔至元四年~元至正二年,公元1338~1342年),用五年的时间撰著了一部《神皇正统记》,证实日本天皇家族就是吴太伯(姬太伯、姬泰伯)的血缘后代。从此,历代日本天皇都自称是姬太伯的血缘后裔。当然,也有一些日本学者别出心裁,认定日本天皇世系是姒姓田齐王室的后裔。

  村上源·北畠亲房在《神皇正统记》一书中,系统地阐明并且发展了传到日本的朱子学说,并将许多传统的倭奴神道内容糅合其中,竭力宣扬日本国“肇国悠久、皇位神圣、大义名分”,为此笔诛“乱臣贼子”。因此,《神皇正统记》一直被日本天皇世家尊为“万世一系”的正史神册,正统之奉。

  村上源·北畠亲房在《神皇正统记》中,主张天皇必须拥有三种“神器”,这三种神器源本程朱理学,所对应的就是“正直、慈悲、智慧”这三种道德,而各级公家、武士们皆应当严格遵守这些传统秩序以辅佐天皇,如此才能使日本国政治稳定,社稷安康。

  可以说,村上源·北畠亲房在《神皇正统记》中所阐述的核心思想,正是中古时代以来的日本神国体系,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顽固军国主义思想的滥觞本源,位于日本东京都千代田区九段坂的“靖国神社”(东京招魂社,やすくにじんじゃ),就是这三种神器中“慈悲”的典型表征。

  正是源出这种思想本源,日本政界一直顽固拒绝承认其残暴无耻的侵华战争为“侵略”,因为构成其军国主义的核心就是一直在坚持认为侵华战争“是本国之争”、根本就不算侵略,日寇在中国犯下的种种滔天罪行,就只是“是兄弟之争”、“是家内之争”了。

  很显然,日本政界从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倭奴国开始,就习惯于窃篡历史以充己瘪,其论实否,榷不可料信,许多正直严谨的日本史学家都对《神皇正统记》持否定态度。否则,其早就应当携日本四岛举国跪求认祖归宗,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吴日省”、或“田齐省”了。

  注:在日本第一百二十四代迪宫裕仁天皇昭和十八年(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大日本帝国的吉野源三郎岩波文库正式出版有中、日、满、蒙四文的《神皇正统记》,后又刊行了其它文字的版本,诸位方家可以检索查阅。

第三个渊源:源于有虞氏,出自西周初期周文王之兄姬虞仲后代封地虞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相传,在远古时有一部落,名有虞氏,舜帝就是其领袖,姚姓,世居蒲阪(今山西永济蒲州镇)。

  舜帝有三位妃子,嫡妃女娥皇无子,二妻女英则生了一位公子叫商均,三夫人登比氏则生了两女八子,但子女都为不肖子孙。只有商均能继承父业。

  舜帝去世之后,中原形势发生巨大变故,夏禹夺取了有虞氏的部落首领职位,建立起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王朝。禹分封舜的嫡长子商均到有虞氏地区,继续当有虞氏的首领,从此有虞氏成为夏朝的一个方国,当时已从陕西东迁到今河南省虞城县北,国号“虞”。

  在夏初,虞国的首领虞思曾帮助被后羿、寒浞篡国后的商君姒少康,并将两个美丽贤淑的女儿嫁给姒少康为妻,终于帮姒少康复兴了夏朝。

  商王朝以后,虞国衰落中绝。自商均开始,舜帝的嫡传子孙就以虞、吴为氏族之称。这在史籍《元和姓纂》中有记载:“舜有天下号曰虞,子商均因以为氏。”在上古时期金文中,“虞”、“吴”二字相通,字义读音皆相同。直战国时期,“虞”、“吴”二字才开始有别。

  到了殷商末期,古虞国已经衰微,而在那时,姬虞仲的后代在周文王姬昌为西伯侯时就曾被封于故虞国之地(今山西平陆),历史悠久。一直到周惠王姬阆十九年(晋献公姬佹诸十九年,公元前658年),古虞国被晋献公吞灭,其王族后裔子孙和国民中均有人便以国名为氏,称虞氏、亦称吴氏,世代相传至今,史亦称山西吴氏。

  该支姬姓吴氏尊奉虞思、姬虞仲为得姓双祖。

第四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周时期古矢国,属于以居地或国名为氏。

  矢国,是商王朝时期即已经建立的古老诸侯国,传说其为第二十七代商王禀辛子先(公元前1285~前1280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161~前1156年在位)的支庶后裔所建,故址在今陕西关中西部地区。但因在殷商末期曾大力支持周武王姬发伐纣,故而在西周初期仍被封为诸侯国。

  在周穆王姬满执政时期(公元前1022~前975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976~前922年在位),矢国还很强大,是关中地区最活跃的诸侯国之一,曾吞灭了相邻的?国,之后不断蚕食渭水以北的散国(今陕西宝鸡陇县、武功一带),占据了散国大片肥沃土地。

但由于散国为姬姓诸侯国,于是在周穆王的干预下,矢国只好又割田赔地还给散国。这一历史事件在清朝乾隆年间出土的西周青铜“矢人盘”(散氏盘)铭文中有明确记载。

到了周孝王姬辟方执政时期(公元前953~前934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891~前886年在位),周孝王封远古颛顼帝的后裔赢非子于秦邑(今甘肃清水),使其恢复先祖嬴氏之祀,由此正式建立起秦国,此后号称秦嬴、或秦非子。

  到了西周晚期,矢国逐渐衰败,而秦国则逐渐向东南方向发展,侵占了矢国的重镇汧邑(今陕西宝鸡陇县、千阳一带),衰败的矢国争不过强秦,国人被迫迁徙到虞地(今山西平陆圣人涧一带),其后被一些史书称为“晋南虞国”,实际上那还是矢国,最后仍然为晋国所吞灭。

  矢国灭亡的具体时间无可考据,但是按古籍的记载,在周幽王姬宫湦六年(秦襄公嬴开二年,公元前776年),秦襄公迁国都于汧邑,显然此时矢国已不在陕西故地,是因为其故境已经成为秦非子(秦嬴)后代的重要发祥地了。

  至于说矢国因迁而所称的“晋南虞国”最终灭亡于晋国,是因为在春秋初期该虞地已经成为晋国的大阳邑了。这在史籍《左传·注》中有说明:“虞国,在河东郡大阳县。”

  今天,这个虞国故地已经被深深地淹没在三门峡水库之中。

  矢国灭亡之后,王族后裔及国人皆成为秦国之民,其中多有以故国之地名称为姓氏者,称虞氏,亦称吴氏,皆世代相传至今,正确的姓氏读音作Yú(ㄩ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五个渊源:源于苗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中国少数民族中的吴氏,以苗族人最多,最突显。

  苗族吴氏主要分布在湖南和贵州苗族地区,他们大部分是由苗民改用、借用汉字姓而成为吴氏的,也有一部分是汉族姬姓吴氏融合、同化于苗族中而形成的苗民吴氏。

  苗族吴氏,至迟在元朝时期即已存在,如在元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8年)在湖南靖州爆发的苗民大起义中,起义首领就是吴氏族人,名叫吴天保。明朝时期,在苗族吴氏中还孕育出了著名的理学大师、王阳明的得意门生吴鹤。

  上古时期的苗族,原本无姓氏,后在秦、汉以后受汉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在唐朝时期中央政府实施的羁糜政策后,许多苗民土酋就开始借用汉族姓氏,称吴氏。在清朝前期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时,又有大批苗民借用汉字姓“吴”氏来作为自身姓氏进行苗籍户口登记。在今日的湘西苗族同胞中,多有“吴、龙、廖、石、麻”五大姓,而吴氏最多,一直排在首位。

  湖南的苗族吴氏族人,广泛分布在今湖南西部、西南部的湘西苗族自治州、怀化地区和邵阳城步县等地区。据民国时期石启贵撰著的《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记载,乾城(今湖南吉首)的苗族吴氏,主要集中在坪垅、犁口嘴、三岔坪、地岭波等地。凤凰县的苗族吴氏,则以阿拉营、鸭堡寨、櫐木营、沙坪一带最多。永绥(今湖南花垣)的苗族吴氏,自吴氏祖公禄祖率其子孙居住于吉峒乡瓦水、窝必、铅藏乡的铅藏一带,子孙再逐渐迁徙到各地。因此,永绥以吴、龙、石、麻四姓为多,而又以吴氏人数最多。在吉首的新坪乡一千二百多户人家中,吴氏近一千家,方圆数十里内都是一姓,且为同一吴氏血缘家族。与新坪乡毗连的新民乡和凤凰第九乡,也以吴氏人数最多,几乎占80%。所以湘西大姓,以吴氏冠首。

  湘西苗族的吴氏在历史上又分出一支改从伍姓。在湘西苗族中,吴、伍虽不同姓但却同宗,所以两姓不能通婚。

  据史籍《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民族志》和部分族谱记载,今靖州的苗族吴氏都是从江西吉安府太和县直接或经贵州等地转迁来的。如靖州三锹乡冈冲村苗族吴氏家族,是从江西太和县魏司巷,中经贵州天柱远口,再于明朝中叶迁入靖州的,至今已传三十一代,繁衍成六百余人的一个家族,大堡子乡同乐村苗族吴氏家族,明朝天顺年间(公元1457~1464年)从贵州天柱县远口迁来,至今已传二十四代,发展至五百余人;藕团乡新寨村苗族吴氏家族,也来自远口,至今已传二十一代,发展至四百余人;新厂乡燕团村苗族吴氏,明朝自远口迁来,至今已传二十一代,有五百余人;平茶乡地祥村苗族吴氏,清朝自贵州锦屏新化乡印寨再经江边迁来,至今已传十一代,发展至四百余人。

  湖南苗族吴氏大体上分为禾孝支与禾弄支两系。

  在贵州地区,吴氏也是苗族七大姓之一。黔西北苗族吴氏,是由苗族“孟恩路”家族中的一部分借用汉姓而形成。而贵州台江县方召“各务收”(即务收公)家族,则氏在清朝末年领导苗民起义失败后,被清朝政府强迫户口登记,将“务收”家族的“务”译成“吴”,于是其后裔就都变成了苗族吴氏。这些苗族吴氏与汉族姜姓、己姓、姬姓吴氏无任何血缘联系,就是苗族中不同地方的吴氏,也有许多人也同姓不同宗,互相之间无内在的血缘关系。

  苗族吴氏在历史上产生了大批优秀子孙,为祖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因此,在吴氏姓氏演绎历史中,绝不能忽略这一支异彩纷呈的吴氏宗族。

第六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传统的蒙古族七大汉姓中,吴氏也是雄居其一。相传,远古时代的蒙古民族有七大部落,其中一个部落的酋长名叫吴兰苏和,他的后裔就以他的汉译名“吴兰苏和”中的第一个字为谐音汉化姓氏,这就形成了今日蒙古族中的吴氏主流之一。

  另外,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皇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巴尔虎蒙古吴西勒氏,原居喀尔喀地区(今我国的新疆东部,以及蒙古国、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等地),因遭受葛尔丹部族的迫害,率巴尔虎族万余人南下,游牧于今河北张家口一带。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经大清朝廷准议,全族移驻盛京(今辽宁沈阳),其中一部分族人驻守丹东凤凰城、岫岩等地并独竖一旗,称蒙古九旗。清朝中叶以后取原姓氏首音的谐音汉字“吴”为氏。

  ⑵、蒙古族翁尼特氏,亦称倭依特,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engni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鄂氏等。

  ⑶、蒙古族乌佳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Ugiya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

  ⑷、蒙古族乌喇特氏,以部为氏,世居翁克都济讷尔(翁鄂洛城,今黑龙江哈尔滨)、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Ula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

  ⑸、蒙古族乌噜特氏,源出元朝时期乌鲁特部,以地为姓,世居巴岳特(今山西天镇、阳高边外地区)、锡喇穆楞(今内蒙古东部克什克腾旗西喇木伦河流域、吉林西部一带)。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Ulu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

  ⑹、蒙古族乌济奇特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Ujigi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

  ⑺、蒙古族乌梁海氏,以部为氏,内扎萨克之喀尔沁土默特左翼都统皆乌梁海氏,乃元朝大臣济喇玛之后裔,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乌噜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阿尔泰山(今新疆准葛尔盆地东北侧天山北出支脉)、唐努山(唐努图瓦,今蒙古国西北部唐努山)、黑龙江流域、西伯利亚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Ulanghai Hala。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为吴氏、乌氏、于氏等。

  ⑻、蒙古族乌梁海济勒默氏,世居辽河(今辽河流域)、阿尔泰山(今新疆准葛尔盆地东北侧天山北出支脉)、唐努山(唐努图瓦,今蒙古国西北部唐努山)、黑龙江流域、西伯利亚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Ulanghaigilmo Hala。清朝中叶以后冠汉姓为吴氏。

  在蒙古民族中,还有许多人改为汉姓吴氏。例如在史籍《续通志》中就记载:明王朝政府曾赐给许多蒙古人吴氏,如赐“巴图特穆尔曰吴允诚,子额特特穆尔曰吴克思,玛噜曰吴成谔,勒哲特穆尔日吴良布,敦日吴守义,济兰曰吴克诚,多罗曰吴存敬,玛噜曰吴管”等等。

  另外,在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陈蒙古八旗中的一些族人奉命随蒙古八旗和汉军第八旗共同派驻丹东凤凰城,屯垦于瑷河沿岸影壁山附近。清朝中叶以后即改汉姓为吴氏,今主要聚居于凤城大堡蒙古族镇。

第七个渊源: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回族中的吴氏,为分布较广的大姓之一,其来源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据史籍《信阳民族志》记载:河南信阳回族中有一支吴氏宗族。回族吴氏应为姬姓吴氏被同化形成。又如回族人吴钟,清初武术家,河北沧州孟村县人。作为福建泉州的回族吴氏,仅是一种迫而改的姓。

  据文献《报告发见蒲寿庚家谱经过》中的记载:“明初蒲家被剿,不敢姓蒲,改氏吴,因吴、蒲一音相近。族人不甘心,在死了人时,墓碑上正面写‘吴某某之墓’,反面暗写‘蒲某某之墓’。”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福建省的泉州地区曾发掘出一块墓碑,果然正面刻着吴氏,背面则刻着蒲氏。

第八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皇朝通志·氏族略·附载满洲八旗姓》、《满汉名臣传》等的记载:

  ⑴、满族乌苏氏,亦称吴苏哈里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温古孙部(吾古孙部、乌孙部),以部为氏,满语为Usun Hala,汉义“水”,世居乌苏(今吉林伊通)、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长白山区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冠汉姓为吴氏、乌氏、苏氏、关氏、穆氏、戴氏、柏氏、武氏、常氏等。

  ⑵、满族乌色氏,亦称吴色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吾塞部,满语为Use Hala,汉义“皮带”,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二道村)、吉林乌拉(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长白山区、松花江两岸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冠汉姓为吴氏、乌氏等。

  ⑶、满族乌拉氏,亦称吴拉氏、乌喇氏,隶属依彻满洲,满语为Ula Hala,汉义“江”,世居郑家堡(今吉林双辽郑家屯)、乌拉街(今吉林永吉乌拉街)、黑龙江两岸等地,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随军驻守丹东凤凰城地区。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解氏等。

  ⑷、满族乌雅氏,亦称吴雅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乌延部,在金国时期为女真兀颜部,满语为Uya Hala,汉义“猪”。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德尔吉穆湖(,今黑龙江虎林东北部)、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伯都讷(今吉林松源)、长白山区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冠汉姓为吴氏、乌氏、穆氏、包氏、鲍氏、黄氏、邵氏、朱氏、牛氏等。

  ⑸、满族乌尔汉氏,亦称乌尔罕氏,乌拉尔汗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兀里坦部,满语为Urhan Hala,世居辽河流域、乌噜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冠汉姓即为吴氏。

  ⑹、满族乌勒锡氏,亦称吴尔锡氏,满语为Ulsi Hala,汉义“掌管喂养祭祀牛羊的小吏”,世居长白山区。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

  ⑺、满族乌灵阿氏,亦称吴灵阿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的乌陵部,金国时期称乌林答部,满语为Ulinga Hala,世居巴林(今黑龙江伯力、俄罗斯哈布罗夫斯克),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蔡氏等。

  ⑻、满族乌鲁哩氏,亦称吴鲁哩氏,满语为Uluri Hala,汉义“猕猴桃”,世居沾(今吉林双阳河流域)、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那氏、石氏、赵氏等。

  ⑼、满族乌苏哩氏,亦称乌苏拉氏,以地为氏,满语为Usuri Hala,世居德尔吉色钦(今黑龙江虎林东北)、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乌氏、武氏、吴氏等。

  ⑽、满族乌苏占氏,源出辽国时期女真乌萨扎部,以部(姓)为氏,满语为Usujan Hala,世居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什海兰河(今俄罗斯滨海地区),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

  ⑾、满族乌扎库氏,亦称乌札库氏,满语为Ujaku Hala,世居噶哈里氏、倭济石氏、绥分。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阿氏等。

  ⑿、满族武佳氏,亦称吴佳氏、乌佳氏,满语为U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乌拉(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索伦(今黑龙江嫩江市以西广大地区)。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乌氏、武氏等。

  ⒀、满族乌尔古宸氏,亦称吴尔古禅氏、吴尔古察氏,满语为Urgucen Hala,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木楞(今黑龙江穆棱、鸡东、密山一带)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

  ⒁、满族乌尔瑚济氏,亦称吴讷虎沁氏,满语为Urhugi Hala,世居松花江两岸、乌苏里(今乌苏里江流域)、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乌氏等。

  ⒂、满族吴穆氏,满语为Umu Hala,汉义“勿、不要、不行”,世居长白山区,是满族脱谱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

  ⒃、满族吴努齐氏:满语为Unuci Hala,世居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清朝中叶以后冠汉姓为吴氏。

  ⒄、满族吴济克忒氏,满语为Ugiket Hala,世居地待考。清朝中叶以后冠汉姓为吴氏。

  ⒅、满族吴扎拉氏,又称为兀喇氏、兀扎拉氏、兀札喇氏、乌扎喇氏,满语为Ujara Hala,取首音为汉字“吴”氏,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萨哈尔察(今黑龙江北岸俄罗斯境布列亚河流域)、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白石(今黑龙江牡丹江镜泊湖)、萨尔和(今俄罗斯共青城南部)、瓦丹(今黑龙江牡丹江宁安)、庙噶山(今黑龙江汤原,一说在今俄罗斯黑龙江口庙街)、黑龙江沿岸地区。始祖兀喇·忒秋和儿子吴扎拉·敦得力于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奉命到凤凰城驻防,居住于现白旗乡吴家堡子、后营子村岔沟、民主二队等地,岫岩满族自治县黄花甸子乡关门山村的吴氏亦是由吴家堡子移居过去的。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乌氏、武氏等。

第九个渊源:源于鄂伦春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鄂伦春族中有吴氏,他们是由鄂伦春族中的吴查尔坎氏的汉译简化而成,亦称乌恰尔坎氏。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Uciyarkan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

第十个渊源:源于赫哲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赫哲族人的吴氏,也是由赫哲族姓氏的读音转译而成,如赫哲族吴克定氏,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Ukeding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

  赫哲族吴氏产生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如优秀电影《冰山上的来客》的编剧吴白丰,就是该支吴氏族人。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达斡尔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布特哈志略》、《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的记载:

  ⑴、达斡尔族鄂诺氏,亦称俄嫩氏、鄂内氏、鄂讷氏、斡难氏,为达斡尔族著姓之一,世居黑龙江北境、鄂嫩河(今黑龙江上游北岸支流斡难河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Eno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鄂氏、敖氏等。

  ⑵、达斡尔族乌礼苏氏,亦称乌力斯氏,世居齐齐哈尔、黑龙江沿岸。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Urisu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

  ⑶、达斡尔族吴然氏,世居黑龙江流域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Uyan Hala,汉义“懦弱”。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

第十二个渊源:源于鄂温克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八旗通志》记载:

  鄂温克族吴扎氏,以地为姓,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Uja Hala,为满族书面语言“谷物”之意。清朝中叶以后,鄂温克族、满族吴扎氏多冠汉姓为吴氏。

第十三个渊源:源于哈尼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明清云南土司通纂》一书记载,哈尼族中有吴氏,自公元十四世纪下半叶的明朝洪武年间的吴蚌颇而始宗族始盛。

  吴蚌颇,居云南临安府左能山下,因率哈尼族民众开辟左能山有功,明太祖朱元璋授予他左能寨长官司土副长官之职,世领其所垦土地,准其世袭。从此哈尼族吴氏蚌颇一支,就世袭为左能寨土司副长官。

  吴蚌颇传吴猎豆,吴猎豆传吴龙胜,吴龙胜传吴安,吴安传吴上登,数世皆杰骜而不听道府铃束,后被除职。

  在平西王吴三桂于明末清初年平定云南时,吴蚌颇的第十一世孙吴应科率本宗族投诚,清王朝因授给他土舍之官。

  之后,吴应科传吴顺,吴顺传吴世臣,吴世臣传弟吴世标,吴世标传子吴义,吴义传吴廷辅,吴廷辅之子吴俟在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袭职。

  至民国时期,左能土司仍为哈尼族吴蚌颇家族后人吴忠臣世袭。

第十四个渊源:源于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锡伯族原居伯都纳(今吉林扶余)地区,后有一部分融入满族。

  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有三百余锡伯人携家属驻守辽宁丹东凤凰城,后裔散居于凤山一带,取汉字“吴”为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十五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其他如侗族、壮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中,都有吴氏族人分布。

  据史籍《皇朝通志》记载,在满州旗分内的高丽人中有吴氏。民国《奉天通志》也记载有吴那海,是高丽吴氏,归旗,居海州地方。朝鲜族吴氏许多是汉族姬姓吴氏融合到高丽族后形成的。

  除苗族外,中国还有许多少数民族中都有吴氏,他们大多属于少数民族改用、借用汉姓“吴”而成,与姬姓吴氏没有血缘联系。但也有少数例外,如越(粤)族中的吴氏,就是吴国灭亡后,吴氏子孙南下逃难到越人中,久之便融合,同化为越人,史书记载:汉武帝时有越人吴阳,封外石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