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点心理学话题(每日分享心理学小知识)(1)

心理学家多拉德等人把挫折与侵犯联系起来,他们认为:当我们想要什么东西却又得不到时,我们就会遭受挫折。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的。这就是挫折-侵犯理论。

勒温等人做了一个心理学实验说明了挫折与侵犯的关系。实验者把实验组的孩子领到一个全是玩具的房间前。孩子们非常期待玩那些玩具,但是实验者只允许他们从窗外观看,不许他们进去玩。经历漫长而痛苦的等待,这些孩子才有机会玩玩具。控制组的孩子一开始就被允许玩玩具,没有遭受挫折。

结果发现,在玩玩具的时候,实验组比控制组的行为更有破坏性:将玩具摔在地上,往墙上砸,或是踩玩具。

这个实验巧妙地创设挫折情境,使孩子们感到挫折,表现出侵犯行为,说明挫折会引发侵犯行为。

常见的侵犯类型是直接的身体侵犯和言语侵犯。然而很多情况,侵犯不能直接实施在引发挫折感的对象身上。当侵犯者发现对方的力量强大,自己的力量不足以与其抗衡,替代性侵犯就可能出现,如散播挫折源的谣言或是攻击他的好友。

[太阳]

举个例子,很多父母在公司与同事发生冲突,或者被领导骂,他们感受了挫折,回家之后怎么看孩子怎么不顺眼,甚至有些会打骂孩子。受到爸爸责打的孩子由于不能直接打爸爸,可能会小声地骂父亲几句或是欺负比自己弱小的弟弟妹妹。而弟弟妹妹很多时候就会欺负小动物,有时甚至会联合其他同学进行校园霸凌

[玫瑰]

很多社会现象,都能说明侵犯与挫折的关系。在新冠严重的时候,网络暴力地以往更加严重。甚至有人评价,网络暴力带来的伤害比新冠病毒本身更严重。这是因为新冠对于整个社会而言,都是一个心理应激事件,每个人的生活都多多少少受其影响:有人丧亲了,有的人失业了;有的人被迫上网课,还有人离婚了

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新冠毋庸置疑带来了挫折。而网络暴力就是这场挫折后的侵犯行为

但是挫折的后果一定是侵犯吗[疑问]

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笔主认为,每个人都会在体验挫折感后,产生想伤害别人的恶念,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将想法付诸行动。

产生恶念不可怕,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对自身情绪和想法的觉察能力,能够及时察觉到自己的恶念,并在内心评估这个采念的合理性,往往就能减少很多恶意行为的发生。而不是任由情绪主宰我们的行为,做出伤人伤己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