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王姨,知道她在北京当保姆

家中的保姆竟是多年前失去的女儿(一个保姆在北京)(1)

初识她王姨,是在姥姥生日这天,突然发现一个陌生面孔。我不由好奇,便向表妹打听起来。原来,她是小姨在北京打工时的好朋友,做保姆工作。或许在北京呆久了的原因,单是从外貌,已丝毫看不出农村人的迹象。

这次回来,是因为雇主的一双儿女恰巧都从国外回来,王姨也就回家看望父母。恰巧赶上姥姥的生日,就顺便过来看望一下好朋友的母亲。因为,在她看来,好朋友的母亲,对于自己而言,也有如母的感觉。

既然她和小姨是挚友,那我随小姨的称呼,叫她王姨。从她那里,我渐渐知道了关于她的故事。

她在北京已当了10年的保姆,并且是在一家度过了这10年的光阴,这对于保姆这行当来说,可以说是很不容易。那家主人是个退休的大学教授,老伴早已离开多年,一个儿子在美国定居,一个女儿在澳大利亚定居。

不知是国外丰富多彩的生活吸引了他们,还是他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忘记了在北京孤独一人的老父亲。除了每年春节回来一次外,其余的时光,也只有偶尔的电话,这已经让老人喜出望外。

在特别孤独或心情不好时,老人也会拨打儿女的电话,但电话那头总是传来千篇一律的回答:“爸爸,我在这边特别忙,闲下来,就会飞到您身边去看您。”可这样的承诺却总没有兑现。老人眼里流露出失望和无可奈何的眼神,儿女就像长了翅膀的小鸟,飞出去就再也不想飞回来。

王姨深受老教授的喜欢,他待她如女儿,她待他如父亲

家中的保姆竟是多年前失去的女儿(一个保姆在北京)(2)

王姨干活很是麻利,又做得一手好菜,深得老人的喜爱。她的出现,缓解了老人对儿女的思念之情,并且有了心灵的寄托。老人对家务要求很低,看到她在忙碌,总是让她不必那么认真,不要总是把时间浪费在家务事上。

王姨总是嘿嘿地笑着说:“那怎么行呢,我收了您的钱,就要负起相应的责任。”老人说:“那么这样吧,把拖地的时间省出来,念书我听吧,最近我的视力越来越不好,看书也越来越有难度。”

家务事对她来说,可谓是小菜一碟,对于读书,她却犯难了,因为,从初中毕业后,几乎与书断绝了往来。但在老人的坚持下,她一路读下来,竟有了莫大的收获。渐渐地,读书成为她家政服务的最大看点,她也重温读书的梦想。

在老人需要安静的时候,王姨也抱着书,静静地读下去,有时竟忘记做饭的钟点,对此老人从来没有任何抱怨,还屡屡表扬她,这让她受宠若惊。

当老人得知王姨的丈夫也在北京打工,孩子在北京一烹饪学校上学时,便极力要求她邀请他们到家中做客。在老人的再三要求下,他们父子终于成为老人家的客人。那一次,老人嘱咐她多做几个菜,并备了酒。

他们的到来,让老人心情格外得好,老人对她儿子格外喜欢,满口的孙子叫着。老人和她的丈夫,虽然一个是大学教授,一个是再普通不过的农民,可他们的谈话却气氛高涨。那一次,她感受到了家的温馨,在背井离乡的北京。

自此之后,他们就是老人家的常客,随时来,随时欢迎。她渐渐从心里认定了这就是自己的家。老人和她早已超过雇主与保姆的关系,围绕他们的是浓浓的亲情。对于他,她有了如父的感觉,正如他对她有了如女的感觉。

愿王姨和他的雇主老教授将亲情进行到底

家中的保姆竟是多年前失去的女儿(一个保姆在北京)(3)

时间就在它的不紧不慢中,度过了10个年头。老人的身体变得一日不如一日,近一年来,躺在床上,已没有了活动的能力。王姨便以女儿的身份,无微不至地照顾着,端屎端尿、擦澡翻身、喂饭喂奶喂水,然后坐在他身边听他唠叨,一切井井有条。

在她王姨心中,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现在,是老人最需要她的时刻,责无旁贷地照顾好他是自己的义务。

前段时间,老人的一对儿女双双从国外飞回,王姨便趁着空闲时间,回到家乡,看望父母。恰巧碰上姥姥的生日,她知道后,也赶来参加祝贺,才让我们有了彼此相见的机会。

王姨说,她只能在家呆一周时间,然后赶回去和老人一起渡日子。春节,估计回不来了,也好,幸亏父母多生了几个孩子,这样她就可以陪老人一起渡过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作为女儿,她有这个责任。再说,她已经把老人的家当作自己的家了。

有亲情的地方,就有家。心中有爱的人,心灵就会是一个温暖的春天。愿老人和王姨在家里将他们的亲情进行到底,让这种温情之花随风飘曳,一路播撒馨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