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列会在平安夜抵达,潜入未眠者世界的列车。它巨大的身躯停靠在灰紫色的暗夜中,在雪的静谧里发出咆哮。鸣喘的汽笛在召唤下一位乘客,未被抽中的人则继续游在酣梦中。驶往极地的专列只唤醒对未来有所犹豫、对过去有所困惑的孩子。它喜欢迎接确定又质疑的面孔,因为它承载的将是一趟虚与实、真与假、缺与满的旅程。它存在的目的,正是给人发现、正视、解决矛盾的机会。所以它既驶向北极,又驶向成长,如果你想找到关于人生的答案,那么上车就对了。

极地特快神奇之处(重点不在于我们去哪儿)(1)

上车前,可以点开这首曲子,它是我们自年少向老成过渡时的背景音乐,向前的恢弘志气中又有留恋过去时的温婉情深。

那会儿,我们处在不断得到知识但又不断失去信仰的年纪。被奇幻装裹的童梦成了说明书可以解释的科学原理,想象砌垒的世界在具象的仪器面前墙倒砖裂。能捡走牙齿的精灵是虚的,会送礼物的圣诞老人是假的。梦境里不再容易听得见怪兽,取而代之的是童年碎裂的现实声响。

与日俱增的见识在打造博学的头脑时也创造了绝情的“无神论”者。传说、童话、寓言都是谎言,我们对科学定理张口即来,却忘记了怎么为孩子讲一个动人的故事。临摹不出圣诞老人驱鞭指挥驯鹿的画面,也描绘不来礼物盒子在小矮人的传送带上蹦蹦跳跳的场景。想象的衰竭引发信仰危机,我们质疑童年,指责那段欢饮岁月欺骗了我们。

极地特快神奇之处(重点不在于我们去哪儿)(2)

被妈妈叹为“童真不在”的男孩儿处在旧梦未清退干净,同时又瞭望成人世界的时候,他对童年的信仰时常在二者中摇摆不定。他一面收藏关于圣诞老人的资料,在客厅中紧张寻觅圣诞老人的踪迹,一面又在童梦被戳破时面露“果不其然”的表情,用不屑掩藏失望。

长大之路要如此小心翼翼,要好对梦幻的期待,以防真相的滚轮来临时,我们来不及打扫被碾碎的希望。为了避免失望,我们远离了信仰。直到一辆列车靠近窗前,呼唤我们走出困境,去旅途中探看答案。

要去哪儿?真的要到北极吗?那里真有圣诞老人吗?我们的问题越多,就越证明我们对过去质疑及对未来恐慌。相反,不问目的,不加犹疑地登上列车才能证明勇气。过去让我深信不疑的,是否为假,当下我亲眼所见的,是否为真。在真假难辨、虚实相合的生命旅程里,我们该如何坦然面对成长的馈赠与剥夺,永远守护我们珍贵的礼物?

从“幻”驶向“实”的列车

列车在城镇中呼啸而过,主人公的房间地动山摇,然而只有他自己被惊醒。极地特快为迷惑且需要指引的人而来,出现在他童心尚存的时候。因此只有他感受得到床榻的震动、灯光的闪烁。就像罗琳女士笔下的九又四分之三站台,为特别的人存在。

极地特快神奇之处(重点不在于我们去哪儿)(3)

为了配合主人公在成人真相和童年梦境中迷乱的状态,极地特快的存在也是虚实难辨。它主观地呈现精神力量,又客观地传递动人风景。借将成长的复杂环境全盘记录的方式帮助主人公发现问题,在不得不面对的情况下强迫自己寻找答案。

主人公上车时没有购买车票,但坐下后却在自己的口袋里掏出了一张票。它凭空出现,又客观存在,是没有缘由的缥缈之物,却赠与了主人公一场眼见为实的旅程。列车驶向北极,去往圣诞老人在的国度。上面落座了不少和他年龄相仿的孩子。在他人眼中不存在的列车,在他们这里是确切的实物。

极地特快神奇之处(重点不在于我们去哪儿)(4)

列车长召唤来了餐厅服务员,他们旋转座位,使大家面对面,坐成准备就餐的样子。然后抖搂白色桌布,让它在明明没有依靠的位置固定,成了悬空的桌子,借魔术将现实与幻境合二为一。不过更真实的虚幻,是坐在车顶的幽灵。他自诩北极之王,豪放、快意,在寒夜里点燃篝火,烧煮一壶能暖和肚子的咖啡。他能来去自如,流如飞烟,又能在紧要关头出现在主人公眼中,向他提供帮助。他是虚幻的存在,却留下了真实的印记。

除了塑造可触可感的“虚拟事物”,影片还创作了一些会带来实际影响的“梦幻情节”,将缺乏联系的场景元素中连通成有了因果关系的逻辑带。主人公不小心遗失了邻座女孩的车票,依影片写实的画风和绝望的结果处理,那张票似乎回不来了。可落在雪原上的票被奔腾的狼群带起,重新卷到了天上,它经历鹰的叼食、雪的裹挟、风的吹拂,最后竟然又恢复原样,回到了女孩儿手中。狼、鹰、雪等一系列不具备魔力的写实景物却串联起夸张到只能用想象解释的情节,让童话般的结局在实景中诞生。

这是《极地特快》要表达的含义之一,接受成熟而智慧的人生,不见得得抛弃爱做美梦的喜好和愿意相信的秉性。信则有,不信则无,成长没有对什么该信、什么该疑做定论,你当然可以做一个怀抱泰迪的老人。

纯粹的相信与偏激的怀疑都是假,接受它们的共存才是真。列车让真假互通,产生联系,使主人公从虚幻的经历中看见生命的真实面孔:纯真不与成熟相克,长大只是长大而已,不是想象与童趣走向衰亡。

从“假”驶向“真”的情感

既然生命有真有假,既需要科学的证明又依赖想象的安抚,那么对于“圣诞老人存不存在”的偏执疑问就变得没那么重要了。圣诞老人真实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感受到他带给你的快乐。

极地特快神奇之处(重点不在于我们去哪儿)(5)

在主人公与车顶幽灵的对话中,他坦言自己愿意相信这一切,但又面露犹豫,担心自己被骗。他对事物的情感依赖建立在真实性上。真,便全力信它,尽情爱它,不真,则拒绝、离弃它。鲜明而决绝的“断舍离”态度让他失去了用情感验明事物真身的能力。曾经带给自己无限期许与快乐的圣诞老人因为被拆穿为谎言,他便想要转身离开。只有眼见才能为实,眼睛看不见则心灵感受不到,这是狭隘、是固执、是盲视。

旅途让他看见了真,有了不靠眼睛而用心灵去感受温情的机会。幽灵是极地特快的守护者,他面露凶相、衣着邋遢。为什么不将保护者的形象加以美化?就像女孩儿在听到列车长说完“某物”后的反应:“是天使?”

因为既然能够传送情感的对象存不存在实体不重要,那么他的面目是脏是净、是刚是柔也不重要。外表同形体一样,是需要被隐形的东西,通过它们的缺席,来让眼睛关闭,以此让人用心去观察爱、感受暖。所以主人公对列车长的那句追问“你看见他长什么样子了吗?”其实是在表达他仍为现象而非本质纠结。

“没看见,虽然有时眼见为凭,但有的时候,那些最真实的事情,却是看不见的。”列车长如此回答他。没错啊,人的外壳是看得见的,隐匿其中的情感是看不见的,用眼睛去衡量圣诞老人的真实性,就仿佛用眼睛去猜测深情深几许那般不可靠。所以爱炫耀的戴眼镜的男孩儿在发现主人公回到车厢时,说的第一句话是:“你都没看到,我们从险降坡上冲下来……”他看见了后者的身影在车厢内的缺席,却没注意到他在车厢外与险境擦肩而过的艰难。

极地特快神奇之处(重点不在于我们去哪儿)(6)

重重危险后,主人公了解了那个来去自在的幽灵虽然无形,但却有心,总会助他一臂之力。他还看见女孩儿拉起了与自己信仰和兴趣皆不同的人的手,唱同一首歌。表象的真实、差异皆不重要,虚假囊皮掩盖下的善意与真诚才是值得维系的真相。

抵达北极后,主人公和女孩儿邀请孤僻男孩儿与他们一起加入狂欢的队伍,他说:“我不管圣诞节对你有没有意义,但今天是圣诞夜,你不要一个人留在这里嘛!”他撇去了虚假形式,而看见了真实内涵,那就是圣诞关于爱和团聚的初衷。

从“缺”驶向“满”的成长

上车的孩子有一张专属于自己的车票,列车长会依据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和性格特征,给他们打出两个字母,等到返程时,他才会给他们补充上缺失的部分。字母代表的含义就是车票持有者身上缺少的的东西,它在旅途结束后得到填充,寓意成长的告捷。车上的孩子收获了与有形物品更稀缺的礼物——一份由“缺”向“满”的成长启示录。

极地特快神奇之处(重点不在于我们去哪儿)(7)

旅程的始终,即是成长的始终,当终点来临时,每个孩子都将学会用他们得到的那个词,去填补原本还不够完善的自我。女孩儿是影片中最让人感觉温暖的人,她总在他人淡忘时记得,在他人忽略时关注,她拥有一双能看见强者与弱者的眼睛,她开阔而周到的视野来自她的位置——领导者的位置。

她遗失了车票,理应被剥夺与他人共享平等权利的机会,因此她被列车长带出了车厢。但她去了哪儿呢?去了极地特快的驾驶室,尽管那里狭小、阴暗,却在权力上更胜一筹。她表面失去了与他人平起平坐的权利,实际上却获得了“晋升”。

极地特快神奇之处(重点不在于我们去哪儿)(8)

这在强化她身上的领导者气场,不过,故事又让她遭遇一波三折,在领导自己与他人的过程中展现她的“缺”。

当主人公追问她“你确定吗?”时,女孩儿会习惯性地从自信转为犹豫,她会在质问中迷失自己的方向。所以她的领导之路很被动,当眼镜男孩儿告诫她私自离开车厢会违规时,她迟疑地站在原地,直到列车长为她化解危机。当需要拉动刹车时,她痛苦地掩面,不知道该动那个杆子,直到主人公误打误撞,成功解围……

但当极地特快到达目的地后,女孩儿的领导者形象却渐渐明晰。走在队伍前面时,她依然会失神,彷徨不前,导致追随者失去平衡,但这次她得以继续前进,摆脱了他人援助。下一步乘坐飞行器时,她果断地按下按钮,寓意她领袖人生的开启。

极地特快神奇之处(重点不在于我们去哪儿)(9)

不光是女孩儿完成了蜕变,其他孩子也是。车票上的字是他们缺失的东西,也是他们在北极之旅中最终收获的东西。女孩儿收获了真正的“lead”。主人公常陷于怀疑,因此他得到的字母是“believe”。眼镜男孩儿满腹学问却缺乏耐心和谦虚,他的字母是“learn”,寓意学问再多也不值得显耀,学无尽头。

返程时,孩子们惴惴不安地等待列车长为他们补全车票上的字母,就像等待成人核验成绩单一样。驶向北极的特快不仅是到了一个地方,还以旅途为考场,援助他们走向更接近满分的人生。

极地特快神奇之处(重点不在于我们去哪儿)(10)

主人公向圣诞老人索要了一个铃铛作为圣诞礼物。时而坚信时而怀疑的摇摆态度让他一会儿看得见极地特快,一会儿又不听见铃铛的声音,只当他发出信任的誓言后,铃铛清脆悦耳的声响才传入他耳朵。

信则有,不信则无。在已经识破童年“谎言”的父母耳边,铃铛悄然无声,在将“剔除迷信”视为成长中理所应当的步骤,没有怀疑和犹豫的妹妹那里,铃声也越来越稀薄。只有主人公一个人还残留了童心,不管岁月流逝多久,他都能听见那个夜晚,极地特快轰鸣的声音。

“重点不在于我们去哪儿,而在于你要不要上车。”列车长的话语穿透被时间凝固的壁垒,常常在他耳畔回响。决心比结果重要,不管列车会不会驶向北极,他都将在坚定了上车意愿的刹那,收获他想要的真相、深情和成长。

极地特快神奇之处(重点不在于我们去哪儿)(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