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镜泊。 周桂成 摄
乡间景致美如画。周桂成 摄
牛车河镇三红村,民居掩映在山水间。 周桂成 摄
高山采茶忙。 周桂成 摄
夷望溪大樟树茶园。 周桂成 摄
桃源县夷望溪风光。卜云 摄
周勇军 鲁融冰 王永忠 郭 鲲 邓才军 佘宏胜
群山巍巍,沅水汤汤;蓝天相伴,一碧万顷。这方山水之间,便是世外桃源。
初秋时节,踏访桃源大地,恰似画中漫步。但见乡间青山叠嶂,清溪潺潺,自然生态令人心旷神怡;城里流光溢彩,绿荫花影,现代新城尽显清雅宜居;人们怡然自乐,举手投足间,环保理念早已成为家园共识。
近年来,桃源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始终坚持生态立县,着力建设绿色桃源,利用绿色资源“好底子”,握住绿色产业“钱袋子”,打造绿色宜居“福窝子”,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
生态理念 持之以恒 誓以绿色为底色
2019年,桃源县地区生产总值达407.5亿元,获评湖南省全面小康推进工作先进县,且考评结果排名二类县第一名。今年,虽受疫情影响,全县上半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2.1亿元,规模工业总产值98.5亿元,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5%、4.9%。这份可喜的成绩单,是桃源县在发展经济和呵护生态之间,不断求证实践结出的硕果,充分彰显了“两山”理念的真理力量。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桃源县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经济发展始终,坚持政府主导、部门主推、乡镇主抓、村组主为、居民主创,联袂演绎了一场生态创建的大戏,共同为世外桃源的绿意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桃源将“生态立县”写入县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将其提升到全县发展的战略新高度,并建立县委常委会和县政府常务会定期调度生态环保工作机制。还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县委、县政府年度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对中央、省、市的重大决定、决议、决策及时进行学习、传达、贯彻。生态理念融入战略决策,使全县上下进一步增强了践行“两山”理念的高度自觉和自信。
桃源紧跟顶层设计,全面开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紧密结合,推动“两山”理念真正落实见效。2014年获评全省首批“省级生态县”,2016年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2019年成功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今年5月茶庵铺被省生态环保厅上报为国家级“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推荐名单。同时,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投入,每年各类生态环保资金达10亿以上,占到全县GDP比重的3%以上。通过对生态环境的严格保护,实现了全县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桃源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机制,成立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明确每一位县级领导工作任务,将生态环保工作机构向乡镇延伸,各乡镇建立生态环保站、村组建立环保协会,形成县、乡、村全覆盖的三级生态环保工作网络。
为强化制度约束,桃源还出台了《环境问题(事件)责任追究办法》《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办法》,进一步明确各级各部门环保工作责任,全面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
在“两山”理念引领下,桃源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建设、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全县人民齐心逐绿,誓以绿色作为桃源高质量发展的永恒底色。
生态治理 壮士断腕 拒绝“黑色”GDP
“两山”理念渗透到了桃源大地的每个角落,也浇灌到每个桃源人的心里。这一股强大力量,从大刀阔斧治理生态环境上可见一斑。
养殖业是桃源的一大支柱产业,全县最多时有大小养殖场3000多家。2017年生猪出栏上百万头,蛋鸡出笼近千万羽。为保护生态环境,近年来,该县禁养区1000多家养殖户全面退出养殖序列,告别了养殖污染,走上发展生态产业之路。目前,全县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2.7%。
雷丽霞家住漳江街道白佛阁社区,曾经养鸡5000多只。退养工作启动后,她将鸡舍改造成为菇棚,今年收入比养鸡更高;梅溪桥社区居民张美坤从2010年开始搞养殖,总面积超过1500平方米,大量粪污给环境造成污染。2017年,她关停养殖场后,在原址建了一个生态农庄,生意火爆。
在桃源县热市镇,山体蕴含丰富的石灰石矿产资源,这里曾有大小矿场8家,每家平均年产矿石10万吨。很长时间里,矿产开采为当地经济发展写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为之付出的是对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
打造“绿色矿山”,吹响了实践“两山”理念的号角。一半矿场被勒令关停,其余的迅即实行提质升级。中材常德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向家湾石灰石矿,在2019年至2020年期间,公司投资1218.7万元用于终了边坡生态修复,投资200万元用于矿区及周边零星区域景观绿化。一度光秃秃的山体,重现昔日靓丽容颜。
在桃源工业化发展进程中,曾长期存在“一铝独大”的局面。创元铝业年产值占全县规模工业80%,但其高污染、高能耗的现实,俨然生态环保路上的一只拦路虎。对此,桃源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作出了无愧于时代的抉择:2016年,关闭电解铝产业,并同步关停了配套的电厂和新材料。2017年,随着嘉利亚新材料等高新企业入驻,创元铝业产品从单一的铝锭升级到铝型材、铝模板、铝板材、阳极碳块,逐渐形成了一条更具效益、更加节能的铝产业链,被省工信厅授予“铝循环再生产业园”称号。
为强力推进污染防治,桃源出台了《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全面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全县严控总量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先后关停淘汰各类企业、工厂70多家。同时组建规模化、清洁化的环保型生产线,建立物质循环、污染物最小化排放、资源高效利用的产业体系。桃源高新区以“一区三园”的构架和80多家规模企业的恢弘,成长为常德市首家产值过200亿的省级高新园区。
生态文明人人共建,生态成果人人共享。近年来,“万人绿色出行”“倡导绿色消费”“保护同一片蓝天”“保护母亲河”等活动,将生态环保理念植根桃源大地。在机关,资源节约蔚然成风,60多家省市园林单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学校,生态教育进课堂,“大手拉小手”“环保志愿者”等实践活动,让生态环保的理念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在农村,村民自发环保协会,联合开展农村环保“两清”“两减”“两治”“两创”工程,推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广农村清洁能源工程建设、进行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形成人人讲卫生、户户重环保的文明之风。
生态经济 后劲十足 如画山水绿生金
绿水青山孕育生态农业,二者关系最为亲近。作为我省农业大县,桃源土壤中天然硒资源丰富,有“中国硒乡”之美誉。依托这一金字招牌,桃源大力实施“硒 X”战略,建立富硒健康食品加工产业园,形成以富硒稻米为龙头,富硒茶叶、功能油品为重点,富硒果蔬、蜂蜜、黑猪、蛋鸡、皇菊等为特色的“1 2 N”产业体系。2019年,全县规模农副产品加工业实现总产值81.9亿元、增加值15.8亿元,分别增长6.3%、5.9%。
如何打开“两山”理念转化通道,为生态文明建设赋予时代答案?眼下,桃源将“风景”变成“产业”,把“颜值”转化为“生产力”,一条城市与乡村共同繁荣、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绿色小康之路正越走越宽。
桃源风景秀美,境内拥有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沅水国家级湿地公园、望阳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等生态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65.47%。行走在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满目青山令人赏心悦目,遍地的朝阳产业让人心怀希望。
杨溪桥镇有6个村位于保护区内,近年来,该镇坚持“生态立镇、产业强镇”的发展思路,依托大自然的馈赠,围绕“山”“茶”“林”做文章,不断挖掘林下产业以及茶乡文化,全镇发展态势一片向好。
在这里,4.6万亩茶园苍翠欲滴,茶叶年综合产值达4亿元,成为茶农的“金叶子”;800亩罗汉果、300亩猕猴桃,化身村民的“致富果”,演绎着一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山水变奏。截至2019年底,全镇4个省级贫困村已全部摘帽,贫困户由562户、1819人减少至35户、90人,今年全部实现脱贫。
咬定“绿水青山”就有“金山银山”。全域旅游尤其是乡村旅游,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最直观的体现。近年来,桃源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休闲产业优势,共创建美丽乡村示范村19个,沙坪镇赛阳村、热市镇龙家嘴村获评省级美丽乡村,牛车河镇三红村、毛坪村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大美桃源”三日游精品线路,深受游客追捧。全县生态旅游日趋红火,年旅游人数超3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40亿元。
素有“沅江小桂林”之称的夷望溪,发源于桃源、安化、沅陵三县交界的岭凤尖,是沅水的一级支流。泛舟而行,徜徉在绿色的水上画廊里,山峦叠翠、修竹成荫的景致呈现在眼前,令人心旷神怡。
原夷望溪发电站站长陈沅江,生于斯,长于斯。他说,儿时的夷望溪清澈见底,乡亲们在溪边浣衣洗菜。但上世纪90年代,成群的挖砂船、淘金船搅浑了江水,令人痛心。自2014年起,随着河道整治专项行动推进,这里的水慢慢清澈,美成了难忘的童年时光。如今,原生态的“夷望溪山水”,成了桃源县一张亮丽的旅游名片。今年8月,景区游客接待量超1万人次,释放出环境与经济的双重效益。
金山银山何所倚?绿水青山长久时。如今的桃源县,正以崭新的姿态和高昂的斗志,在更新、更高的起点上迈出铿锵步伐。
绿色桃源,未来可期!
[责编:肖静]
[来源:湖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