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进军亚洲市场的野心,人尽皆知。
2019年,一部横空出世的丧尸权谋剧《王国》,成为全球爆款。
再看岛国,全心钻研动画市场的网飞同样是水花不断:
《恶魔人:Crybaby》《机动奥特曼》《拳愿阿修罗》《攻壳机动队:SAC_2045》。
既有经典IP的重制,又有搭配豪华阵容的科幻原创。
可以说,自带“钞能力”的网飞为日本业界营造了一番新气象。
正当吃瓜群众准备感叹“有钱是真的能为所欲为”时,预备登陆华语市场的网飞却踢到了一块铁板。
由于种种现实原因无法直接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只好先改道台湾。
短短一年时间里,《罪梦者》《极道千金》《彼岸之嫁》接力上线。
既有令人眼前一亮的卡司,又有犯罪、黑帮、冥婚这类大尺度题材。
乍看之下,卖相还挺诱人。
等到观众慕名赶来之后,却大失所望。
粗糙的剧本、无甚新意的叙事,还有拖沓稀碎的剪辑,除开大尺度的噱头,这几部剧几乎没多大看点。
网飞理想中的“王炸三连”,最后变成“扑街三连”。
雪崩式下滑的评分,也让人不由得开始质疑它的品味。
正所谓,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
这不,真正有资格打响“华语原创”的第一枪,顺便替网飞挽尊的好剧来了——《谁是被害者》
本剧上线仅三天,捷报频传。
先是空降Netflix台湾地区热门榜首,首次打破了韩剧的垄断。
再是豆瓣开分8.3,一脚迈进了华语剧的第一梯队。
不过《谁是被害者》的最终成色能否经得起考验,咱们还是眼见为实。
01.突破口
随手点开第一集,你就能体会到什么叫做“开幕雷击”。
空荡的浴室,寂静到诡异的氛围。
在玻璃门外围观的一堆警员,表情更是精彩。有的满脸惊愕,有的下意识捂住鼻子,还有人忍不住瞪大双眼。
“现场到底发生了什么?”
成功勾起观众好奇心之后,镜头一转。
从染满血色的浴缸,慢慢移到浴缸中一具死状惨烈的尸体。
经过长时间的溶解,尸体已经血肉模糊,叫人不忍直视。
如此“少儿不宜”的场面,镜头居然还贴心地给了特写,仿佛生怕观众get不到道具组的“良苦用心”。
—————高能预警—————
这还不算完。
溶尸、焚尸、腐尸,剧组在后期还附赠了更多“重口大礼包”。
这些重口场景在迫使观众飞速放下饭碗的同时,也让人咂摸出了几分陌生感。
毕竟,刑侦剧只是欧美剧的常客。
但对于台剧来说,算得上是“人生初体验”。
不止如此,就连主演许玮甯的心理承受力也被拉伸到了极限:“我的天啊,怎么做得这么真。”
剧照刚拿到手,她就连忙表示剩下的还是等到正式开拍再看。
光有大尺度和短暂的视觉冲击,就够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否则网飞当初也不会连载三个跟头。
最先让我想安心入坑的,是极度风格化的人设。
从主角到配角,一众角色基本都不是“善茬”。
方毅任(张孝全饰),一名患有亚斯伯格症的鉴识员。
我相信很多人对于“亚斯伯格症”的初步认知,恐怕都是从《生活大爆炸》里的谢尔顿开始的。
简单点说,这是种特殊自闭症,也被称作“天才病”。
同为“病友”,两人在日常生活中有着不少相似之处:
过目不忘、刻板固执,擅长逻辑推理,极度厌恶与他人的肢体接触。
而最大的缺陷,则是情感障碍。
就像谢尔顿在认识艾米之前,差点把一众好基友逼疯。
方毅任也不懂得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时常表现出冷漠薄情的一面。
正因如此,专业能力过硬的他才会在职场上处处讨人嫌,变成遭人排挤的“怪胎”。
职场受挫,男主在“情场”也照样一败涂地。
过去,方毅任一心沉浸于工作,完全不顾家人的感受。
又由于他的冷漠,间接导致女儿被化学药物灼伤,忍无可忍的妻子便带着女儿离开了他。
故事的楔子,则是他在溶尸案证物上搜集到的一枚指纹。
通过识别系统,证实指纹的主人正是他失踪多年的女儿江晓孟。
意识到对方很可能牵扯其中之后,他立即决定向警方隐瞒真相,直到找出女儿的下落为止。
徐海茵(许玮甯饰),一名负责社会新闻的调查记者。
剧情前期,身为“嗜血记者”的她,无疑是最具看点与争议性的角色。
揪住警察小廖涉赌的把柄后,她却不想着曝光,而是通过威逼利诱,把他当成长期的情报源。
她还多次编造身份,骗取当事人家属的信任。
进屋之后,对方一边跟她掏心窝子,一边哭得撕心裂肺。
她却趁机找准偷拍角度,只想把对方痛哭流涕的模样完整地纳入镜头。
在她的脸上,你压根捕捉不到一丝真实的哀伤。
要是往深了说,剧里的场景也许会让人不由得对现实中的记者也连带地产生一丝厌恶。
别的不说,她的变脸功夫也是一绝。
前一秒,还是冷漠脸,下一秒,就秒变娇嗲台妹腔。
语调切换的速度之快,时常把男主看得一愣一愣。
诓警察、套情报、卖惨博同情,为了获取新闻素材,她几乎是不择手段。
如果只凭开头,我完全能猜到大家会给她贴哪些标签:
吃人血馒头、冷血、无良、没底线。
但微妙的是,她和方毅任之所以能抢先摸索到案情的突破口,有时恰恰要归功于她的“冷血”。
比如第一起案件,要不是徐海茵主动出击。
像“苏可芸生前准备出新专辑”这样的重要线索,也许会被耽搁很久。
矛盾与高光并存的人设,自然也会牵扯出一系列关乎新闻伦理的话题。
比如,新闻时效性与人性之间的矛盾。
做个不太恰当的比喻。
每当社会新闻爆发,很多记者都会像是嗅到血腥味的秃鹫,对当事人穷追不舍。
另一方面,社会事件越是离奇,对于记者来说,就意味着越是有料可写。
至于“同理心”,反倒没有那么重要。
无助的当事人、嗜血的媒体、消费猎奇事件的大众,最终形成了一个闭环。
久而久之,公众与媒体之间的矛盾便愈发显得激烈。
就像河南原阳记者被殴打事件爆光后,一些网友的第一反应就是:活该。
蹭热度、带节奏、吃人血馒头,早已成为他们心中对于记者的固有认知。
再比如,媒体正义与利益的抉择。
媒体的生存困境,已经成为现代新闻业发展的头号难题。
这是否意味着媒体会在某些时刻,被迫向资本低头?
剧中,由于案件报道的对象涉及到自家金主,刚准备趁热打铁的徐海茵被主编敲打了一番:
“誉品是我们现在最重要的业主,我不想碰这个雷。”
如果徐海茵只是个利己主义者,在报道受阻的情况下,她理应放弃这个选题。但事实上她并没有放弃,而是默默跟进。
这表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她作为记者的底线。
与此同时,也让人感受到所谓“新闻理想主义”的闪光。
冷漠天才vs冷血记者。
一个不通情理,另一个却是八面玲珑的“人精”。
看腻了在恋爱桥段里插播刑侦戏份的国产剧之后,再看到这对专注破案的搭档,绝对会眼前一亮。
欣赏两人之间火花四溅的对手戏,也比“磕糖”更带感。
第一次见面,人美嘴甜的徐海茵就被只会打直球的男主噎到没脾气,只能偷偷翻白眼。
眼看气场不和,两人干脆就把彼此当做工具人,只惦记对方手上的情报。
为了以示诚意,女主主动提出要帮对方找女儿。
结果呢,事情一有苗头,对方立马过河拆桥,把她晾在原地。
这下,她的职业假笑彻底挂不住了。
Round 1,徐海茵完败。
比起开始的“互看两生厌”,两人的相处总算和谐了一些,但还是有随时翻船的危机。
女主通过各种渠道得知了江晓孟的身份,也终于明白方毅任的动机。
一旦发现对方想毁约,她毫不犹豫就甩出王牌:
“溶尸案鉴识员和嫌疑犯是父女,这标题你喜欢吗?”
因为被对方拿捏住了软肋,一向面瘫的老父亲又急又恼,连个“不”字也说不出口。
Round 2,方毅任完败。
经过一番磨合,虽然偶尔还是会互呛,但相互配合却越来越默契。
一个负责搞定人际关系,或者打掩护。
另一个就负责深入观察现场,寻找蛛丝马迹。
Round 3,双赢。
两人组队破案,不仅是在找出真相,也是相互影响的过程。
在女主潜移默化的指引下,这座万年冰山总算开窍。
这对离散多年的父女也终于有了开诚布公,坐下来谈心的机会。
当方毅任一贯的冷漠淡定被亲情撬动,撕开的这条裂痕就成了我们窥伺人物内心的绝佳窗口。
相比正常人,他的情绪感知更迟钝,但不代表他是个彻底的“情感绝缘体”。
谈及往事,他无比悔恨。
他后悔当年不该自作主张抛弃她们,不该让她独自承担一切。
所以站在他的角度,这实际是个不通人情的失职父亲,试着去找回爱与亲情的故事。
真实走心的刑侦细节、对标美剧的利落节奏、立体丰满的角色,还有最让人舒心的“零恋爱戏码”。
光凭这些,就足以让我对《谁是被害者》另眼相看。
02.遗愿链条一般来说,刑侦剧都会把焦点放在“凶手”身上。
搜集证据、推理、追凶、破案,算是一套固定流程。
但本剧却反其道而行之,选择把悬念放在“被害者”身上。
什么意思?
咱们不妨梳理一下,从头说起。
过气歌手苏可芸被人发现惨死在浴缸中,凶手还特意把命案现场布置的和她生前未发表的专辑一模一样。
还没等到观众唏嘘,“过气明星实在太惨”。
故事就反转了——根据尸检结果显示,死者是一名身份不明的男性。
还没等警方找出苏可芸的下落,相似的命案就接二连三地发生。
地产开发商誉品尚城的顶楼突然着火,现场只留下一具面目全非的焦尸。
根据遗留的物证,警方迅速锁定了被害者的身份:誉品公司的离职职工张聪健。
但经过方毅任的仔细勘察,他根据尸体的体征,做出了新的推断。
死者极有可能是苏可芸,而不是张聪健。
就在警方一筹莫测之际,新的证据浮出水面。
苏可芸胃里藏着的记忆卡,揭开了誉品尚城的黑幕。
原来,这是家臭名昭著的血汗工厂。
公司高层不仅肆意压榨员工,疯狂加班,还把那些罹患重症的员工扫地出门。
而张聪健,只是其中之一。
在报道焚尸案的同时,誉品剥削员工的事实也被一并曝光。
故事还在继续。
警方接到报案,有目击者称有一具尸体出现在知名艺术家庄秉耀的仓库里。
死者不是别人,正是张聪健。
按照先前的套路,这位艺术家深藏多年的秘密,也即将公布于世。
这些看似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案件,实则有着层层嵌套的关系。
而破解的关键,则在于被害者的经历和共通点:
每一位死者,都是下一个被害者的替身。
而目的,则在于替他人完成遗愿——
有性别认知障碍的游诚皓打扮成苏可芸的模样,实现了过气歌手发专辑的心愿;
苏可芸在顶楼自焚,由此揭发了房地产公司压榨员工的恶行;
张聪健在艺术品仓库注射麻醉药自杀,戳穿了艺术家挂名的骗局;
盲人木雕师跳河自杀,代替曾经的少年犯赎罪;
长大成人的少年犯戴上手环跳楼自尽,替早已死去的周洋揭开养老院虐待老人的事实。
截至目前,主角掌握的线索已经够多,但案情依旧扑朔迷离:
江晓孟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她是故意想引方毅任入局吗?
这所谓的“遗愿命案”幕后主使人是谁?TA的目的何在?
这些人为何会心甘情愿放弃生命,任由TA摆布?
问题的答案,还有待揭晓。
03.失语者“父亲的骨,无意中捐出,可使你的儿子再生。”
“仆人的肉,自愿捐出,可使你的主人重生。”
“仇敌的血,被迫献出,可使你的敌人复活。”
在《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中,叛徒虫尾巴曾挥舞魔杖,用黑魔法复活了他的主人伏地魔。
别急,我突然岔开话题不是为了怀旧,而是想强调下:
“血”、“肉”、“骨”,是一种多么奇妙的存在。
在JK·罗琳的笔下,它是蕴含着非凡魔力的“施咒素材”。
在现实生活中,它们既是人体的组成部分,又可以是含义多样的“喻体”。
就拿《谁是被害者》的幕后制作来说。
为了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道具组可谓是煞费苦心。
他们既要考虑到尸体的腐化程度,又要为了视觉效果,做出适当的调整。
哪怕最后呈现出来的只是一闪而过的镜头,也绝不怠慢任何一根需要上色的骨头。
再说回剧中。
血,对应着个性鲜明的人物和扎实的细节。
肉,对应着紧凑丰满的情节。
警察渎职、资本剥削、职工过劳、媒体生态、养老院超收。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复杂多面的现实议题则更像是“骨架”,牢牢支撑着《谁是被害者》。
当血肉被层层剥离之后,我们才得以窥见整个故事中最核心,也是最深邃的命题:
生与死的抉择。
这起连环命案中的受害者统统都是社会中的边缘人物。
性少数群体、过气歌手、癌症患者、盲人、更生人、少年犯。
一无经济实力,二无社会地位,他们甚至丧失了活下去的希望。
再回过头去看剧集海报,不难发现主创人员早就埋下伏笔:
被害者都是“无口之人”,或者说“失语者”。
然而最吊诡的是,这群生前被剥夺话语权的人,却在死后得到了媒体和大众关注:
“当你活着的时候,没有人关心你,没有人在乎你。可是当你死了的时候,连DNA都要把你查出来。”
“遗愿”,变成承载生者与死者之间最重要的情感联结。
一方面,是这群失语者们想以极端的方式,来完成遗愿。
另一方面,是方毅任和徐海茵试图提前找到“被害者”,阻止他们自杀。
剧情的核心也很明确,就是讲述“放弃生命”与“把握生命”之间的拉锯。
被害者们要么有难以解开的心结,要么就承受着被世人抛弃的痛苦。
那么对他们来说,到底应该继续活着,等待希望?
还是说,以死亡的方式来换取解脱更好?
本剧没有给出明确答案,而是通过角色对话,完成了一次精彩的观点对垒。
故事中,林心如扮演的护工李雅均曾经遭受过长时间的家庭暴力,也亲眼目睹了养老院的肮脏内幕。
在唯一的知己周洋死后,她失去了所有的精神支柱。
于是,她开始刻意接近那些迷失自我的人,不断宣扬死亡至上的价值观:
“死了比活着更有价值。”
在她看来,自杀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钥匙。
相比起有些疯魔的李雅均,侥幸从自杀事件中存活下来的徐海茵,怀揣着截然相反的信念:
“活着比死亡更需要勇气。”
一死固然能解千愁,但倘若那些被害者愿意再多坚持一会儿,总有人会站出来,证明他们没有被抛弃。
作为旁观者,我们无法替失语者们做出价值判断,更没有立场去指责他们。
但有时候,一个温暖动人的结局胜过所有雄辩。
瓢泼大雨中,方毅任父女久久凝视着彼此,像是在等待对方的答案。
最后的镜头,两人肩并着肩,走向远方。
万念俱灰的倦鸟,终于等到她的救赎。
顽固不化的冰山,最终找回他的珍宝。
而这一切,只有选择活着才能看到,不是吗?
在议题数量上,《谁是被害者》有着不逊于《我们与恶的距离》的包容性。
甚至,它还尝试着带领观众深入到社会中更深邃幽暗的角落。
只可惜剧中的探讨角度太分散,很难拧成一股穿透人心的力量。
总体来看,治愈有余,震撼不足。
但不管怎么说,这是部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好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