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思竹(原名陈榕)

孔子音乐伦理思想初探

品读《论语》与《孔子传记》等,能清晰地看到孔子的身影、言行和主张。那时,孔子一边劳动,一边学习礼、乐、射、御、书、数,他不仅会击磬、鼓瑟,还会弹琴、唱歌和作曲,从而立之年开始兴办私学。他不分贫富贵贱,广泛招收学生,传授“六艺”知识,把音乐放在仅次于礼的位置,他的音乐伦理思想可归纳如下。

简述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及意义(孔子音乐伦理思想初探)(1)

一、音乐的等级名分

从西周开始,统治者建立了严格的礼乐制度,召集大规模的音乐能手,并设成不同的等级名分,把它作为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工具。

礼,作为宗法和等级制度的核心内容,强调“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有什么样的等级,享受什么样的名分。乐,按礼制的等级编排音乐歌舞及乐队。“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在什么位置就做什么事,不能僭越,音乐舞蹈的欣赏和享用也要依据周礼所规定,根据身份和等级来确定内容。依周礼,“八佾”这种音乐舞曲,由八个小组组成,每组共有八人,总共六十四人,规模宏大,是天子欣赏的最高等级的歌舞乐曲。诸侯只能享用“六佾”四十八人的舞曲;士人只能享用“两佾”十六人的音乐舞曲。

孔子极力维护礼乐等级名分制。当他看到鲁国卿大夫季平子在家庙庭前举行八佾音乐歌舞盛会时,极为愤怒:这是“礼乐崩溃”,天下无道的表现。“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如果这件事都可以容忍,那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

童年时期,孔子目睹了春秋战国七雄争霸的混乱,深受战争致使民不聊生之苦。进入西周,孔子极力维护新政大力发展经济,兴办学堂,规范礼乐制度等 “裕民”政策,尽快使社会稳定,建立和谐有序的新秩序。

孔子崇尚周朝统治者吸取商朝因沉迷于郑国“淫乐”而亡国的历史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大力发展生产,以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需求。大力推行礼教和乐教,作为市民遵循的行为准则。建立我国第一个完备的宫廷雅乐体系,按照礼乐典章制度,从国家大典到民间婚嫁丧葬活动,都配上与等级相适应的乐舞。确立国舞,把音乐划分为不同等级,分别用来祭祀天地、圣灵和祖先,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形成了“乐以象政”、“审乐知政”的社会局面。

其中,用来祭祀的音乐也分不同等级:祭天神《云门大卷》(黄帝);祭地神《大减》(尧)、祭四望《九韶》(舜);祭山川《大夏》(禹);祭先妣《大汉》(商);祭先祖《大武》(周)六部,称为六代乐舞,是对帝王创业及文武功臣、天、地、神、祖先等不同等级的祭祀和颂扬,较好地巩固了君臣的等级秩序。

孔子极力维护的礼乐等级制度,其核心是:以音乐辅助礼制来规范不同层面市民的行为。

二、音乐的善与恶

在《论语》中,孔子对音乐蕴含的“善”和“恶”有较多论述。善的音乐推动社会健康进步。“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

音乐具有“扬善抑恶”功能。“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礼记·乐记》)。“礼崩乐坏”使天子权威衰落,等级秩序混乱,善恶标准颠倒。孔子开办学堂就是运用音乐的“扬善抑恶”的社会功效,推动礼制各种规章制度落实。

孔子认为:如果人们不学习音乐,就不了解这里的民俗风情,就不可能对善的理解,社会就不能寻求到健康发展的出路。“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尤正墙面立也与”(《论语·阳货》)。这是是反映汉江流域民俗风情的音乐。

当孔子到做官学生子游的地方,耳闻目睹了辖地处处莺歌燕舞,琴弦声声时,他感到满足和快乐,并且“莞尔一笑”,“孔子云:‘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阮籍·乐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荀子·乐记》)。

礼节的规范和音乐的融合运用,是社会稳定的粘合剂,是治理国家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正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历代统治者都运用激发人们向上的音乐聚集民心。

像《关雎》这种“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的音乐对社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而“郑声淫,佞人殆”(《论语·卫灵公》),郑国的靡靡之音,扰乱了典雅的乐曲结构,使人产生消极淫乱的思想。最终导致了国亡民散。孔子强调了消极音乐的危害,这是恶,必须抑制甚至抛弃。

“齐国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论语·微子》)当孔子看到齐国送了一批能歌善舞的女子給鲁国,执政的季桓子欣然接受下来,竟然还花了三天时间去享受她们的淫乐歌舞而不问政事,便愤然离去。孔子认为这是国之将亡的前兆。他绝不作亡国亡民者的帮凶恶人。

为巩固新政统治地位,分工更为明确。国家设立和扩大乐府音乐机构,主要任务是收集、整理、加工民间音乐,管理宫廷音乐,组织祭祀和宴会等场合的乐舞表演,并创作新的音乐舞曲等。

三、孔子音乐善恶观的渊源与弘扬

在原始社会,每遇野兽入侵,灾害来临,人们就模仿野兽的叫声或撞击物体声,給同伴传递防范或逃离的警报。

在古代神话传说中,遇到外敌入侵,为了击败敌人,鼓舞士气,黄帝发明了像巨龙呻吟的“角”乐,用鳄鱼皮制作出了“声震五百里”的战鼓,战鼓浩荡之声,让敌人心惊胆战,蚩尤部队不敢贸然进攻,震耳欲聋声音,让其闻声仓皇而逃。

《吕氏春秋·仲夏记·古乐篇》记载:“昔古朱襄氏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蓄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五弦琴,以来阴气,一定群生”。为保证人类生活生产风调雨顺,人民安居乐业,朱襄氏组织发明了五弦琴,用于天旱时向上天祈求降雨。

孔子梳理远古音乐的善恶观,在以后的各朝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光大:秦统一后,为了各民族的团结和睦,秦始皇把“四夷之乐”及龟兹、西凉、高丽和天竺等少数民族的音乐融合,使音乐的扬善功能得到了集中传承。如:东汉末年的《广陵散》又名《聂政王刺韩王曲》,叙述了聂政王的父亲为韩王造剑超过了工期,被韩王杀害,遗腹子聂政长大后决心为父亲复仇,历经磨难,专心学艺,最终利用到宫中弹琴的机会,把刀藏在琴中,借机刺死了韩王。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佛教音乐和人文音乐的兴起。唐朝的宫廷燕乐,有“一千五百人俗乐,系梨园新院,于此旋抽入教坊”(《乐府杂录》)。民间的散乐和百戏,辽金时代的说唱音乐,元代的散曲,宋元杂剧,明清的鼓曲弹词等等,每个朝代的音乐都不同程度地担任起了辅助礼治的任务,对当朝社会和谐稳定与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音乐的修身作用

在古代严格的礼乐制度中,礼,是具体的行为规范,乐,是通过一定的音符和旋律对人们思想和品德的培育,使其潜移默化地影响、塑造着人们的行为举止。

音乐的修养与礼一样,也是衡量人的知识文化、品德修养的重要尺度。孔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论语·先进》)。孔子认为,先学习礼乐而得到官位的人,是非常纯朴善良的普通人;先得到官位再去学习礼乐的人,是卿大夫的子弟。如果选拔人才,孔子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再做官的人。

保持了质朴的性格,才能真正安静地学习好礼乐知识,周到地思虑,掌握完善的知识体系和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礼乐修养越高,人的素质和道德水准越高,人格就越趋于完善。

“由之琴,奚为千丘之门?”(《论语.先进》)。听到孔子批评学生子路的音乐技能肤浅时,守门人冷眼看他。“由也升堂也,未入室也”,当孔子表扬子路的音乐技能和素养虽然没有达到最完美的境界,但已经能进入大雅之堂时,守门人和众人都对子路肃然起敬。

孔子把音乐修养的高低作为衡量一个人文化素养高低的尺度,他的这一音乐伦理思想,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孔子认为:为官者,礼乐修养越高,知识就越丰富,思想境界就越高远,越能高瞻远瞩,其洞察能力、感召力和决断能力就越强。

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绎如也,以成”(《论语·八佾》),音乐徐徐而起,逐渐活泼热烈;众音应和,融为一体,使音乐雄壮和谐,声音洪亮而清晰,节奏明快而铿锵,旋律往返循环,层层推进高潮,然后戛然告终。这样的乐曲会使人的血液循环加快,对事物产生美好的向往,然后,使人产生积极向上的内在热情,而这正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力量源泉。

孔子认为,音乐蕴含丰富的文化知识。诸如:古代的《韶》乐,赞颂了舜在位时,以仁德执政,惠泽万民的崇高美德;《武》乐叙述了武王伐纣,安定天下,治理国家的功绩;大型舞乐《大夏》歌颂大禹治水的感人故事等等。

音乐旋律和歌词内容融为一体,使人们在或舒缓或欢快的审美愉悦中,不知不觉地就接受了传统的文化知识的滋养。因此,人们应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孔子认为:一个人要追求自己人生的理想和完美人格,就必须脚踏实地加强自己的德性修养;学习礼乐知识。

音乐还具有令人心旷神怡的魅力和陶冶情操的独特功效。“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论语·述而》),“尽善尽美也”(《论语·八佾》)。《绍》的美妙乐曲、内涵和意境,孔子听后,三个月不知道肉是什么味道了。

《韶》乐,是把诗、乐和舞融合为一体的最高级的宫廷雅乐,是以颂扬舜帝功德为主要内容的大型音乐,音乐雄浑而壮观,优美而广阔,听了这种史诗般的音乐,会使人内心受到震撼,余音绕梁,不绝于耳。

孔子音乐伦理思想是那个时代的反映,对孔子音乐伦理思想的初步探索,对今天大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创作与时代精神相适应,催人奋发的音乐佳作,有启示作用。《荀子·乐记》中曰:“正其乐,而天下顺焉”。

2022年8月27日修定

简述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及意义(孔子音乐伦理思想初探)(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