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议潮的归义军,从来就没有稳定控制过凉州(武威)!真正长期、稳定控制(150余年)凉州的,是吐蕃人建立的“凉州温末”政权!

现代人(尤其是汉族人)有感于张议潮“手捧河西归大唐”的伟业,很喜欢夸大归义军的力量。

但其实,归义军不过是众多河陇割据政权中的一个!甚至,难称最强大的一个!

宋朝能打过巅峰时期的吐蕃帝国吗(鲜为人知的吐蕃)(1)

归义军在咸通二年(861年)收复了凉州(武威),但旋即便被唐庭要去。

可仅过了一年,不争气的唐军便被吐蕃“温末”集团逐走。

其后,150余年间,凉州一直控制在自称“温末”的吐蕃人手里。直到公元1014年,从北方崛起的党项人夺取了凉州。

而这时,唐朝早就没了,五代时期也过去了,北宋都建国了54年(赵匡胤、赵光义兄弟,都熬死了)。

到了归义军中晚期,就连河西走廊中段的甘州都被回鹘控制,就更遑论东段的凉州了。

张议潮手捧河西十一州归唐,确实伟大!

但历史就是历史,无端的夸大,或抹杀,都不负责任的。

今天,我就讲讲凉州“温末”政权的始末由来!

宋朝能打过巅峰时期的吐蕃帝国吗(鲜为人知的吐蕃)(2)

河陇吐蕃政权(一)——割据凉州的“温末”政权

在前文《河陇之乱(三)——吐蕃军阀24年的死磕,为张议潮做了嫁衣》的文末,我曾写到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张议潮在沙州起义。

三年中,尽复河陇(敦煌)、(酒泉瓜州县)、(哈密)、西(吐鲁番)、(张掖)、(酒泉)、(乐都)、(临夏)、(岷县)、(化隆县)等州,并遣其兄张议潭手捧十一州地图、户籍献给朝廷,表明河西重为唐有。

不过,在归义军收复的河西十一州里,并不包括重镇凉州(武威)。

这段动荡的岁月里,凉州又在谁的控制之下呢?

宋朝能打过巅峰时期的吐蕃帝国吗(鲜为人知的吐蕃)(3)

张议潮献图十一州的位置

一、“温末”始末

“温末”是吐蕃割据时代,河西地区的一支重要力量。其族群从吐蕃独立出来,初始于河西吐蕃军阀论恐热、尚婢婢的战乱。

其后,“温末”实力不断壮大,占据了河西重镇凉州,所以也称“凉州温末”。

但随着,甘肃北部党项人的不断崛起,“温末”被逐出凉州范围,南迁并入陇南吐蕃六谷部部族。

关于“凉州温末”的起源和民族构成,大概有以下几种说法:

《新唐书·吐蕃传》、《资治通鉴》中记载:“浑末,亦曰嗢末、温末,吐蕃奴部也。虏法:出师必发豪室,皆以奴从,平居散处耕牧。及恐热乱,无所归,共相啸合数千人,以嗢末自号,居甘、瓜、沙、河(临夏)、渭(陇西)、岷、廓、叠(甘肃迭部)、宕(宕昌)间,其近蕃牙者最勇,而马尤良云。”

而敦煌藏经洞保存的资料中,曾有张议潮向唐朝廷进表,其中提到:“温末”百姓本是河西陇右陷没子将(孙),国家弃掷不收,变成部落,昨方解辫(辫),只得抚柔。”

从上述两段记述可知,宋朝的史官(《新唐书》、《通鉴》皆编于宋代)认为“温末”是吐蕃军中奴户,认为其民族组成应为吐蕃在领土扩张时,兼并的象雄、苏毗、西域诸羌、吐谷浑和回鹘部落的居民。

张议潮作为和“温末”打过交道的当世人,在上奏的奏文中则特别指出,“温末”族群中包含着大量,被吐蕃掠去的原河西唐族。”

宋朝能打过巅峰时期的吐蕃帝国吗(鲜为人知的吐蕃)(4)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版图

这些世代生活在河陇的唐人,在吐蕃逐步攻取河陇的过程中,成为了吐蕃的奴隶。

《新唐书·吐蕃传》:“安禄山乱,哥舒翰悉河陇兵东守憧关,而诸将各以所镇兵讨难,始号行营,边候空虚,故吐蕃得乘隙暴掠。”

伴随着,唐朝实力的衰落,“吐蕃得乘隙暴掠(河陇)”。

其时,“自轮海已东,神鸟、敦煌、张掖、酒泉,东至于金城、会宁,东南至于上邽、清水,凡五十郡六镇十五军,皆唐人子孙,生为戎奴婢,田牧种作,或丛居城落之间,或散处野泽之中”。

这些唐族遗民,在吐蕃数十年的统治中,被“赐部落之名,占行军之额,由是形遵辫发,左衽束身,垂肱跪膝。”

不论从生活习惯,还是文化风俗上都已逐步藏化,乃至张议潮在沙州起义后,归义军初期向唐朝上奏表章,都使用藏文书写。

另外,在论恐热、尚婢婢在陇西交战正酣之时,为了打击论恐热属下的所谓“三部落”。

尚婢婢曾采用了一条釜底抽薪之计,他在河陇地区广发檄文,其中言到:“汝辈本唐人,吐蕃无主,则相与归唐,毋为恐热所猎如狐兔也”。

檄文发出后,“于是诸部从恐热者稍稍引去。”

从尚婢婢的檄文中也可看出,尚婢婢也知道“温末”族群中汉人所占的比例并不低。

这条釜底抽薪的奇谋,固然使论恐热的部下逃散许多,但自己锅底下的柴禾也跑了不少,毕竟他麾下唐人奴户也不会太少。

宋朝能打过巅峰时期的吐蕃帝国吗(鲜为人知的吐蕃)(5)

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版图

“温末”族群中,吐蕃人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论恐热、尚婢婢长达24年的血腥交手中,大量的吐蕃人厌倦了动荡的生活,逃散在陇西各地,这些吐蕃族裔最后也加入到了“温末”的队伍中。

毕竟“温末”族群在吐蕃生活多年,不可避免的带有鲜明吐蕃文化的烙印,比起河陇地区其他由汉族、回鹘、吐谷浑、通颊、龙家组成的政权来说,“温末”显然更能是他们产生认同感。

这其中,公元857年(大中十一年),吐蕃酋长尚延心河(甘肃临夏)、渭(甘肃陇西)二州的“温末”部落投降唐朝,此部落即为“蕃族温末”。

因此,“温末”是个多民族聚合体。

其内部,既有早期的象雄、苏毗、西域诸羌、吐谷浑等族,又有河陇唐族,最后又融合一部分河陇吐蕃人

这些各有特点的族裔,在吐蕃军队中经过长期磨合,形成了自身的默契和文化,使他们能够在吐蕃末世的河陇乱局中,能够互相认同、抱团求生。

并最终,成为一个实力强大的军政集团。在割据凉州后,成为河西走廊东段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宋朝能打过巅峰时期的吐蕃帝国吗(鲜为人知的吐蕃)(6)

二、“温末”集团与归义军的关系

随着朗达玛被刺,统一的吐蕃王朝轰然崩溃。

吐蕃王朝对于边疆的控制能力急剧衰弱,河陇地区的吐蕃军阀论恐热、尚婢婢血战不休。

论恐热纵兵大掠陇西诸州,死者枕籍。“温末”族群为了生存,在甘、肃、瓜、沙、河、渭、廓、叠、宕等州,相啸聚合、节境自保。

其后,在公元848年(唐大中二年),张议潮在沙州举起义旗驱逐吐蕃守将,归义大唐,并于咸通二年(861年),收复凉州。

很多学者都据此将“温末”部落,理解为张议潮的部属,在其账下听命。

但其实,张议潮在“温末”集团中的影响力依旧存疑。

比如说,很多史料都记载,张议潮领十一州节度使,节制河陇十一州军政。

张议潮即便可能拥有此头衔,但恐怕也仅是遥领而已。河陇十一州是否真的被其统辖,实在是个值得怀疑的问题。

例如,公元866年(唐懿宗咸通七年),驻守鄯州的蕃将拓跋怀光(尚婢婢部将)突袭廓州,斩杀论恐热传首长安。

拓跋怀光直接向唐懿宗报捷,便可知鄯州的实际控制者和张议潮之间,并没有森严的上下级隶属关系,而鄯州(青海乐都)恰恰在张议潭十一州图册之内。

“温末”的情况也是类似,不能排除“温末”和归义军存在某种默契和联络。毕竟最起码在归义军早期,也就是张议潮时期,这两者之间有着共同的敌人——河陇吐蕃贵族集团

但就此认为“温末”隶属于归义军,恐怕依旧有证据不足之嫌。

宋朝能打过巅峰时期的吐蕃帝国吗(鲜为人知的吐蕃)(7)

目前所有史料中,最接近事实的,就是“张议潮的上奏文书”了。

在这些文书中,张议潮称:“河西诸州,蕃、浑、咀末、羌、龙狡杂,极难调伏”。

这份表奏中,张议潮将“温末”吐蕃、吐谷浑、诸羌部族龙家并列,并称“极难调伏”,可见“温末”并怎么买张议潮的账。

在另一份奏折中,张议潮则称,“(“温末”)囗囗使为豺狼荆棘,若囗囗囗愧运不充,比于赘疣,置囗囗弃掷,与犷俗连耕,相率吠尧,犯关为寇。国家又须诛剪,不可任彼来侵。若征举兵戈,还挠州县。今若废凉州一境,则自灵武西去,囗为毳敝所居。比年使州县辛勤,却是为羯胡修造,言之可为痛惜”。

这份表奏因为有上下文,比较难以理解,我简单解释一下。

表奏其实说的是,“温末”本是原河西、陇右地区陷没吐蕃的唐族子孙,由于国家无力恢复河陇,使得这些唐族遗民在吐蕃统治下,辫发左衽、辫发赭面,成为吐蕃部落。

现在“温末”刚刚回归,需要朝廷好好安抚,如果便将其“视若赘疵加以废弃”,使“温末”变为敌寇侵犯边关。国家又要出兵讨伐,将使州县不安。如果废弃凉州,又会使河西归复的大业前功尽弃,因此他在表奏中力谏朝廷,不要放弃对凉州的经营。

从这份表奏中,至少可以看出三个问题:

其一、凉州并不在张议潮治下。

否则,他不会苦口婆心的,劝诫唐庭不要放弃对凉州的治理。

其二、凉州已在“温末”的控制之中。

前文曾叙及,咸通二年(861年),张议潮曾收复凉州。

不久,唐庭从其手中接管凉州并驻兵镇守,但至少在这篇上奏之前,“温末”已驱逐了唐朝的守军。

其三、“凉州温末”很不好打交道,张议潮希望唐庭妥善处理。

宋朝能打过巅峰时期的吐蕃帝国吗(鲜为人知的吐蕃)(8)

对于“温末”割据凉州的时间,在《通鉴》中有明确记载,“咸通三年(862年),‘温末’始入贡”。

这说明,“温末”在张议潮收复凉州的次年,便已逐走唐军,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政治集团,并与唐王朝建立朝贡关系。

这也正是张议潭长安献图时,没有凉州的原因——“凉州并不在其控制之下。

归义军也没有降服“温末”的实力。

虽然张议潮时期,归义军一度在河西非常强势,但所能做的也仅限于将“温末”逐出自己的辖区。谈不上将其纳入麾下,更没有能力给予其毁灭性的打击。

三、“凉州温末”的由来

现代人有感于张议潮“手捧河西归大唐”的伟业,很喜欢夸大归义军的力量。

似乎张议潮“虎躯一震”,河陇宵小无不拜服。

但其实,归义军不过是割据河陇,众多势力中的一个。

在归义军最强势的时期,“温末”部落属地确实被不断挤压,但他们逐渐汇聚在凉州后,便成了一支足以左右河西走廊东部走势的重要力量。

当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张议潮耗时三年,举全军之力将盘踞在凉州的吐蕃军队彻底消灭,生活在凉州周边的“温末”力量,反而趁机得以发展。

宋朝能打过巅峰时期的吐蕃帝国吗(鲜为人知的吐蕃)(9)

汇聚在甘、凉附近的“温末”族群,在其后分裂为三个部分:

其中一部,随着“吐蕃酋长尚延心携领河、渭二州,温末部落万帐”降唐。

唐庭迁“吐蕃尚延心、温末鲁褥月等为间,筑戎州马湖、沐源川、大度河三城,列屯拒险,料壮卒为平夷军”,使得“南诏气夺”,“蛮夷震动”

其吐蕃“温末”部落,以后便一直生活在这一区域,成为四川西北部甘孜藏族的祖先之一。

另有一部“温末”部落向南迁徙,回到吐蕃本土。

这部分回归故乡的“温末”族民,惊讶的发现故乡已不是他们心中的模样。

这时的吐蕃早就政权崩溃、动乱分离,当地的吐蕃贵族显然不愿意接收归乡的民众,将其视作外乡人和不稳定因素。

南迁的“温末”部族不远千里回到故乡,却饱受歧视,心中仇怨渐满。在这种情况下,这部分“温末”族群发生了暴动。

藏文史料《贤者喜宴》记载:“达磨(朗达玛)赞普卒后,未几而有叛乱,初发难于康,浸而及于全藏,喻如一鸟飞腾,百鸟影从,四方骚然,天下大乱。”

这次属民暴动发生的时间,大致在咸通十年(公元869)到乾符四年(公元877)之间,暴动由东向西,蔓延至吐蕃全境。

“彼等沿途滋扰掳掠,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及抵吐蕃本土,内争正殷,对此破坏力量无力加以阻止,于是民不聊生,农、牧人民与奴隶皆流散失所,终于爆发震撼全国之大起义。”

这场由吐蕃溃兵引起的大暴动,裹挟着回乡的“温末”族群和国内不堪忍受压迫的吐蕃属民,共同吹响了吐蕃王朝悉波野家族,诸神黄昏的乐章。

宋朝能打过巅峰时期的吐蕃帝国吗(鲜为人知的吐蕃)(10)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温末”族群留在了河陇地区。

虽然,两支“温末”部落带走了不少人口,但是留在河陇地区的“温末”势力依旧不容小觑。

《通鉴》记载,公元874年(唐僖宗,乾符元年) 十二月初,“回鹘屡求册命,诏遣册立使诣其国,会回鹘为吐谷浑、“温末”所破,逃遁不知所之,……”。

可见即便是令归义军极为头痛的甘州回鹘势力,也在“温末”和吐谷浑的打击下,一度被逐出甘州区域。

归义军晚期,“温末”已经牢牢控制了凉州周边区域。

这时“温末”和归义军的关系,就更谈不上友好亲善了。

曹氏归义军的首领曹议金,曾因为“温末”劫掠归义军入朝的使臣,不得不亲笔置书“温末”仆射,希望“凉州温末”能够放行归义军使臣,东去长安入贡。

信中他说道:“前载得可汗旨教,始差朝贡专人,不蒙仆射恩泽,中路被“温末”剽劫,今乃共使臣同位,望仆射以作周旋,得达前程,往回平善,此之恩「德],何憨(敢)忘焉。”

在西域与中原的朝贡关系中,除正常的使臣奏对往来外,每次朝贡都伴随着大量的贸易交换,也有商人随着使臣队伍同行。

因此,这些携带大量货物的朝贡队伍,自然成了“温末”眼中的肥羊。

曹氏归义军首领亲笔置书,显然“温末”对沙州使臣的劫掠并非偶发事件。

而即便贵为归义军首领,曹议金也只能温言相劝,以求息事宁人。

宋朝能打过巅峰时期的吐蕃帝国吗(鲜为人知的吐蕃)(11)

四、“凉州温末”的消亡

就在“温末”坐拥河西孔道之利的时候,凉州南部的吐蕃六谷部势力迅速崛起。

吐蕃六谷部,也称“六谷蕃部”,据分析应该是生活在祁连山麓河谷地带的吐蕃族群,其部落名称大概源于其所生活的环境。

凉州南部祁连山麓有六条河流流出:分别为古浪河、黄羊河、杂木河、金塔河、西营河、东大河。

其中古浪河谷古称洪源谷金塔河谷古称阳妃(晖)谷

也有人认为,六谷之地是指凉州南部的浩门河(今大通河)、喀罗川以及湟州北面的河谷地带。

不论六谷部兴起之地究竟确为何处,肯定是处因祁连山雪山融水滋润,水草丰美、牧场地带,因为河西地区著名的“六谷马”便是这一地区的特产。

而长期生活在此地的吐蕃人,很可能以这六条山谷,作为其族群的名称。

宋朝能打过巅峰时期的吐蕃帝国吗(鲜为人知的吐蕃)(12)

《通鉴》记载,公元906年(唐朝末代皇帝唐哀帝,天佑三年)春正月:“灵武节度使奏吐蕃七千余骑营于宗高谷,将击“温末”及取凉州。”

宗高谷在何地现已无法考证,但考虑到在此集兵准备攻击凉州,应该离凉州不会太远。

这次战争最终的结果如何,也再没有相关记载,但从五代史料中几乎再无凉州“温末”的记载来看,很有可能凉州地区的“温末”势力,并入了凉州吐蕃的族群之中。

因为五代时期,中原对于凉州政权所派来使的称呼,已经变为“吐蕃温末首领”,可见凉州已是吐蕃人与“温末”建立的联合政权执政。

到了北宋年间,史籍中已不见“温末”字样,对于凉州政权直接称呼为“六谷部”了。

宋真宗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十一月,西凉使称言“六谷分左右厢,(折逋)游龙钵为左厢副使,崔悉波为右厢副使。朝廷所降符命,龙钵悉掌之,庶事与首领潘罗支同共裁制。”

这时主持凉州事务的,已经是吐蕃贵族折逋游龙钵潘罗支了。

宋朝能打过巅峰时期的吐蕃帝国吗(鲜为人知的吐蕃)(13)

宋、辽、党项、六谷部温末位置关系

五代时期,夏州一带的党项人(西夏)崛起,打破了河西诸政权原来的势力格局。

在宋、辽两个大国暗中支持下,凉州六谷部与党项进行了多次战争。

其中,六谷部首领潘罗支曾在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袭杀党项首领李继迁(李元昊的爷爷)取得大胜。但这并不足以,确保凉州吐蕃势力的安全,

公元1032年(宋仁宗,明道初年),西夏皇帝李元昊率兵尽取河西诸州,凉州也就是在此时陷落西夏之手。

至此,雄踞凉州120余年的“温末”六谷部政权,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凉州陷落之后,大批吐蕃“温末”回鹘部族翻越祁连山南迁,投奔了青唐(今西宁)的吐蕃唃厮啰政权,最终形成了今青海地区的藏族人

以上是整个“凉州温末”政权的历史脉络,从下篇开始,我将会对温末政权各时期的首领逐一详细讲解。

最先登场的将是“折逋嘉施”,这是一个《凉州“土豪”的奋斗史!》


参考书目:

《凉州土豪折逋氏考》_王晓晖

《唐宋之际的凉州温末》_陆庆夫;

《嗢末_职官与姓氏考》_杨铭;

《简论唐宋之际的嗢末》_张青平;

《凉州折逋氏政权考》_温梦煜;

《唐宋之际河西地区的嗢末考察》_张青平;

《嗢末新考》_金雷;

《嗢末音义考》_陆离


详解历史细节,厘清来龙去脉,视角不同的中国历史!欢迎关注“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

宋朝能打过巅峰时期的吐蕃帝国吗(鲜为人知的吐蕃)(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