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井陉——大山深处的文化古镇
说说这次旅行:
我国有很多著名的古村古镇,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很多地方政府都保护起了这些古建筑,并且成为当地重要的旅游资源。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这些历史上的古建筑就如同一段段古典的旋律,可以让我们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石家庄井陉县位于太行山的腹地,这里逐渐成为了旅游和摄影爱好者热捧的地方,很多人甚至会结伴“骑行”到这里来“采风”。
中国的古村落有很多;云南玉龙雪山下的丽江、徽州的宏村、西递,江南的乌镇、西塘、南浔...这些古村古镇因为各地的自然环境不同都有着各地的景观特色。而北方的古镇就没有南方古镇那世外桃源一般的感觉了,厚重的北方古村落有着绵长悠远的历史,这里的古村落大多位于群山环抱之中,在斑驳的石墙和古老的门窗下,足可以让来这里的游人触摸到这曾经繁华和沧桑。
井陉古镇除了著名的“于家村”之外,还有小龙窝村、塔寺坪村、河应村、天长镇等等,其中大梁江村被称为“网络驴友热捧的古镇”。大梁江村四面环山,犹如山间盆地。这里因地处晋冀交界、太行山腹地,与中国其他古村落相比,大梁江村显然不一般,至今仍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建筑314座,是一个完整的山区古村落。村中的街道和巷子,全部用青石和卵石铺成,高低交错、纵横交织。村中的石碾、石碑、石刻随处可见,石砌排水洞贯穿整个村落。314座四合院,共4000多间房,兼有北京四合院和山西民居的双重特色,且依山就势而建,高低错落,房屋以石材为主,辅以砖木,有的粗犷奔放,有的精雕细刻,古色古香的建筑,透露着历史的厚重感。
交通:
在石家庄西王长途客运站,乘坐长途小巴至井陉县城,车程一个小时,票价十元,再从井陉县城可以乘坐到石头村、大梁红、井陉古道等景点的班车。
住宿:
井陉县城并没有大型的酒店,在县城中有很多性价比很高的宾馆,如果想感受乡村的风光和浓厚的乡土文化建议住当地村民家,农家都很干净价钱还很便宜。
美食:
井陉古镇有特色的小吃是豆芽糕,也叫面经。常食用此品对于烦躁不安、心悸、失眠、感冒、风寒、头痛、消化不良等有辅助疗效。
金毛狮子鱼:金毛狮子鱼,始于民国初期。最早由石家庄市的中华饭庄名厨袁清芳创制。因成菜色泽金黄,形似狮子,故名。1952年在河北八大城市烹调技术表演赛中,袁烹制的“金毛狮子鱼”,获得了高度评价。该菜是河北参加1983年全国烹饪鉴定会的名菜。
菊花鱿鱼:菊花不但是人们喜爱的观赏花卉,还可以入药和食用。根据菊花这一特点,他们以鱿鱼和桂鱼为主要原料,经过巧手妙制,把菊花再现在餐桌上。
黄瓜宴:是河北省石家庄市燕春饭店的厨师,根据一则历史传说而创制的,现已是名闻遐迩的当地特色菜。整个宴席全以黄瓜为主料,分为八道冷拼,12个热炒。冷拼首菜名为“青龙卧雪”,两条青龙盘卧于白雪(糖)之中,昂首翘尾,生动可爱。其余七道冷拼,风味各异,分为香甜、麻辣、清香、咸香、酸甜、葱油、酥脆,色彩和谐,搭配匀称。
土特产品:花瓜,柿子,花椒,核桃等。
依山而建的“大梁红村”
大梁江村也许是因为偏僻,这里自古就远离兵连祸结,在梁氏祖先搬来之前,这个村子有许多姓氏,梁氏两兄弟,一个留在此繁衍生息,另一兄弟去到沟的东边的一个叫小梁江的村子。俩兄弟依靠经商的原始积累,为后代留下了一座世外桃源式的“石头城”。村中的其它姓氏越来越少,直到基本上全都姓梁。梁姓氏族至今在此繁衍大概二十多代。大梁江原本不叫此名。在明朝时,连接晋冀的这道山沟两侧山坡,草木繁盛,尤以桃树居多,每逢秋季,山桃满挂,香甜可口,此沟便得名“甘桃沟”。据《平定州志记载》:北宋大臣韩琦经行太行山,留下了 “漫岭夭桃树,无人亦自开”的诗句。有人考证,此即为“甘桃沟”桃花的夺目和凛冽而写。明万历年间,梁氏祖先自山西平定城西村迁来此处,村名便逐渐演化为“大梁江”。时至今日,满沟的山桃已经不见,取而代之的是花椒树、核桃树和柿子树等。
1959年,大梁江连同附近的4个村一并由山西平定县划归河北井陉县。在此之前,大梁江隶属于山西太原府平定州管辖,所以至今还保留了不少山西民风民俗。自明朝万历年间开始,大梁江的祖先开始砌石为居,逐渐繁衍出一处“晋冀合璧,巧采京华”的村落。大梁江房屋的石材均选自当地,有的原石未动,有的錾迹斑斑。砌筑方法有干砌和浆砌两种。一座连一座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建筑群,集太行传统民居之大成,它也因此而享誉“井陉梁家大宅院”、“大山深处的乔家大院”、“太行历史民居博物馆”等雅称。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大梁红村这里原生态的生活,就如同一段悠扬的旋律,而音符就是这里的每一张笑脸,每一块石头......
乡村的晨曦。
迄今,大梁江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院落就有162座之多,房屋3000多间。
这里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仿佛置身于了一个世外桃源。
村子共有3条街道、5条巷子,总长3700多米,全部用青石和卵石铺成。
文化古镇的游览图。
村子两侧的房屋更是依坡就势,参差错落。
古老的石磨。
走在大梁江的街巷间,眼界所及,尽是二层或者三层的石楼,脚下触及,皆是久历踩踏而光滑圆润的青石。
村庄依山坡而建,所以街道高低错落,纵横交织。
石头建筑是这里最大的特点了。
这里家家户户由弯曲和深浅不一的小巷子相连,远远望去,似乎空无一人。
古老的小村落,不知道有着多少的往事...
深秋,整个村子都是土黄色的,土黄色的山,土黄色的树,土黄色的屋子。
古镇中很少有现代的交通工具,平日里总是很安静。
清幽的乡村画卷。
村中朴实的百姓。
二层石屋 。
卵石街巷。
古钟。
古老的建筑很古朴,却又蕴含着身后的文化。
很想静听古老的宅子那不老的传说。
早已经磨得光滑的石头路。
喜欢乡土的气息,更喜欢真正的田园美食。
井陉于家石头村:
井陉于家石头村也同样位于大山之中,车在山间行驶着颠簸的路,在蜿蜒崎岖的山坡前行,不知道走了多长时间,终于盘旋在了山顶之上了。古老的村落尽收眼底。这里也许正因为久居深山,而保留了原始的风情吧。
曾经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或许我们走那么远,不是为了看风景,而是为了去天地的尽头会一会自己。因为只有在那样遥远的地方,你才能把喧嚣的人世抛在身后。”此时,眼里看到的都是石头,在明朝时期,当地很穷,百姓们利用周围的山石,砌成了这些的房屋。六百多年过去了,房屋坚固依然,而且据说是冬暖夏凉。很多门窗都已经斑驳了,显露出岁月的沧桑。而屋房周围的古树,却是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继续在又一个春日里生长,我抚摸这粗实的树杆,不由的感叹,人在历史面前,是显得如此的渺小。
我在狭窄的巷子里不停穿梭,用相机的镜头来记录这里或沧桑或寂寞的每一个瞬间,身边不时有小狗和小羊窜过,盯着我看,冲我摇尾巴。也许这是在用它们独特的方式,在欢迎我这个远道的来客吧。这里都是用石头筑成,村中到处都是石头,石楼石阁、石房石院、石桌石凳、石磨石碾、石桥石栏随处可见。石头大门之上,还有一扇窗户,木制的窗棂,呈四方小格,可以站在那里向外张望。拱形对开的木门上,贴着门神和年画,看上去气势威严。一些院子里斑驳的影壁墙上供奉着佛龛。佛龛嵌在墙里,周边也贴着对联。有些木门的锁积了厚厚的灰尘,院子早已人去楼空,只留下满目荒芜和寂静。在这古老的村落,有过的无数故事,如今随着岁月的逝去,一切都逐渐封存于记忆的深处。
村子坐落在一个闭塞群山中,三面环山。当我爬上山,再看这里,如同无数的石头堡垒。我不禁被这些由石头筑成的各种建筑所震撼。我只想闭上了眼睛,用心灵来感受这里曾经有过的故事。转眼间,已经夕阳西下,我即将告别这个古老的村落。回到城市之中,继续繁忙的生活。
于家的先祖、明朝民族英雄于谦,曾以石灰为喻,表达自己坚贞不屈的节操,宁愿粉身碎骨,也要在人间留下清白的品格。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一直流传到了今天。我相信,这种不朽的生存史诗,在中国每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里,都会世代相传,永不消亡!
院落之间,不时有黄狗或者黑狗,在惬意的闲逛着。
岁岁年年,年年岁岁,这里的路有多少人走过。
由石头铺成的道路,似乎在无言地记载着岁月的变迁。
牲畜也可以在村中自由的玩耍。
不知道是什么花,从石缝中钻出,可是这样的景色,又有说不出的和谐美丽。
或许我们走那么远,不是为了看风景,而是为了去天地的尽头会一会自己。因为只有在那样遥远的地方,你才能把喧嚣的人世抛在身后。
墙上的枯草疯长着,有些落寞荒凉的味道。
如果此时,有老农牵着黄牛,慢慢地走过,也是一幅牧归的图画吧
小时候看到的农村题材的影视剧,往往都会有这样的一个镜头......
村落里交错的房屋,只住着少数的人家。
村中的古寺庙。
小贴士:
1. 地址:于家石头村位于河北省井陉县城微水镇西南约十五公里处。门票:30元。
2. 交通:井陉县城坐小巴到于家石头村。一小时一趟,车票五元。
3. 最佳旅游季节:石头村很有历史的沧桑感,这里的古建筑吸引着很多国内外的摄影爱好者,一年四季都很适宜旅游,如果说夏天比较晒,那么秋冬是最好的季节了。
秦皇古道:
井陉素有“太行八陉第五陉,天下九塞第六塞”之称。井陉关,是著名的“太行八陉”之第五陉。陉,即山脉中断的地方。“太行八陉”就是横断太行山、可穿越太行山脊的8条天然通道。陉口一般设有关隘,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吕氏春秋?有始》有“何谓九塞?”的描述,井陉为第六塞。《太平寰宇记》云:“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灶之陉,燕赵谓山脊曰陉,下视如井,故为井陉。”公元前229年,秦将王翦伐赵之战;公元前204年,汉将刘邦以少胜多的背水之战;公元756年,唐将郭子仪、李光弼歼灭叛将史思明,平定安史之乱;公元1900年,清将刘光才抵抗八国联军的庚子大战都发生在这里。
通向古道的上行石路比较陡峭,路边保留着或立或卧、残缺不全的石马、石兽,以及明清两代文官武将的石像。绕过一个山口,一座雄关豁然出现,这就是扼守古驿道的东天门,门匾上题有“西通秦晋”四个蓝底金字。东天门是一座关城,分东阁、西阁,两阁相距不足50米。南北两峰直插两阁,浑然成为一体,阁在正中如同两把铁锁,牢牢地封锁着关隘。接近关城,古驿道渐渐出现了。两行车辙痕从门洞下穿过,又长又深,足足有50厘米,深深地镶嵌在厚厚光滑的基岩路面里。铺路方石呈淡淡的青色,历经多少的车轮碾轧、马蹄踩踏、风雨侵蚀,石块已经变得光滑如镜了。
秦皇古道在井陉县城向东5公里,石太公路、石太铁路倚其而过。这里关山环立,地势险要,曾是古代燕赵通向秦晋的交通要隘,控制冀晋两省的咽喉所在,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古驿道长约百里,贯穿太行山,建在山岭沟谷中,现在唯井陉县城东白王庄的东天门一段保存较好,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很长一个时期,人们并不清楚井陉这条古道究竟始建于何时,到底是谁开辟了这段古道?近年来,经过专家的研究考证,早在夏商时期这里的人们便利用山谷间的便道供人畜通行,西周时期已有了东西通道,春秋时期晋齐之战,晋国曾假道井陉攻打齐国,晋国攻打鲜虞(今正定)也曾假道井陉。战国中期,赵武灵王灭中山后,正式开通了横越太行的井陉大道,至秦始皇统一六国,在原六国大道的基础上,筑成了以咸阳为中心四通八达的弛道、直道。专家认为:古驿道的始建不会晚于战国中期,应为赵武灵王所辟,后经秦始皇扩建,所以人们也习惯称井陉古道为秦皇古驿道。2000年8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理事、世界遗产协调员亨利?克利尔考察了古道之后认定;这条古道从秦始皇时期算起,至少比罗马古道早建成100年。
另据古文献记载,东天门的山门为白皮关,此处路险坡陡,行车艰难,常有重车因人马疲劳而上不了坡,于是,这里曾有一群特殊职业者——以推坡挣脚钱为生的推车夫,人俗称“推坡汉”。而且,在古道之上,每隔25至30米便有一道石槛,凸出路面25至30厘米,它的作用是为车辆“打眼儿”提供方便,一是可为下坡车减速,防止顺坡下滑;二是可供上坡车暂且歇息;三是逢雨雪天气可防牲畜、车辆滑坡。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后一次东巡,病死沙丘宫,胡亥、赵高、李斯绕道北行,“遂从井陉抵九原”,走的就是这段唯一通道。因盛夏七月酷暑难当,虽然把秦始皇遗体放在温凉车里(闭之则温,开之则凉,可以息卧的轿车),但时间一长,还是散发出了尸臭,引得苍蝇逐臭而来。赵高献计,命令随从官员每车装一石咸鲍鱼,用来混淆秦始皇遗体的臭味,古来民间就有“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的说法,于是一行人臭上再加腥臭,臭烘烘赶往咸阳。车行至井陉,关隘路窄,却非常阴凉,是歇息的好地方。这位千古一帝生前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这里会是他的冥冥西归路,在此之前,他创造了空前伟业,在此之后,他留下了千古遗恨,随他同行的3个阴谋家“沙丘政变”提前结束了秦帝国的使命。秦始皇开启的秦朝二世而亡,车行井陉古道的臭气也随风飘散了。
秦始皇嬴政,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皇帝、封建皇权的创立者。在中国人眼里,他是“千古一帝”,毛主席曾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相连;在西方人眼里,他就是“东方拿破仑”。他13岁继承秦国王位,22岁登基,39岁击败六国中最后一个诸侯国齐国,完成统一大业。随后,他不失时机地制定颁布了统一治国的法令,如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筑驰道,提出“书同文”、“车同轨”。50岁英年早逝,病死在东巡归途“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县北),后车载其尸,经井陉古道绕道北上,由恒山、太原、雁门、云中进入九原,最后从九原直达甘泉的直道返回咸阳。
出天长镇往东南方向,是一座不大的山,山脚下一条山路弯弯曲曲地穿山而过。这样一条普通的、坑坑洼洼的山路竟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这就是在井陉境内的著名的秦皇古驿道。与知名的东天门一带的古驿道相比,这段古道看不到当年的车辙,只留下一条清晰的雨水冲刷的痕迹。
蜿蜒的冶河孕育出井陉县河谷地带灿烂的文化,也让威州镇、孙庄乡成为未来井陉县绿色旅游经济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不竭的冶河水就是最好的旅游资源。 据说,307国道的修建令龙窝寺建筑化为齑粉,仅留下崖壁上壮观的石刻雕塑,任何人到这里都需要仰视宗教文化的崇高和博大,呼啸而过的车辆对珍贵文物的影响和破坏应该列入议事日程了,否则将留下千载遗憾。古道——石头路基上,两道深深的车辙,简直就是活生生的现代铁路,蜿蜒上行,消失在丛林中。亲眼看到如此这般年代悠久、前所未见的历史陈迹,我惊呆了!随之震撼了!这就是时代的烙印!这就是一段鲜活的沧桑史!我仿佛也置身于“车同轨”是古车马队伍中凭轼结辙:车马络绎,驾车奔走,不绝于道!否则,怎么能留下如此憾人的辙痕。
井陉古道多是在山坡上开凿而成的,有的路段是铺方石而成,日久天长辗轧出很深的车辙不便通行,便将方石翻转(或更换),路即平。但整体的石头坡道是没有办法翻转的,唯一可行的就是用人工将青石路面凿下一层,使车辙消失,路面平整。随后,再辗再凿,如此反复。即使这样,现存的车辙痕也有30多厘米深。
秦皇驿道是一条历史悠久的交通要道,西起-,北达京都,天长就位于这条道路的咽喉之处,扼晋冀交通要冲,素有“燕晋通衢”之称。古道天长一段全长20公里,如今城关、河东、三家店、板桥、核桃园等处古店铺、古驿站遗迹犹存。
在井陉古道上,距东天门400米,有一处被称为我国邮驿史上活化石的“立鄙守路”石屋。它建于清嘉靖16年(1811年),比苏州横邮亭早63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驿站建筑。石屋用当地所产白石构筑,呈长方形,面阔三间,坐北朝南,屋顶横向连续三跨发券起拱,净高达3.6米,使得室内空间较大,给人以高纵感,门窗亦为拱形,不仅大小变化协调统一,而且使整个建筑具有极好的稳定性和抗震性。石屋历经195年风雨,安然无恙,面貌依旧。在建筑风格方面,石屋也独具特色。其正面檐口两边为低矮的女儿墙,中间大范围装饰有规则而韵律交替的瓦当和滴水,三层收挑的青花砖雕,做工精巧、形象生动,使整个建筑质朴典雅,既有明清建筑之遗风,又有山区石屋的鲜明特色,显示了一种沉稳凝重之美。
层霄阁通道里的车辙印迹更为明显,岁月的磨蚀令西通秦晋的古道更增添了几多沧桑和厚重,任何人在这里都能感受到来自远古商旅、战车的匆忙和悲壮。
在井陉的古驿道上,随处可见的碑碣石刻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厚重和深沉。无论是古老的还是新刻的,都浸透着太行山和绵河、冶河的雄浑、灵秀,也记录着井陉大地上的悲壮与传承精神。
青石岭村悠长的古巷虽然野草丛生,也仿佛感受到曾经的富足和悠闲,每天都与车马辚辚、商贾云集为邻,那是何等的景象,可惜今天到处是残垣断壁,到处是残碑断碣。
如今,长城早已成为中国的象征,秦兵马佣也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而与之有着隔不断渊源的秦皇古驿道,在阅繁华、历沧桑之后,趋于无言。惟有那巍峨险峻的东天门,蜿蜒的石头古道和那被磨得光滑的深深凹陷的车辙,仍在提示人们:在这里,隆隆的车轮声曾通宵达旦响起;在这里,无数的将士曾奔赴战场挥洒热血;在这里,无数的商贾和农夫曾为了生计匆匆过往……
井陉古道,沧桑写传奇。曾经因“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灶之陉”的特殊地理位置而令人称奇的井陉,如今早已实现与现代化交通的接轨,石太高速公路、石太铁路、307国道(与秦皇古驿道擦肩而过)横贯全境,另有京石高速公路、津保高速公路实现了与北京、天津的快速连接。昔日“车不得方轨,骑不能成列”、扼冀晋交通要道“咽喉”之险的秦皇古驿道,作为宝贵的历史遗存,以其厚重的文化积淀,越发显示出超凡的人文魅力。它留给后人的是永不磨灭的记忆。
微信账号:wudan365 新浪微博:@落榜进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