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9.3的《放牛班的春天》,是于2004年上映的一部有关青少年教育的影片,影片上映后相继斩获了第77届奥斯卡金像奖以及第62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位名叫马修的音乐老师,任命到一所被称为“池塘之底”学校当代课老师,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学生,而学校的教育理念则是只会用打骂和体罚来管教学生,但孩子们不仅没有因此变得上进懂事,反而让恶作剧在学校不断地上演。

马修无可奈何的看着这一切,直到有一天偶然发现孩子们漂亮的嗓音,他开始选择用音乐走近学生,不仅与学生在音乐中找到共鸣,并且逐渐教会他们学会理解、宽容和爱的故事。

如何管教5岁叛逆的孩子(放牛班的春天学会)(1)

很多人在观影后都被马修与学生之间的温情故事所感动,但对我来讲,影片对我触动最大的则是学校以及家庭错误的教育方式,因为孩子的行为养成是受成长环境所熏陶,所谓的问题儿童从来都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以及学校对他的教育方式所导致。

我们可以看到,在“池塘之底”的学生们,老师对他们的教育方式就只有谩骂、指责和打骂,这不仅没有达到教育目的,反而让孩子们在错误的成长道路上越走越远。

所以,本文将着重分析“体罚”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将着重分析如何学会“拉波波特法则”,拒绝用体罚教育孩子。

“体罚”是教育路上最大的陷阱

“一犯错,就处罚!”,这是马修与上一任老师进行工作交接时,被好心告知的“管教秘籍”,这是“池塘之底”一以贯之的教学理念,如果有哪个学生犯了错,轻者被罚扫厕所,重者遭到打骂或者关禁闭,学生们虽然对这种处罚方式极为不满,但也都是敢怒不敢言。

如何管教5岁叛逆的孩子(放牛班的春天学会)(2)

老师与家长们对这种教育手段都无比推崇,如果哪个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实在是束手无策了,就会被送到这里进行管教,他们都认为,只有用体罚、责骂这种苛刻的手段才能教育出优秀的孩子。

这跟我们生活中大部分父母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很多人都认为“棍棒底下出状元”,认为孩子不听话打一顿就好了,可是这种教育方式真的有效吗?我看不见得,因为体罚从来都不是办法,而是伤害!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大部分父母在对孩子进行体罚前都会怎么说?是“跟你说过多少遍了,为什么就是不听?”还是“我看不打你一顿你就不长记性!”

这种表达方式的特点是批评、指责、不满和操控,并没有教会孩子如何做出更好的选择。它最大的问题就是只着重负面惩戒而忽视正面鼓励,永远只把重点放在孩子所犯的错误上,当发现他们犯错时,总是第一时间跳出来告诉他们不能这样做,不能那样做,却从来没有人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如何做。孩子在“体罚”中不仅没能学到任何有用的价值观,而且还让自己被负面情绪包裹,听不进去父母讲的“大道理”。

如何管教5岁叛逆的孩子(放牛班的春天学会)(3)

我们教育孩子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证明谁对谁错,也不是为了显示出自己比孩子高明,而是为了解决问题,但体罚的结果,只能促使孩子去想下一次该怎么做才不会被抓到,更会导致孩子们不再聚焦如何改善举止,而是聚焦于经常找借口和掩盖痕迹。

就如美国儿童教育家吉诺特所说:惩罚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孩子在犯错时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饰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觉。

这点在“池塘之底”里的学生们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校长一直遵循的“一犯错,就处罚”的教育理念,在当下的确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学生在校长面前噤若寒蝉,规规矩矩仿佛机器人,但在校长背后则是放肆捣蛋无所不为。

如何管教5岁叛逆的孩子(放牛班的春天学会)(4)

有的老师被学生恶意报复的行为导到胳膊缝了好几针,有的老师眼睛差点被学生们弄瞎,令校长头痛的是,无论怎么处罚他们,始终找不到“罪魁祸首”,那些被处罚惯了的孩子,好像变的越来越“聪明”了,他们总是能想办法避开老师们的追查,把老师们耍的团团转。

所以说,体罚只不过是“饮鸩止渴”式的教育手段罢了,或许当下看似起到了效果,但对孩子来讲,当面被压抑得越厉害,转过身来作为一种报复也就更加地恣意妄为。

“体罚”教育会给孩子性格带来哪些影响

01.叛逆

整部影片是在成年后莫翰奇的视角下展开,莫翰奇因为偷窃、性格孤僻,多次被公立学校开除后,母亲对其大失所望,所以把他送到了这所池塘之底,希望老师能教育好他,但莫翰奇不但没有往好的方向发展,反而变本加厉越来越叛逆,上课不仅不认真听讲,而且总是打架斗殴逃学。

莫翰奇为何如此?我想屏幕前的观众心中已经有了答案,正是因为学校一以贯之的“一犯错,就处罚”的教育理念,促使他们只把眼睛放在莫翰奇所犯的错误上,而没有深层次的挖掘他真正的需求。

莫翰奇深层次的心理需求是什么?我们通过他的成长背景就可以知晓,他在单亲家庭中长大,母亲迫于生计对他疏于照顾,他渴望爱与关怀,可母亲只对他淘气顽劣行为极度敏感,对他的正确反应却熟视无睹。

阿德勒曾说过,每个孩子从小到大都在努力的争取一件事,那就是父母对自己的关注。当父母从不关注孩子好的时候,他一定会去做真正让你关注的事,比如打架斗殴逃学。。

由此可见,莫翰奇的叛逆行为,只不过是他获得成人世界关注的手法罢了,所以从某种意义来说,只关注负面惩罚的体罚教育,是加剧莫翰奇叛逆行为的罪魁祸首。

就如岸见一郎在《不管教的勇气》一书中所说:孩子深层次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的时候,体罚所带来的结果都是他持续做这件事的动力!

如何管教5岁叛逆的孩子(放牛班的春天学会)(5)

所以说,当孩子变得越来越叛逆时,为人父母先不要着急“惩罚”他们。要听听叛逆背后的那个无助的声音,或许他只是用只能这种看似“叛逆”的方式引起你的注意,希望你能靠近他们、多给他们一些关注和帮助。

02.性格暴躁

心理学研究表明,那些经常被体罚的未成年犯有不良行为的比例高于那些没有被经常体罚的。

被经常体罚的孩子中有25.7%的孩子会形成“自卑”的性格;有22.1%的孩子会变得“冷酷无情”;有56.5%的孩子会变得越来越“暴躁”。其中,性格暴躁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内在动因,而经常被体罚与打骂则是未成年人不良性格形成的重要根源。

这点在孟丹身上得以应验,孟丹一出场就是被感化院的医生送来的,他说孟丹是一个天生孤僻、心理变态、喜欢撒谎的孩子,而且具有残暴、破坏、依赖的倾向。

如何管教5岁叛逆的孩子(放牛班的春天学会)(6)

孟丹确实如此,不仅跟不“服从”他的莫翰奇大打出手,而且还试图对管教他的马修老师挥拳相向。

孟丹之所以会有暴力倾向,究其原因跟他从小生长在“体罚”的环境中有关,孟丹曾说过他父母是混蛋,可见他的童年经历一定很糟糕,而又因早早的被送入感化院,经常遭受体罚,所以成人对他的方式,成了他以后对待别人的样本。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孟丹在提起那个曾经把他“逮个正着”的老师时,满脸愤怒,并且恶狠狠的说了句“早晚会刺他一刀”这样的狠话!

而且还在被校长误会偷钱、遭到拳打脚踢之后,一怒之下放火烧了学校,其实正是因为在从小所受的“体罚”教育,让他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也让他从心理上认定自己不是好孩子,然后自暴自弃,最终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如何管教5岁叛逆的孩子(放牛班的春天学会)(7)

03.缺乏安全感,感觉不到自己被爱

心理学家曾分析,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有下列四种心理需要:第一是父母的爱护和关怀,而不是责怪与打骂;第二是被接受、被尊重;第三是得到别人的赞赏;第四是在家里有地位。

如果父母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能够很好的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孩子的安全感则比较足,在探索外界环境的时候会表现出更加地勇敢,相反则会缺乏安全感,在探索外界环境时常常会表现的害怕,更容易出现退缩、逃避、自卑的行为,甚至有的儿童会失去与其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而“体罚”,显然不能满足孩子的这些心理需求,因为孩子如果经常被家长体罚,他会觉得家庭成员间关系冷淡,体会不到家庭的温暖,从而会产生严重恐惧的心理,他感觉不到自己被爱被尊重,所以他也无法恰如其分的爱自己和这个世界,更不能找到人生的意义所在。

就如剧中麦神父所说的那个叫穆同的可怜孩子的故事,穆同是个孤儿,从小就在池塘之底长大,由于总被老师盯着自己做错的行为,导致他觉得自己没有任何存在的价值,最终从学校的楼顶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短暂的生命。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从来没有人满足他的心理需求,造成他严重缺乏安全感,从而失去继续探索世界的勇气,最终引发一场悲剧。

如何管教5岁叛逆的孩子(放牛班的春天学会)(8)

回味电影,影片极为突出的一点在于对池塘之底这种“一犯错就处罚”的教育理念刻画得极为细致,这给我们解读人物提供了严密的逻辑。它让我们得知,并不是说所有的问题少年都被安排到这里,而是因为来到这里接受了错误的教育方式,才使得他们在错误的成长道路上越走越远。

学会“拉波波特法则”,拒绝用体罚教育孩子

生活中很多父母自认为打孩子是一种激励方式,有的父母说,打孩子确实有效果,打完孩子,他就不敢看手机了,打完孩子他写作业就不磨蹭了。

但是问题的本质解决了吗?下次他写作业的速度快了吗?手机也不想看了吗?我想都没有,

我们教育孩子的目的是要达成共识,并让对方接受,可是体罚呢?它只不过是父母自己的愿望出发,发泄情绪、吐槽唠叨罢了,这种情况下,孩子怎么可能与父母达成共识呢?它只会阻碍沟通,使对话变成对抗,甚至破坏良好的亲子关系。

所以说,父母体罚孩子其实是失去了有效管教方法的情绪失控,不论是对于处理当前问题还是疏导父母自己的情绪,都毫无用处。

如何管教5岁叛逆的孩子(放牛班的春天学会)(9)

那如何才能让孩子从做错的事情中吸取教训呢?世界著名博弈论专家拉波波提出一个超级实用的与孩子有效沟通的法则为“拉波波特法则”,它的目的是通过有效沟通,从而能与对方达成共识。

那究竟怎么做才能用拉波波特法则教育孩子呢?王小骞在《妈妈知道怎么办》一书中详细的阐述了拉波波特法则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将对方的观点复述一遍,让对方意识到,我们明白他的看法。

第二步,提出对方观点中我们认可的部分,让对方认为我们足够理解他。

第三步,告诉对方,从这些认可的观点中我们看到了什么,让对方觉得自己的观点是有价值的。

第四步,提出自己的反对的观点,并给出充足的理由。

简单来说,就是要通过复述——理解——认可——提出反对意见这个沟通过程,进而把孩子带进一个积极的反思以及自我修正的状态当中,这时彼此就很容易达成共识了。

如何管教5岁叛逆的孩子(放牛班的春天学会)(10)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四岁的儿子前段时间非常迷恋手机,我相信这是令很多父母都头痛的事,那如果是你该如何引导孩子呢?是把手机藏起来?还是吓唬孩子再看就要打屁股?这两种方式哪一种都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因为即使父母在家里严防死守,他也会在外面和其他小伙伴玩的时候接触到,而到那时,孩子对于别人能玩自己却玩不到的东西就会产生更大的好奇心和更加强烈的渴望,这种恶补式的渴望,可能会让我们的严防死守变成一种巨大的风险。

这个时候,如果用拉波波特法则来引导孩子的话则会事半功倍:

你想看会儿手机是吗(复述他的行为,让孩子知道妈妈明白他的意思),手机里的游戏很好玩,动画片也很好看对吧?(表达对孩子的理解),妈妈跟你一样,也非常喜欢玩游戏看电影(肯定孩子的感受),但是你知道妈妈为什么总是不希望你长时间看手机吗?因为我们的眼睛跟我们身体一样,都是需要休息的,如果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看,眼睛是会生病的,到时候你会看不清东西,只能带上近视眼镜,这样的话你就不能跟别的小朋友一起踢球玩游戏了。这样吧,妈妈可以让你看一会儿,但我们定个闹钟,闹钟响了就不要看了,这样既能满足你的愿望,也能保护你的眼睛。(提出反对观点,给足充足理由)。

我相信这样跟孩子沟通,他肯定不会用哭闹、吵嚷、冷暴力对待父母。或许会有很多人会说,即使这样,也不可能断了孩子看手机的念想。

我们要知道,我们永远不可能杜绝孩子接触电子产品,因为这也是他与外界联系的方式之一,我们要做的是提高他的自控与认知能力而并非强制的终止,因为上瘾和强制是共存的,我们如何对待强制,孩子就会如何对待上瘾。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不论成人还是儿童,当听到对自己的反对意见时,第一反应不是去理解对方的观点,而是要保护自己权利与尊严。你越是强调对方的错误,他越无法接受你的意见。

而 “拉波波特法则”的巧妙之处在于,你首先用尊重的态度,让孩子不再视你为敌人,然后你的换位思考,让他意识到你站在他的角度在思考问题,接着你通过肯定对方的感受,与他产生情感共鸣,最后再提出意见,他就比较容易接受并且能进行积极的反思以及自我修正。

写在后面:

整部剧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马修在看到莫翰奇总是打架斗殴时对他说的一番话,他并没有进行批评指责,而是非常动情地对莫翰奇的说:

你总是做和你本性不相符的事,用打架、闹事、耍流氓来吸引别人注意,或许别人觉得好玩,但我可笑不出来,我可不会甩你!从明天开始必须参加合唱团排练,还有每天的音乐课。

如何管教5岁叛逆的孩子(放牛班的春天学会)(11)

我们不要小看这句话,因为话中包含了复述、理解与尊重,这不正是拉波波特法则的沟通要领吗?而这也正是莫翰奇最终能成为一个音乐家的转折点,因为他在马修身上感受到了爱和理解,所以他才愿意听取马修所说的每天都要学习音乐的建议,最终让他有信心去实现他原本无法想象的人生价值。

所以说,希望每对父母都能学会“拉波波特法则”,不再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教育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