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防护林为啥没挡住沙尘(三北防护林历时40年)(1)

“三北防护林工程将共计历时73年,今年正好40年,未来还有33年的建设历程。以目前的成果看,此次综合评价代表三北防护林顺利通过了‘期中考试’。”今天上午(12月24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40年综合评价报告》的相关情况。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向记者介绍,40年累计完成造林面积4614万公顷,占规划造林任务的118%。

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

根据总体规划,三北工程建设范围涵盖我国北方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建设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面积的42.4%。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历时73年,分3个阶段8期工程进行。40年来,三北工程建设顺利地完成了前四期建设任务,目前正在实施第五期工程。40年来,三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014.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3.57%,活立木蓄积量由7.2亿立方米提高到33.3亿立方米。

张亚平介绍,在计划实施方面,40年累计完成造林面积4614万公顷,占规划造林任务118%;在工程成效方面,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40年三北工程区森林面积净增加2156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净增加12.6亿立方米;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水土流失面积相对减少67%,其中,防护林贡献率达61%;农田防护林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提高低产区粮食产量约10%;在风沙荒漠区,防护林建设对减少沙化土地的贡献率约为15%;生态系统固碳累计达到23.1亿吨,相当于1980至2015年全国工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5.23%。其次,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综合发展,三北工程吸纳农村劳动力3.13亿人,累计接待游客3.8亿人次,特色林果业、森林旅游经济等对群众稳定脱贫贡献率达到27%。

京津冀沙尘暴频率下降明显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所长、三北工程评估技术组组长朱教君介绍,京津冀地区沙尘暴的发生频率从1978年的平均每年5.1天降至2015年的0.1天,这与三北防护林建设密不可分。

朱教君介绍,沙漠化的形成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为干扰,比如曾经在三北地区生态脆弱区的滥砍、滥伐、滥牧。经科学评估,三北防护林建设,在阻止沙漠化进程中的贡献率大约在15%左右。朱教君进一步解释说,我国沙漠化在评估过程中分了几个级别,这里15%绝大部分是在轻度沙漠化上做的贡献。因为沙漠化地区的扩展和防治,主要还是受人为干扰和气候的影响,有干旱、水等气候因子加上人为干扰,才导致沙漠化发生。他说:“我国沙漠化面积从2000年开始大幅度减少。关于减少的原因,一是三北防护林的确做了贡献;二是在三北防护林工程启动的昭示下,人民生态意识提升;还有国家启动了其他一些生态工程。”

据统计,京津冀地区沙尘暴从1978年平均每年5.1天下降到2015年的0.1天。朱教君表示,沙尘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沙尘暴的产生至少有两个重要条件,一个是风,一个是沙源。沙物质源在三北地区主要是沙地和沙漠,这也成为防护林能发挥作用的地方。防护林起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地面覆盖,使沙物质源得到固定、得到防护,从而使沙尘在近地面的过程不能飞扬起来,这是三北防护林对整个沙尘暴的作用机理。

未来每年增绿3万平方公里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刘东生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介绍,当前三北地区工程建设,包括整个生态状况,仍面临比较复杂的局面。首先,三北地区生态环境、生态状况依然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其次,治理难度越来越大,治理成本逐年攀升。再次,生态用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刘东生表示,下一步,要按照过去40年成功的做法,继续继承和发扬,另外是结合新时代、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推出一些新措施。第一,增总量。要通过推进大面积的国土绿化,推进强有力的植树种草,增加绿色植被,增加总量。按照目前规划,在三北工程区4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年要增加大约5千万亩(约3.3万平方公里)的林草植被。第二,提质量。现在三北工程区提高林草植被质量的矛盾十分突出。除加强森林经营、加强森林抚育、提升森林质量之外,目前面临巨大退化林的改造和修复问题,包括低质低效林的改造修复。此外,实施防护林工程还要兼顾社会效益,促进民生福祉,继续贯彻“三大效益”有机结合的原则,继续贯彻与国家重大战略有机结合的指针。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作者:李如意

监制:方芳

编辑:曾佳佳

流程编辑:孙昱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