蓑衣,又称为“棕蓑”,因为它是由棕树割下的树片通过晒干然后再用棕线把它们缝合、编织成的。成品棕蓑每件重一斤九两左右,雨水不入,披戴轻便且能保温,为农夫渔翁御雨之最佳器具,在新式雨具尚未发明之前得到了十分普遍的使用。
做棕蓑曾经是揭阳市揭东区新亨镇老寨村一项远近闻名的特色技艺,老寨村人从清末就会做棕蓑。虽然编制棕蓑的工具十分简单,仅须一根比筷子略小的引针和一盒用桐油浸过的用来润滑引针棕丝,但做一件棕蓑却要经过多道复杂而又考究的工序。制作棕衣时,首先是抽棕丝。用钉耙梳理成片的棕丝,抽丝,搓成棕丝绳备用;接着做领子,将片状的棕丝按衣领的形状叠起,用棕丝绳细细缝起来;衣领制成后再一片片拓展成肩部、背部。然后制作棕衣下摆,最后拼接成一件棕蓑衣。编制一件棕蓑衣一般需要2天的时间。
老寨村人做棕蓑,不但讲究材质正宗,而且注重做工的精致与造型的美感,既要把线缝得细密无隙,还要精心圈边、勾图,如一株兰,两朵梅,一对鸟,几片云等图案,无不寥寥几针,惟妙惟肖,意趣横生。这样做出来的棕蓑不但结实耐用,而且赏心悦目,自然讨人喜爱,卖相极佳。据说最辉煌时整个村里的人都直接或间接从事制作蓑衣,产品非常畅销,都是整批外运出售的,如果遇上雨季时节还能卖出更高的价钱。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雨衣等轻便的雨具大受青睐,棕蓑市场日渐冷淡,且由于工艺复杂,做棕蓑这项古老的技艺就濒临失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