耸立于山东半岛东南的崂山,西靠青岛,东南两面濒临黄海,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名山和万里海岸线第一高峰。据记载,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曾到过崂山,作为历史上道教的重要传播地,崂山早在春秋时期就云集了很多有名的方士,战国后期更成为闻名遐迩的东海仙山。
古代的崂山方士们在没有修建道观以前,大多在山上开辟天然洞穴作为修道场所。而崂山由于特殊的地质构造,随处可见奇峰异石和天然形成的石洞,这些石洞经历代修道者的不断开掘整修,成为崂山著名的道洞。据统计,崂山现有著名道洞27处,犹龙洞就是其中著名的一处。
犹龙洞,位于青岛崂山仰口景区的翠屏岩下,背依嵯峨的山峰,前临涧水,是一座由3块巨石构成的天然叠架石洞,洞口东向与狮子峰相对。石洞周围自然景色绮丽,人文景观荟萃,自古就有“仙山胜境”、“洞天福地”的美誉。
值得一提的是,犹龙洞所在的仰口景区,是崂山最主要的旅游景区之一,也是公认的崂山最美观海胜地。这里的景观以仙山寺院、海湾沙滩为主,包括狮子峰、仙桃石、寿字峰、白龙洞、犹龙洞、觅天洞等无处不在的奇峰怪石、奇洞怪穴,令游人无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进入仰口风景区,沿登山步道经过太平宫再上行20米,就能看到矗立在路边的“犹龙洞”石碑。台阶顶端的石壁上镌刻的“苍龙老鳌”四个大字,由青岛市书协名誉主席蔡省庐先生所书。“鳌”是海里的大龟或大鳖,传说崂山因有巨鳌保佑,使得这里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历史上,崂山因坚如盘石,故称“牢山”。南宋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道教全真派“北七真”之一的邱处机到崂山传道,他见崂山气势不凡,风景秀丽,就像一只巨鳌雄踞于岸边,于是更改“牢山”为“鳌山”,还留下了“下镇金鳌上接天”、“牢山本即是鳌山”等名句。
犹龙洞中深阔宽敞,可容纳20余人,因为在明代以前洞内一直供奉老子,故初名“老君洞”。明隆庆三年(1568年),山东提学邹善来崂山游览,觉得老君洞名字有点俗气,于是即墨县令杨方升根据《史记老子传》中“老君,犹龙也”的记述,改洞名为“犹龙洞”。如今祭台上供奉着太上老君和道教全真派七子像。
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著名书画家赵孟頫游览崂山,在犹龙洞口右侧石壁上题写了《道德经》第一章摩崖石刻。值得一提的是,赵孟頫还曾到犹龙洞旁的太平宫看望过在此出家的南宋皇妃谢丽、谢安姊妹,他根据谢丽诵唱的《三清号》,创编了琴曲《相见欢》,并创作了《琴源》与《乐源》两书。
犹龙洞的洞顶由一块巨石翘起而形成,名为“混元石”,千百年来,这块“混元石”一直是道士们的练功作法之处。相传1000多年前,崂山太平宫的创始人、宋代“华盖真人”刘若拙曾在此修炼十年,还在混元石上留下了一幅神秘的“混元星斗图”。
这幅“混元星斗图”上镌刻着不同的星图,分别代表“九星”、“九宫”、“五行”、“六仪”,相传此图有定位的功能,道士们面对满天星斗,可以在不同时节按照“混元星斗图”的不同方位,朝着不同的星斗练功,有利于养生和健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