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他不是朕最优秀的儿子!

本来,曹丕和曹植都是没有机会问鼎曹操的接班人的身份的。论长,曹操长子曹昂为刘氏所生,而且养在正室夫人丁氏膝下;论贤,曹操诸子中才能卓越者甚多;论宠,曹操最喜欢的是曹冲,就是称象的那位。

曹丕和曹植争帝 曹丕和曹植联合演绎的夺嫡大戏(1)

然而,曹丕和曹植却进行了长达五年的争斗,为后世贡献了教科书般的夺嫡大戏。

一、曹操受封为魏公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5月,曹操正式从汉帝国的丞相升级成了魏公,并在冀州建立公国。

5年前,曹操兵败赤壁;一年前,曹操大军征伐东吴却没有取得胜利。已经年近花甲的曹操明白,一统天下终究是难以在自己的身上实现了。

这时,一个问题浮上了心头,不管是否实际掌握着政权,自己名义上只是汉帝国的丞相,如何将自己的功业传给子孙呢?

这才有了曹操加九锡、封魏公,乃至于后来封魏王种种行为。随着魏公加身,另一个问题浮现出来:谁才是曹氏功业最好的继承人呢?

如果按照立嫡立长的原则,曹昂无疑是最好的人选,曹昂是长子,又养于正室丁夫人膝下。然而,建安二年,征张绣时,曹昂不幸牺牲。

曹昂死后,如果说曹操最中意的人选的话,应该是曹冲。曹冲从小就很聪明,有神通之谓。不仅如此,曹冲还有一个仁心,十分适合做守成之主。然而,建安十三年,曹冲未成年而夭。

虽然最合适的人选都没能成为接班人,但选择还是有很多的。

丁夫人走后,曹操正室夫人是卞氏。卞氏为曹操生了四个儿子:曹丕、曹彰、曹植、曹熊。其中曹熊早夭,曹彰爱好武事,以卫霍为榜样,无意储位。

而在曹丕和曹植之间,曹操有些犹豫。建安十六年,曹操以曹丕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而以曹植为平原侯,同时对曹植异常宠爱。

曹丕和曹植争帝 曹丕和曹植联合演绎的夺嫡大戏(2)

于是,在大汉帝国的最后岁月里,曹丕和曹植围绕魏王太子的争夺,无疑是那些年最靓丽的风景线之一。

二、才华横溢的曹植

陈寿在《三国志·曹植传》中说,曹植“几为太子者数矣”。这句话仿佛是说,曹丕用心机夺走了曹植的太子之位,然而,事实上,此时曹丕是曹操嫡长子,而曹植不过是嫡三子,如果不是曹操对曹植的宠爱,这个位置本来就是曹丕的。

曹操为什么对曹植偏宠呢?

父亲宠爱孩子有两个原理,第一,父亲缺什么,孩子有什么;第二,某一方面与父亲特别像,这会让父亲感到特别的欣慰,那都是自己的优秀基因啊。

前者一般发生在底层,而后者一般在伟人身上表现的特别明显,比如刘邦、李世民都犯过这一点。然而最终我们清楚,刘邦宠爱的刘如意和李世民宠爱的李恪,最终不仅没有上位,而且还死的很惨。

应该说,曹操虽然赶不上刘李,但成就也并不低。那么,应该是后者更多一些,那么曹植究竟哪方面符合曹操的意呢?

曹操的记载中有“少机警”的评语,而曹操宠爱的曹冲五六岁就有“成人之智”。或许曹操喜欢神童型的儿子,小时候就要聪明。那么,曹植是不是因为小时候的聪颖受到宠爱呢?

答案是肯定的。曹植的聪明表现在文学方面。十来岁时,曹植就能诵读数十万言,写的文章让曹操都以为他是找人代笔的。

曹丕和曹植争帝 曹丕和曹植联合演绎的夺嫡大戏(3)

然而,曹操的身份是多重的,他的宠爱或许是个人感情,也有可能是培养接班人,那么对曹植究竟是哪种呢?

建安十五年,曹植23岁。曹操出征孙权,使曹植留守邺城,临走前,以自己的23岁为顿丘令的事例告诫曹植,好好干。

要知道,虽然曹操是汉帝国的丞相,但他的“魏国”都城实际上在邺城,曹丕为世子之后,也长期留守邺城,在邺城继承的魏王之位。因此,就这条记载来看,曹操是把曹植当做魏国的继承人来培养的。

然而,曹植似乎并没有理解父亲的意思。年轻的曹植,把丁仪、丁廙兄弟收为羽翼,又将杨修收入麾下。

我们都以为,在这场夺嫡争斗中,曹植是单纯的受害者,曹丕处心积虑,然而从杨修这件事来看,或许不尽然。

杨修出身弘农杨氏,是曹操的主簿,建安年间,曹操东征西讨,军政事务繁杂,而杨修“总知内外,事皆称意”。由此可见,杨修在曹操身边的地位,而曹植与杨修的结交,是曹植主动的。而杨修果然成为了曹植的心腹谋臣,为曹植出谋划策,赢得曹操的欢心。

仅仅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曹植不仅不单纯,还十分的有心计。本来曹植受宠,现在又有了杨修这个曹操身边的内应,曹植应该很顺利,但为何曹植总是差一点呢?

但曹植忽略了一点,那就是曹操需要他的接班人来完成他未竟的代汉事业的,因此军政才干和宠爱,孰轻孰重,曹操心里是有一杆秤的。

曹丕和曹植争帝 曹丕和曹植联合演绎的夺嫡大戏(4)

而偏偏在这一点上,曹植文人性情,屡次任性而为,而这一直是曹操所不放心的。

三、优秀的政治家曹丕

曹植的任性妄为给了曹丕机会。曹丕身为嫡长子,又是副丞相,早年就帮助曹操处理军政事务,曹昂曹冲死后,在曹丕眼里,这个太子之位或许本身就是自己的。所以,对于曹丕而言,这不是争,这只是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而已。

实际上,曹丕的文采也是不错的,但是比起曹植,在父亲眼里总是差那么一点点。既然这条路走不通,那么就换条路走。什么路呢?

一次,曹操出征,诸子送行,曹植口述了一篇激情昂扬的赋,而曹丕却只是满脸泪痕,述离别之苦。曹丕留守后方时,踏实做好自己分内之事。

一次,曹操出征关中,曹丕留守,遇到小规模叛乱,曹丕果断派遣将军讨伐。这时叛乱者千余人投降,在如何处置这件事情上,曹丕本可以自行决定,却首先向曹操汇报,然后秉承曹操的意见办理。

曹丕和曹植争帝 曹丕和曹植联合演绎的夺嫡大戏(5)

曹丕将留守的事务处理的仅仅有条,但关键的决策却又都呈报给曹操决断。不仅如此,与曹植相反的是,曹丕尽力的隐去锋芒,但这两件事来看,曹丕也是有羽翼的。

实际上,曹丕的羽翼,远远比曹植要隐形得多,明面上除了后来的四友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之外,曹操的重要谋士程昱、贾诩都是偏向于曹丕的。

像许多高明的谋士所做的那样,贾诩表现的十分隐晦而恰当。曹丕前来问计时,贾诩告诫他,“原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翻译过来就是,孜孜不倦,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做好一个儿子对父亲应该做的,就够了。

正如那句话所说,不争才是争。正是如此,即使曹植如日中天,曹丕终究还是不卑不亢,未落下风。

四、终结者:司马门事件

建安二十二年,曹植又任性了一回:他半夜驾车从司马门呼啸而出。这件小事最终使得这场夺嫡之争落下了帷幕。

听闻这件事以后,曹操大怒,将管理司马门的公车令处死,而曹植也从此与继承人无缘。当年,曹操立曹丕为魏王太子。

为什么这件事会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呢?

首先明确一点,所谓的司马门,一般是指皇宫的外门还有帝王陵寝的外门,只有天子和天子的特使,或奉天子之命的大臣和诸侯才能进入,就算能进入也不能驾车驶入。

曹丕和曹植争帝 曹丕和曹植联合演绎的夺嫡大戏(6)

东汉帝国实际上掌握在曹操的手中,所谓天子只是傀儡。因此,这件事仿佛也没有那么重要,不是吗?

并不是,且不说政治影响力,最实际的一点,刚刚提到,曹操并没有完成代汉,也不准备完成代汉,因此这件事始终要交到继承者的手中。然而此时曹植的这个行为,让曹操看到,曹植行为如此轻率,将来行代汉之事的时候万一事有不密,出事了怎么办?

虽然曹操已经消灭了三波跳出来的反对者,但是只要汉帝在位一日,禅代这件事就不可能没有风险,后来高澄之死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因此,在曹操眼中,如果要评选文学之星,曹植要更胜一筹;但如果要评选政治上未来的接班人,谨小慎微、兢兢业业的曹丕无疑要比冒冒失失、举止轻率的曹植要合适的多。

曹丕和曹植争帝 曹丕和曹植联合演绎的夺嫡大戏(7)

曹植并没有吸取到教训,反而更加随性和放浪。虽然这件事后来还有波折,但已经无关大局,曹丕曹植的继承人之争,以曹丕的完胜而告终。


ps:不知道大家看完这场夺嫡大戏,有没有一丝熟悉的感觉?是的,你所看到的那些夺嫡的架空电视剧,大多都是这些事件移花接木而来,而夺嫡这场封建王朝的大戏,几乎自此开始,历朝历代经久不衰。

文/知史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