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写作时间:1925年12月1日二、写作背景:,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毛选读书心得交流?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毛选读书心得交流(一起打卡学毛选)

毛选读书心得交流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读后总结

一、写作时间:1925年12月1日

二、写作背景:

毛泽东此文是为反对当时党内存在着的两种倾向而写的。(写作目的)

当时党内的第一种倾向,以陈独秀为代表,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忘记了农民,这是右倾机会主义(投降主义)

第二种倾向,以张国焘为代表,只注意工人运动,同样忘记了农民,这是“左”倾机会主义(冒险主义)

这两种机会主义都感觉自己力量不足,而不知道到何处去寻找力量,到何处去取得广大的同盟军。

(陈独秀与张国焘都忽略了农民,革命的力量不够)

毛泽东指出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这样就解决了中国革命中的最主要的同盟军问题。

毛泽东并且预见到当时的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动摇的阶级,他们在革命高涨时将要分化,其右翼将要跑到帝国主义方面去。一九二七年所发生的事变,证明了这一点。

三、行文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总结答案

四、内容概括

1.提出问题:分清敌友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我们要分辨真正的敌友,不可不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作一个大概的分析。

(分析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经济地位与革命态度之间有一个逻辑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同阶级在社会中经济地位不同,其拥护的政治力量因此不同,下文对于每一个阶级的分析,都是先经济地位,再到革命态度,革命态度的不同取决于各阶级能否在革命中维护自己的利益)

2.分析问题:各阶级的情况

1)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

组成代表:其政治代表是国家主义派和国民党右派。

经济地位: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完全是国际资产阶级的附庸,其生存和发展,是附属于帝国主义的。这些阶级代表中国最落后的和最反动的生产关系,阻碍中国生产力的发展。

革命态度:他们和中国革命的目的完全不兼容。特别是大地主阶级和大买办阶级,他们始终站在帝国主义一边,是极端的反革命派。

2)中产阶级

组成代表:中产阶级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

经济地位:代表中国城乡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革命态度:受外资军阀打压时,需要革命,赞成反帝反军阀的革命运动;当国内无产阶级参与到革命中,感觉自己发展为大资产阶级的行为受到威胁,又怀疑革命。其政治主张为实现民族资产阶级一阶级统治的国家。

3)小资产阶级

组成代表:自耕农(指中农),手工业主,小知识阶层——学生界、中小学教员、小员司、小事务员、小律师,小商人等。

有余钱的:发财观念重,想成为中产阶级,经济地位接近中产阶级,怀疑革命,人数占少数,是小资产阶级的右翼(小希望成为中,中想成为大,想变好没问题,有问题的是资本的积累产生对人的剥削,而且在当时的中国,这种思想不能让中国获得解放)

在经济上大体上可以自给的:因为剥削,维持生活变得辛苦,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反感洋人与军阀,同时怀疑革命是否能成功,态度中立,但是绝对不反对革命。占小资产阶级人数的一半。

生活下降的:过去过着好日子,后来逐年下降,负债渐多,渐次过着凄凉的日子。这种人在革命运动中颇要紧,是一个数量不小的群众,是小资产阶级的左翼。

革命态度:小资产阶级的三部分,对于革命的态度,在平时各不相同;但到战时,即到革命潮流高涨、可以看得见胜利的曙光时,不但小资产阶级的左派参加革命,中派亦可参加革命,即右派分子受了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左派的革命大潮所裹挟,也只得附和着革命。

(可以将所有的人分为两种人,一种是财产可以增长的,一种是财产逐渐萎缩的,前一种阶级是得利者的阶级,虽受到帝国,军阀,官僚的压迫,但受压迫较少,后一种阶级是受压迫的阶级,在当时的国情下无法翻身,只能越来越落魄悲惨。得利越多的,越反对革命,维护现存制度,受压迫越深的,越支持革命,反对现存制度)

4)半无产阶级

组成代表:(一)绝大部分半自耕农,(二)贫农,(三)小手工业者,(四)店员,(五)小贩等五种。绝大部分半自耕农和贫农是农村中一个数量极大的群众。所谓农民问题,主要就是他们的问题。

经济地位:更细小的小生产的经济

革命态度:都支持革命,生活越是艰苦的人,越容易接受革命的宣传。

5)无产阶级

革命地位:是中国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做了革命运动的领导力量。

无产阶级成为革命的领导力量原因有二

集中,无论哪种人都不如他们的集中。

经济地位低下,无生产方式,受到帝国主义,军阀和资本主义的剥削,特别有战斗力。

6)游民无产者

组成代表:为失了土地的农民和失了工作机会的手工业工人(各地的秘密帮会)

革命态度:这一批人很能勇敢奋斗,但有破坏性,如引导得法,可以变成一种革命力量。

3.总结回答

敌人:可知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

领导力量: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

朋友: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

摇摆: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

五、阅读体会

毛选第一篇,使用阶级分析法分析中国社会的典范之作,分清敌友这一革命基本问题的提出和解答,找到了革命的力量所在,也预测到了民族资产阶级在以后的分化。

这个分析今人看来好像已没什么稀奇,从小学习的教科书对于近代史的评述很多都是引用了毛泽东的思想,看多了不觉得新鲜。

要体会其中的妙处,应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同时期其他革命领袖的思想作比较。

当时尚在国共合作时期,党内很多人,认为应该同国民党合作,国民党也就是上文中的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

这篇文章发表后四个月,也就是26年3月,就发生了中山舰事件,国共关系危机大大加深,但党内防备国民党的意识仍是不够,最终在27年事变中损失惨重,大批共产党人惨遭杀害。

建党初期,党的工作重心在城市,做工人运动,没打算发动农民运动,所以革命的力量始终比较弱小。

毛泽东在文中提出了两个在当时非主流的想法。

1.指出农民是同盟军,解决了革命力量不足的问题。

2.预见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动摇的阶级,有可能叛变革命。

历史将会证明,这两个论断都是正确的,可惜当初党内并没有就这两点意见达成共同认识。

如果在25年这种思想就能在党内树立起来,是不是就能避免27年的屠杀,也不必在生死关头才选择开辟农村根据地,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否能够早一点到来。

历史没有如果,但我们加以设想,更容易体会到正确道路的来之不易。

革命道路的试错,是用革命烈士的鲜血试出来的。

我们只看到教科书上一个转折,却难以想象为此付出的惨痛代价。

文章论证十分详细,使用了阶级分析方法,这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社会问题的常用方法。

毛泽东在文中,把社会中不同利益集团的人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根据革命对其利益的损害或者维护,分析其对革命的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的论证并非是纯理论的推定,而是他根据革命经验,走访调查,总结归纳得出的,建立在事实之上的分析,确保了结论的正确性。

毛泽东的思想,既符合实际,又印证了马克思的理论,这种思想的成功,绝不是偶然。

这对毛选的学习者来说,有三点指导。

第一,实事求是的态度,做事情要讲求实际,真正了解事情的本质面貌,不要想当然的去做,对事物了解的越透彻,做事情就越得心应手。

第二,调查研究的能力,增强自己调查研究,分析问题的能力,讲求实际是一个态度问题,研究分析是一个能力问题,知道要分析问题是一种方法,但如何把方法运用好就是一种能力。

其他人未必不知道要做调查研究,可是事情做出来却有好有坏,这就是能力了。

增强自己研究分析的能力,如何增强?一是多学别人,二是自己多动手。

第三,理论学习的能力,增强理论学习,事情要做对,理论一定得正确。

越是简单的事情,越不需要太多理论,越是复杂繁重的事情,理论越要精深博大。

学会用水壶烧水很简单,学习如何制造一个水壶就困难多了,学习关于这个水壶能够烧开水背后的所有科学原理,又是另一个难度级别了。

治理一个村庄和治理一个国家的难度也是不一样的。

难度越大,越是要学习理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最为省力。

重点敲黑板: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理论学习这三点思想将会在毛选中反复出现,对于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另外对于我们认清目前社会的现状及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制定人生规划和目标,也是非常重要的参考。

延伸阅读一(转自《从零开始学经典》的解析):

一、文章背景和研究问题

背景: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

本文发表于1925年十二月,在此之前中国的革命斗争主要有: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这些斗争的结果分别为太平天国灭国、甲午战争清朝完败、“戊戌六君子”被害、袁世凯称帝窃取辛亥革命果实,这些斗争虽然有一定进步意义,但结果表明这些革命斗争均以失败告终,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文中说“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

原因:“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

过去斗争成效甚少的直接原因是革命 “力量不足,而不知道到何处去寻找力量,到何处去取得广大的同盟军”,不知道何处取得同盟军是因为没有弄清楚“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革命的首要问题。

问题:“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

要弄清楚革命的首要问题“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就要弄清楚“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情况是怎样的呢?”,而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需要弄清楚各个阶级方方面面的情况。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所以需要弄清楚各个阶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也就是“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分析各个阶级的经济地位也就是弄清楚各个阶级的经济基础,不同阶级的经济基础也就决定了各自的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则表现在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同时向阻碍、威胁自己经济基础发展的其他经济关系、政治势力和意识形态进行斗争,故不同阶级对革命的态度肯定是不一样的,也就有必要对不同阶级对革命的态度进行分析。

做了这个分析这样才能回答“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才能弄清楚“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才能改变“革命斗争成效甚少”的情况。

二、文章主要内容

全文共分析了六个阶级。

01. 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

政治代表:国家主义派和国民党右派。

经济地位:中国最落后的和最反动的生产关系,阻碍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是国际资产阶级的附庸,其生存和发展,是附属于帝国主义的。

对革命态度:和中国革命的目的完全不兼容,极端的反革命派。

02. 中产阶级

政治代表:民族资产阶级

经济地位:中国城乡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对革命态度:对革命具有矛盾的态度——受外资打击、军阀压迫时赞成革命,欲达到大资产阶级地位的想法被无产阶级革命威胁时怀疑革命,主张实现民族资产阶级一阶级统治。

03. 小资产阶级

政治代表:自耕农,手工业主,小知识阶层——学生界、中小学教员、小员司、小事务员、小律师,小商人等。

经济地位:经营小生产经济,细分有三类

  1. 有余钱剩米的,发财观念极重,想爬上中产阶级地位;
  2. 大体上可以自给的,也想发财但受帝国主义、军阀、封建地主、买办大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
  3. 生活下降的,和从前比生活下降了很多,在精神上感觉痛苦。

对革命态度:根据经济地位不同也对应分为三类

  1. 右翼:对于中产阶级的宣传颇相信,对于革命取怀疑的态度;
  2. 中间派:中立的态度,怀疑革命未必成功,但是绝不反对革命;
  3. 右翼:在革命运动中颇要紧;

小资产阶级在平时虽然对待革命态度各不相同,但是革命潮流高涨时都会参加革命。

04. 半无产阶级

政治代表:绝大部分半自耕农、贫农、小手工业者、店员、小贩等五种。

经济地位:更细小的小生产的经济,也分类三类,

  1. 半自耕农:自由土地,但是耕种土地食粮每年大约有一半不够,租于别人的土地耕种只收获一半或不足一半;
  2. 一部分贫农:无土地,每年租于别人的土地耕种只得收获之一半或不足一半,有比较充足的农具和相当数量的资金;
  3. 另一部分贫农:则既无充足的农具,又无资金,肥料不足,土地歉收,送租之外,所得无几,更需要出卖一部分劳动力;

小手工业者、店员、小贩与贫农经济地位相当。

对革命态度:根据经济地位不同也对应分为三类

1、半自耕农的革命性优于自耕农而不及贫农;

2、革命性优于半自耕农而不及另一部分贫农;

3、极易接受革命的宣传;

05. 无产阶级

政治代表:工业无产阶级,主要为铁路、矿山、海运、纺织、造船五种产业的工人,都市苦力工人

经济地位:失了生产手段,剩下两手,绝了发财的望,又受着帝国主义、军阀、资产阶级的极残酷的待遇。

对革命态度:是中国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是革命运动的领导力量。

06. 游民无产者

政治代表:失了土地的农民和失了工作机会的手工业工人

经济地位:人类生活中最不安定者

对革命态度:很能勇敢奋斗,但有破坏性,如引导得法,可以变成一种革命力量

三、文章结论

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

四、心得体会

分析问题要学会抓重点:文中有两处抓重点分析,第一处是分析“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时归因于“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第二处是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就是分析“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革命斗争成效少看上去有很多原因,比如武器不行、敌人太强大、自己策略出了问题,但是那么多原因能统一归因于没有分清朋友和敌人,这就是抓重点的能力,也就是《矛盾论》中所强调的“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同样,分析中国各阶级的情况是怎样也可以分析出很多情况,比如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水平等等,但是这些情况都与关注的问题不想关,或者说很难去解释问题,而分析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和对革命的态度就能完美解释问题,这就是抓住了重点。一定要学习文章中这种抓重点的能力。

五、经典语录摘录

1.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2. 现在世界上的局面,是革命和反革命两大势力作最后斗争的局面。这两大势力竖起了两面大旗:一面是红色的革命的大旗,第三国际高举着,号召全世界一切被压迫阶级集合于其旗帜之下;一面是白色的反革命的大旗,国际联盟高举着,号召全世界一切反革命分子集合于其旗帜之下。

3. 他们觉得现在如果只使用和从前相等的劳动,就会不能维持生活。必须增加劳动时间,每天起早散晚,对于职业加倍注意,方能维持生活。他们有点骂人了,骂洋人叫“洋鬼子”,骂军阀叫“抢钱司令”,骂土豪劣绅叫“为富不仁”。

4. 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

延伸阅读二:

新华社北京2007年4月10日电 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后,在共产党人的直接参加下,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风起云涌,很快就形成了以五卅运动为标志的轰轰烈烈的工人农民运动的革命高潮。在这个革命的高潮中,中国社会各阶级都作了比较充分的表现。生动丰富的革命实践为共产党人提供了许多新鲜的经验,错综复杂的革命斗争又把许多没有现成答案的新问题提到了共产党人面前:怎样判断中国革命的性质、革命的发展前途?无产阶级怎样对待自己的同盟者——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农民?无产阶级怎样在国民革命中实现自己的领导权?

在五卅运动前后,党的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毛泽东、蔡和森、邓中夏、周恩来、恽代英等,都在总结革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方法,观察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对这些重大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探索和论述,初步提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1925年12月1日,毛泽东在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司令部编印出版的《革命》半月刊第四期,发表了著名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这篇重要论著,集中当时党内的正确主张,回答了中国革命提出的许多重大问题,辨明了中国革命的敌人和朋友。毛泽东在文章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将中国社会各阶级分为五大部分: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毛泽东在文章中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他指出:“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

通过这样的阶级分析,毛泽东初步阐明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无产阶级团结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一切半无产阶级(主要是贫苦农民)、小资产阶级(主要是中农),争取中产阶级(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左翼,以打倒帝国主义、军阀、官僚、地主、买办阶级,建立各革命阶级的联合统治,反对在中国建立民族资产阶级的一阶级统治的国家,争取非资本主义的前途。这就初步阐明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权和性质、前途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正确解决了革命中最主要的同盟军问题,是在当时中国社会历史环境下阶级分析论的典范,奠定了毛泽东阶级分析的理论基础,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发端的重要标志。1926年,《中国农民》和《中国青年》先后转载了这篇文章,随后在广州汕头出版单行本。本文发表前后,毛泽东还以该文为教材,在广州第五、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国民党政治讲习所等进行讲授,并收入第五届农讲所教材。此后湖南省各县主办的农民运动干部训练班,也几乎都以此书为基本教材。

后来,毛泽东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作为开卷篇收入《毛泽东选集》,并亲自写了这样一个题注:“此文是反对当时党内存在着的两种倾向而写的。当时党内的第一种倾向,以陈独秀为代表,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忘记了农民,这是右倾机会主义。第二种倾向,以张国焘为代表,只注意工人运动,同样忘记了农民,这是‘左’倾机会主义。这两种机会主义都感觉自己力量不足,而不知道到何处去寻找力量,到何处去取得广大的同盟军。”

说明:以上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