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年前的今天,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可以说没有武昌起义就没有辛亥革命,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清帝退位,没有清帝退位就没有民主共和的成功。现在我们提起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就想起孙中山、黄兴等革命领袖,但其实,孙中山和黄兴等同盟会人一开始并不看好武昌起义,更没有参加,就连武昌起义成功后,孙中山都认为这是个意外,并说:"武昌之成功,乃成于意外,其主因则在瑞澄一逃;倘瑞澄不逃,则张彪断不走,而彼之统驭必不失,秩序必不乱也。"那孙中山为何如此不看好武昌起义,武昌起义又是如何成功的呢?
从戊戌变法以后,以同盟会为领导的革命党组织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起义,比如著名的黄花岗起义等等,虽然都没有成功,但革命精神已经呈星火燎原之势。1911年的5月份,清廷要将川汉铁路和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并将铁路经营权卖给英美法德四国银行,掀起了全国大规模的人民反抗运动——保路运动。其中四川闹的最凶,四川当地的清兵镇压不住,向清政府请求支援,因为湖北离四川很近,清廷派大臣端方率领部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致使清军在湖北防御力量减弱,为武昌起义创造了绝佳机会。
武汉革命党文学社和共进会一直在新军中开展革命宣传工作,积极发展革命力量,此时湖北军务空虚,他们认为有必要发动一场起义,于是找到老大哥同盟会,希望由黄兴和宋教仁领导此次起义,二人最初欣然应允,并定下在10月6日发动起义,但二人将此事报告孙中山后,孙先生极力反对。孙先生的理由也十分充分,一是武昌虽然是九州通衢,却也是四战之地,正因为这里水陆交通比较发达,所以很容易受到敌人重兵集团的进攻,不像广州,失败了还可以坐船跑;二是武昌的反革命力量比较强大,武汉是清朝新军重点布阵的地方,清末练新军的翘楚,首推袁世凯,次推张之洞。在张之洞苦心经营之下,湖北新军设一镇一协统,人数在全国较多,实力也很雄厚的。武昌起义前,张之洞虽然已经去世数年,但是在任的湖广总督瑞澄向有贤名,貌似文武双全、思想进步的干才(没想到会是个纸老虎),革命党怎么能打得过新军呢?
于是10月6日的起义行动黄兴和宋教仁并没有来,起义时间只能推迟到16日,共进会的领头人孙武趁此机会在汉口制作炸药,可是没想到技艺不精,一不小心搞炸了,巡捕房来到,搜出了起义的花名册以及一些宣传资料,这导致大量革命党人被杀,军事总指挥蒋翊武、总理刘公出逃,参谋长孙武受伤,武昌城内戒备森严,革命党人无法和军队中革命士兵联络。再加上湖广总督瑞澄要按花名册上名字抓捕士兵,军营中人心惶惶,最终在没有革命党领袖领导的情况下,一位叫熊秉坤的战士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新军士兵自发起义,诚可为各国军事史上罕见之行动。
如果湖广总督瑞澄坚决抵抗,等待救援,武昌起义未必能成功,但他一见革命爆发,革命党人打进总督府,见大势已去,赶紧跑了,总督一跑,负责军事指挥的镇协张彪也跟着跑了。之后赶来的北洋新军在陆军大臣荫昌的领导下畏畏缩缩,没有倾力镇压起义,这些情况在客观上帮助了起义成功。对比之下,"黄花岗起义"就比较不幸!虽然两广总督跑了,但水师提督李准却比较镇定,迅速调来大批人马平息了这场起义。其实,缴获党人名册后,见上面列许多军人姓名,湖北布政司陈树屏曾建议销毁名册以安人心,但师爷张梅生力劝按名捕之,瑞澄听张的意见,很快抓获三十二人,诛杀三人。于是军心骚动,第二天就爆发武昌起义,瑞澄则弃城而逃,先逃上海,再逃日本,诚可谓大清王朝的"送命总督"。
湖广总督瑞澄
从表面上看,好像是湖广总督瑞澄的"失职",加上袁世凯对革命军采取又打又拉的手段以胁迫清廷退位,导致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偶然的成功。但其实偶然背后都存在着必然,清政府多年来的腐朽统治、倒行逆施,已使清廷摇摇欲坠,革命之火早已燃遍祖国大地,新一代革命青年救亡图存的决心已不可阻挡,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推翻君主专政,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政治理念已深入人心。即便没有武昌起义,侦探君相信也会有"六昌起义","七昌起义"。
谁也没想到这一场群龙无首,仓促上阵,一帮名不见经传的、找不到合适的领军人物的,由士兵自发发动的起义竟然能获得成功!其实正如晚清幕僚赵烈文1867年预言的那样:"天下治安一统久矣,势必分崩离析。然而主德厘重,风气未开,若无轴心一烂, 则土崩瓦解之局不成。我估计,异日之祸,必先颠仆,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
如果您喜欢侦探君的文章,请用您勤劳的小手关注、点赞、转发、评论一下,您的支持是我创作下去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