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人和小人的思维(七一观察贵人多忘事)(1)

最近和一个朋友聊天,朋友感叹道:真是世事变幻、人情冷暖啊!细问其故,这位朋友才说,某某是他的老乡,刚参加工作时还当过自己的属下,当时殷勤得很,现在当大领导了,谱也就摆起来了,好多年没见,前段时间到他办公室找他,他只给安排了五分钟见面;托他办的事情,过了一周问他,他感觉早就忘了,真是一阔脸就变,贵人多忘事啊!

我说,这个世界上确实有一些人是一阔脸就变的势利眼,但更多的人其实本质并没变,只是所处的位置、所担的责任不同了,其生活方式、交往圈层自然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其实是很自然的事情,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糟,大可不必如此愤世嫉俗。在我看来,“贵人多忘事”除去讽刺部分故意倨傲摆谱、得意忘形、不念旧交的之外,更多的是因为他们的时间颗粒度和需要处理的信息复杂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什么是时间颗粒度呢?时间颗粒度讲的是一个人管理时间的基本单位。一个人一生、一年、一天的时间都可以形象地看成大小不同的块状物,不同的人对其一天、一年、一生的时间的使用,就好比将这个大的块状物切割细分成若干个小的块状物,再细分一点,那就是颗粒。一般说来,切割得越细,颗粒度越小,时间管理就越精细,时间使用的效率就越高。

我们看《学习强国》“时间/的这一周”栏目,就一周时间要处理那么多重大的事情,可以想见有多么忙碌,也可见的时间颗粒度有多么细。

据说,比尔·盖茨的基本时间颗粒度是5分钟,对一些握手会面之类,则按秒数安排。2002年,比尔·盖茨到访中国,在北京香格里拉酒店参加一些重要会面。微软中国的同事们为了他的到来,一遍又一遍测量,从电梯口到会议室门口要走多少步、几秒钟,安排多少个客人会面,会面握手、签字、拍照的时间安排都是以秒作为单位计算。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间颗粒度,只是颗粒度的大小不同而已。有的是按半小时、一小时计算,有的是半天、一天,有的是一周、一个月甚至更长。具体体现在我们对工作学习、开会时长、见面闲聊等时间安排上。比如,以一天、一周为时间颗粒度的人,经常会说:下周吧!明天吧!以半天为时间颗粒度的人,经常会说:你上午有空吗?我过来找你聊聊。以小时为时间颗粒度的人,经常会说:你上午几点到几点有空吗?我们花半个小时讨论一下……

如果用时间颗粒度为一周、一天的人的状态和心态,去评价一个时间颗粒度为一小时、半小时、甚至几分钟的人的行为方式,我们就很难理解:至于忙成这样吗?我们也很容易心生抱怨和诋毁:有什么了不起呢?薄情寡义,摆什么谱、耍什么大牌呀?

当然,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活法,我们完全不必要求每个人都把自己的时间颗粒度切割得很细,只要生活得适意、惬意就好。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特别是退休前和退休后)、不同的单位、不同的岗位,面对不同的工作要求,其生活的状态是大不一样的,对时间颗粒度的切割也是大相径庭。因此,我们一定要理解,由于我们每个人的时间颗粒度切割得不同,对时间的敏感和分配就不同。如果别人没时间来看你,拒绝你的临时到访,限定与你的会面时间,不谅解你的迟到或爽约,没有接听你的电话,没有及时回复你的短信或微信,你一定要理解,那是因为别人的“时间颗粒度”可能和你不同。

“贵人多忘事”的背后,除了“时间颗粒度”不同之外,需要处理的信息量及信息的复杂度也有很大不同。我们的大脑,在面对不同信息量和信息复杂程度时,其处理的方式也是不同的。我们必须选择出最重要的信息、过滤掉不太重要的信息,来指导我们的行为,这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环境的本能。我们在进行时间管理和信息处理的过程中,通常会自觉不自觉地把事件按“重要而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既不紧急也不重要”四类进行划分排序,然后作出不同的处理。不同的人,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单位、岗位、职位,其面临的信息量及信息复杂度都是不一样的,其处理信息的方式和方法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只是我们不在其位、不知其累,不能够完全体会和理解罢了。

虽然我们常常说要换位思考,但由于没有在某些“位置”待过,你根本不知道在某些位置上会面临哪些问题、有多大工作量、需要处理的事情有多复杂,就很难“思考”过来,很难“理解”。这其实也是很自然的事。不能做到换位思考的人,大可不必为此自责;不能被别人换位思考的人,也大可不必为此苦恼,正如《伦语》所言: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正因为换位思考理解很难,所以我们才会发出“理解万岁”的感叹,才会对“善解人意”的多几分敬意和喜爱。

明白了“贵人多忘事”背后的这些原理,我想,对他人就会多几分理解和包容,对自己也会多几会释然和宽慰,整个社会也多几分和谐和欢乐,而少几分怨气和戾气吧!

(作者单位: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

来源:七一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