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景的沟通

让人“心更齐”

教育是一群人才能完成的事业。教好一个孩子、办好一所学校,需要一群人的共同努力。这群人往往性格不同、能力各异,喜好、心思千差万别,怎样才能让他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呢?答案就是,沟通,沟通,再沟通。校长的沟通秘诀,就是把学校的梦想卖给每一个老师,用美好的愿景照亮人、感召人。

2017年,我们在丝绸之乡盛泽的红梨湖畔,新建了一所学校,通体黄色的外墙,看起来就像一座庙。我对老师们说:“我们用三年时间,把这座‘庙’改造成一所令人向往的湖景学校。”

第一年,把愿景变成风景。我让老师们把“不入眼”的地方找出来,然后一起设计景观。美术沈老师原来是平面设计师,我请她重新规划景点布局,对她说:“你要把学校当成你的一件美术作品来创作。”在这群老师的创意下,诞生了充满文化气息的三个园:以农耕文化为根的“阡陌园”,以丝绸文化为魂的“丝绫园”,以诗词文化为线的“泽润园”。

第二年,把风景变成场景。校园不仅要好看,更要有内涵。我让老师们把“好看”的风景变成“好学”的场景,让一草一木都变成课程资源。怎么变呢?我带着老师们在校园里转,转到教室门前的绿化带,问:“能不能种点其他的?”老师们一听,兴奋不已:可以改种瓜果蔬菜;可以做劳动基地;可以写观察日记……后来,就有了各班门前的“自留地”;转到一面白墙处,我问:“能不能挂两块黑板?”科学老师有了灵感:“一块提问题,一块写答案。”于是,就有了“你来问、我来答”的“十万个为什么”,真的是“无中生有”。就这样,一群人将一所学校变成了一个处处可玩、时时可学的“小小科学家课程基地”。

第三年,把场景变成背景。在校园的场景中,老师们陆续开发了150门科学微课程,感觉有点“山穷水尽”了。我说:“以此为背景,换个方向就有更多的课程。”于是,语文老师从文学的角度另辟蹊径,开发了“盛泽的古桥”“盛泽的弄堂”“盛泽的丝绸”三个系列的主题阅读与实景写作微课程,融科学研究与语文实践于一体,独具特色。艺术组、德育组、体育组等都找到了各自的发掘点与主题词,呈现了百花争艳的特色课程。

如今,这所以人民科学家命名的“程开甲小学”,建成了少年科学院、文学院、艺术院以及体育学院,开甲日新,朝气蓬勃。沟通,就是用梦想照亮老师们远行的方向,齐心协力,把愿景一步一步变成看得见的风景,也让老师们在风景中看见自己最美的模样。

上位的沟通

让人“心更亮”

有人说,站在地面上,看到的是堵车,站在20层的高楼上,看到的是风景。站的高度不同,思考问题的眼界和深度就不同。面对同样的教育问题,如果就事论事,难免众说纷纭,很难沟通,正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如果能跳出“事”外,从“人”的发展高度来认识问题,或许就能找到共同的话语,达成共识。

校园的绿化带里种了几棵梨树,每年春季都挂满了碧绿可爱的小梨子。但是,我们都知道,过不了多久,这些小梨子就会被人偷偷地摘走了。大会小会开了无数个,几乎没有什么效果。总务主任说:“筑个篱笆围起来吧。”德育主任说:“篱笆太显眼了,不如装个监控探头,看看到底是哪几个摘的?”还有的领导建议各班承包,轮流看管。我说:“绿化带的植物结了果,本来就不是为了吃的。不如满足一下孩子们的好奇心,让他们体验一下‘偷摘果子’的滋味。不用担心他们会变坏,只要告诉他们,校园里犯的错,长大了不可以再犯!这样的学校,留给孩子的是美好的童年回忆,不是很好吗?”

站在“育人”的立场上,事变小了,人变大了,大家的心里一下子就亮堂了。老书记沉思了一下,说:“我记得行知小学的杨瑞清校长做得更不一样,他让全校学生围在果树下,和他们做一个约定,等果子成熟的时候,一起来分享。结果,再也没人来摘果子了。”这一番话,把所有人的心都照得透亮:这就是为了“人”的教育!于是,那一年起,校园里的果子都成熟了,孩子们也成熟了。

无独有偶。程开甲小学刚刚落成的时候,建了两个展厅和四个楼层的10多个科普场馆,馆内的展品和设备琳琅满目,随手可取,随处可玩。后勤校长和班主任们纷纷建议,每个场馆都要装扇门,不用的时候关起来比较安全,物品也不会损坏。他们担心,开放式的场馆,用不了多久,就会一片狼藉,修都来不及。

我说,这些设备就是让学生在玩中学习的,比如那个自行车发电机,你不踩就看不到电,你不玩就不知道其中的原理。车玩坏了,说明学生都玩过了,都学到了东西。我们的管理,为的是“车”,还是为的是“人”?站在“人”的角度看问题,“车”不再重要了。于是,开放式的场馆正式使用,孩子们欢天喜地,自由穿梭在各个场馆。

难能可贵的是,我们的班主任老师为每一个场馆设了若干个服务岗,有介绍的,有指导怎么玩的,有提供资料的……一个学期过去了,这些场馆还是好好的,少年学院的书架上,好看的图书不但没有少,反而多起来了。原来,很多孩子把自己看过的图书拿来与人分享。开放式的场馆,让人置身于真实而又充满诱惑的环境中,锻炼的是一个人的自觉与自律,锻炼的是学生群体的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

由此可见,管物是下位的事,育人是上位的事。我们要让老师们站在上位来沟通,才能让人想得通、做得到。

我们的教育要围绕一个目标(教育愿景的沟通)(1)

信念的沟通

让人“心更坚”

避重就轻、趋利避害,人性使然。最难的沟通,就是与人性的弱点斗争。当一个人或一群人,遇到困难退缩不前甚至自我放弃的时候,最需要的就是勾起埋在心灵深处的那一点信念之光,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坚信世上没有翻不过去的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重拾信心,让心更加坚定。

2008年,观音弄小学因为年久失修,破旧不堪,加上教学质量滑坡,社会上的负面评价日趋增多,压得老师们抬不起头。有些老师认为学校没希望了,干脆躺平。我回到学校后,赶上市里举行广播操比赛,就在升旗仪式上宣布:做吴江第一操。体育老师直倒苦水,练不成;班主任老师也是摇头,肯定没戏。我选了一个班做试点,盯着体育老师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教,盯着班主任老师一个学生一个学生地过关,盯着家长负责那些动作不协调的学生回家练,终于盯出了一个精气神焕然一新的班级,在校会上展示,震撼了所有人。

由此,全校师生下定决心,拉开了一个月的操练热潮,最终在全市的会操比赛中,毫无争议地获得了第一名。敢争第一,能拿第一,校长心中没有创造奇迹的勇气和决心,就很难感染教师,很难说服教师。沟通,重要的是用热情点燃热情、用信心激发信心、用信念传递信念,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有一年,我在学校行政会上对在座的领导说:“每人写一本专著。”他们不以为然,认为这是校长心血来潮。写一篇像样的论文都“难产”,何况要写一本专著?我找到了沈玉芬、周菊芬、曹忠等几个领导,让他们带个头。没想到他们也感到太难了,写不出来。我说,你们不是都有立项课题吗?就以你们的课题为书名,把这本书拆开来写。把每个子课题当成一章来写;每个子课题分成三四个专题,每个专题当成一节来写;每个专题上成一节课,每一节课又有三件作品:教学解读、教学实录和教学反思。

就这样,一本书可以拆成10几节课,你只要用一两年时间上好10几节课,就可以写成一本书了。沈玉芬照着做了,用了一年时间写成了《小学语文联结教学》;周菊芬照着做了,用了两年时间写成了《全人理念下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后来还获得了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曹忠也照着做了,写成了《小学体育协同教学》,后来评上了江苏省体育特级教师。

沟通,重在让人做起来,做着做着,就一点一点地做成功了。信念,是靠一点一点的成功累积起来的。沟通,就是要让人相信,只要开始做,一点一点地做,总有机会做成功的。人性中的怕,人性中的懒,需要用“做”来撬动,需要用“做”来的信心把它们一一抹去。

我们的教育要围绕一个目标(教育愿景的沟通)(2)

坦诚的沟通

让人“心更安”

真诚是与人沟通的第一原则。坦诚相见,才能让人敞开心扉说出心里话。如果你对人“犹抱琵琶半遮面”,不说清事实真相,不实事求是,那么就很难赢得别人的信任,很难求得别人的理解,很难听得到真心话。没有真诚,就没有信任;没有信任,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沟通。

2021年,我们所在地区的学校,开始实行“岗位晋级”。原来评到一级教师职称的老师,再也坐不住了,每个人都要从10级岗、9级岗、8级岗一级一级往上爬。僧多粥少,名额有限,学校制定了岗位晋级积分制,凭实绩积分晋级。结果公布之后,一位老教师愤愤不平,找我评评理。

一开始,他认为评分组偏心,积分有问题。我把他的积分表拿出来,让他一项一项对着标准核对,一分不多一分不少,他就放心了;后来,他又认为积分方案有问题,偏向语数英老师。我把积分方案和评分细则拿出来,让他一条一条地核实,终于发现在教学质量这一栏中,语数英老师每学期有两次积分,其他学科只有一次积分。我说这是事实,是学校考虑不周,所有学科都应该有两次积分机会,明年通过教代会修改,他也表示理解;最后,他抱怨这个晋级太折腾人了。

我对他说,任何制度很难十全十美,没有岗位晋级之前,大家拿的都是最低一级的工资,现在至少有晋级的机会。如果你能努力一把,成为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就自然晋级;如果你再努力一把,直接申报高级教师,就不用晋级了;更重要的是,你教过的学生每年教师节都到学校里来看望你,家长都想把孩子放在你的班级,那是一个教师的最高荣誉。目标大了,事就小了。

坦诚的态度,实事求是的分析,最终让这位老师心平气和地说:“这样评,我信得过”。

公开、公正、公平,是我们与人沟通的法治基础,真实、务实、求实,是我们与人沟通的道德基础。若要让人心安,必须以诚相待,更须秉公办事。

学校每年都有教师因为各种原因申请调动到城区工作,托关系、说人情的络绎不绝。我们列出轻重缓急的调动标准,依据老师们的真实情况,由评议小组集体讨论排名,杜绝说情风。我对全校老师说,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应该风清气正,我们的老师只要安心教学,不要操心调动的事,轮到谁就是谁。

要知道,一所学校的公信力,才是最简单、最有力、最有效的沟通。我们组织全校老师在炎炎夏日参加三天军训,校长、书记,年轻的、年老的,在军训场上,一样在烈日下站军姿、练军礼。队员犯错,校长受罚;校长犯错,加倍受罚。在军训场上,我们锻造了一支纪律部队,也形成了彼此信任的团队精神。学校不缺制度,缺的是校长的坚决执行,缺的是一以贯之的坚守。对于那些复杂的人情事,我们以刚性的制度和坦诚的态度来沟通,就变得更简单了,人心也变得更纯、更安了。

我们的教育要围绕一个目标(教育愿景的沟通)(3)

柔性的沟通

让人“心更暖”

用刚性的制度与人沟通,虽然简单,但也容易伤人心。最好的沟通,是既坚守制度,又温柔以待,可以称之为“温柔的坚定”。记得我刚刚工作的时候,常常为学校熬夜写材料,早上上班往往会迟到。我们的老校长每天都在校门口值班,很多迟到的老师囧得脸红耳赤。有一次我迟到了,刚走到弄堂口,远远地看到正在值班的老校长,当我忐忑不安地走到校门口,发现他不知什么时候走开了。等我进了学校,他又站在那里了。这个情景一直温暖了我三十多年。我知道,老校长看的不是大门,而是人心。

多年以后,我也做了校长。当我在校门口值班的时候,有一位老师总是绕着走。我在大门东侧,他就往西侧走;我在大门西侧,他就往东侧进。我思来想去,也想不出什么时候跟他发生过冲突或者矛盾。

其实,我们的学校管理者,很多时候不太了解我们的老师,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教师需要家访学生,校长也需要家访教师。于是,我们对全校老师逐个家访,而那位绕着走的老师,自然就是我第一个要家访的。我和两个学校领导做好了家访的功课,带着给他孩子的一份礼物来到他家里。这位老师感到非常意外,因为工作二十多年,从来没有校长来过他家。

在他的家人面前,我们谈了他在学校的工作表现,表达了对他的感谢。听到这些,这位老师终于把憋了很久的委屈说了出来,原来一年前学校评嘉奖,他被年级组推荐为第一人选,结果却没评上,误以为是校长故意针对他。分管校长把原因一摆,他就拍着大腿,后悔自己没做好。登门家访,放低姿态,在平和温馨的家常话中,我们了解了很多老师不为人知的一面,他们的劳累、心酸和不易,彼此之间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体谅,让老师们的心变得更暖、更软。

后来,我们又和老师们一对一地签约,签订三年成长合同。有的老师说,我身体不好,活着最重要;有的老师说,我就这样了,不来麻烦你,你也别来麻烦我。我对他们说,不是我来麻烦你,而是我们学校需要你;不是不让你活,而是我们想让你活得更好,活得更精彩。

一位老师说,以前学校没给过我什么机会,现在我都四十多岁了,还是算了吧!我说,你想发展,什么时候都不晚。说吧,你需要我们提供什么样的机会?就这样,我们一起掰着手指,一项一项地列,写了满满一页纸。这是一张带着温度的契约,是他对自己的一种挑战与责任,也是我们对他的一种希望和承诺。一年,两年,这位老师像换了一个人,年轻了至少五岁。沟通,就是找到学校和老师的共同利益,让冷却的心重新燃烧起来,燃起对自己的希望。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了两千多年前孔子的那句话:水乃真君子!沟通,犹如君子一样的水流,向着一个远大的目标,奔流向前,永不回头;或勇或柔,或直或曲,或以理或以情,或以法或以义,打通人与人之间的堵点、痛点、难点、盲点,让人走得更近,让心贴得更紧。水君留存心中,沟通无处不在。

来源:苏州市吴江区程开甲小学校长薛法根 ;新校长传媒,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