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读者私信问我双十一买了哪些书,我说只买了几本,却处理了42本。他说自己疯狂买了三大箱,什么类型的好书都买,却很少读,女朋友一直给他摆脸色,让他很难受,就问我有没有类似的经历。

你为什么不愿意去读书(你是不是一边疯狂买书)(1)

我在做减法之前,也在不停地买书,但即使某个月读得少了也不会有愧疚感,在《我买书太多,读书太少,有负罪感,怎么办?》一文有说过,就不再赘述。

其实像这位读者一样一边疯狂买书,一边不想读书的人还是不少的,豆瓣上有一个叫「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的小组,成员有56万之多,我身边就有不少这样的买书狂人。

在我接触的读书人群中,80%以上买的书看起来都相当有品位,基本是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有很多书甚至让人望而生畏,想读却不敢读,比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你为什么不愿意去读书(你是不是一边疯狂买书)(2)

这样疯狂买书也没什么不对,只是太泛了,以至于读完了这一套又得跳跃到另一个领域继续读,一旦难以读下去了就不想读。试想,你花了几个月时间匆匆读完了马恩全集,再去读《昭明文选》,你还能读下去吗?

相反,你只买一类书,即使买得再多也有读下去的动力。比如你打算花两年时间研究曾国藩,那么你就可以把相关的书都买来,给自己列一个书单,按照顺序一本本读下去。

以阅读曾国藩为例,你可以先从他的传记读起,迟云飞的《曾国藩大传》和张宏杰的《曾国藩传》值得一读。读完传记对他有基本了解之后,再去听专家的讲座和纪录片,比如凤凰大视野的纪录片《近人曾国藩》。

你为什么不愿意去读书(你是不是一边疯狂买书)(3)

接下来就读《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家书和全集等。如果你认为还不够,就买唐浩明的小说《曾国藩》,冯唐的《成事》,胡哲敷的《勤笃精进曾国藩》以及所有带曾国藩字样的书名都全部买来读完,不出两年,你就是闻名方圆百里的曾国藩研究专家了。

我举这个例子,想说的是你疯狂买书,又不想读书的情况,可以这样买。因为你买来的书不一定非得马上读完不可,如果按照这种方式读书,你的阅读都在一定范围里,每天读多少都是一种积累。

当你开始尝到甜头之后,比如得到了别人的认可,你读书的劲头就更大了。因此在买书和读书之间寻找这么一个平衡点,再有针对性地买书,有计划地读书,你就不认为疯狂买有什么负罪感。

你为什么不愿意去读书(你是不是一边疯狂买书)(4)

当然,还有一点更为重要,就是你一定得给自己灌输输出大于输入的思想。

所谓输出,就是你想写一篇文章,或与人分享某一方面的知识,或在工作中用到某一类技能,或上台演讲,或教育孩子,都是输出的方式。

当你在准备某一项输出时,不可能在什么都不懂的情况下乱写、乱说或乱教,你肯定得借助书本或网络去收集相关资料,弄懂了之后再输出。

这个过程就是输入的过程,它将变得更有针对性。你知道自己该读什么书了,就找到能够帮助自己输出的书来读,这时你的收获才是最大的。

你为什么不愿意去读书(你是不是一边疯狂买书)(5)

以输出为目的去读书,而不是像平时一样随便读,指望某一天用得上而遍地撒网,自然收获甚微。当你明白读书是为了某种输出而读,就不会疯狂买书而不读,也不会不想读书,因为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由此看来,一边疯狂买书一边不想读书,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买书没多大的坏处,而暂时不想读书则可能是不知道自己该读什么。一旦你确定了读书的范围,再有针对性地买书,哪怕你买得再多也不会有任何愧疚感,你说是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