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情绪管理有三个步骤,一是识别,二是表达,三是管理,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不要被什么左右你的情绪?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不要被什么左右你的情绪(你的情绪在说什么)

不要被什么左右你的情绪

心理学中,情绪管理有三个步骤,一是识别,二是表达,三是管理。

很多鸡汤文教你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但是并没有教你怎么识别与表达。事实上,很多人都无法充分地描述一种感觉或情绪,更不用说恰如其分地进行表达了。当人们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感受的时候,很容易陷入某种情绪中;而一旦错误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可能会引发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让人感到筋疲力尽,无比困惑和孤独。

如果没有很好地识别自己的情绪,又怎能做到正确表达,并进行下一步的管理呢?

人类究竟有多少种情绪,众说纷纭。有说3种的,也有说27种的。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Paul Ekman)发表了一个著名的理论:人有六种情绪,分别是快乐、悲伤、厌恶、恐惧、惊讶和愤怒。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都会产生这六种基本情绪,而且会出现同样的面部表情。

皮克斯的导演道格特当初在设想一部由“情绪”做主角的电影时,邀请艾克曼和他的学生做该片的科学顾问。他们给女主角莱莉设计了五位情绪司令官,分别是快乐、悲伤、恐惧、厌恶、愤怒。道格特舍弃了“惊讶”,因为觉得它跟“恐惧”有些相似。

这部叫做《头脑特工队》的动画电影里,每一种情绪在生活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快乐”总想逗你开心,精力充沛上蹿下跳,遇到困难的口头禅是“我能搞定”,让你充满坚持下去和扭转困境的勇气。“愤怒”是当你受到不公平对待时的反应,如果一些行为对你产生了威胁,防御或攻击也许是解决危险最迅速的方式。“恐惧”提醒你远离危险的角色,试想当你在丛林中遭遇凶猛的野兽时迎难上前,恐怕早已小命不保。“厌恶”并没有什么用?想想大部分让你觉得恶心的都是什么,它会让你自动远离有害、有毒的事物,避免感染疾病、受到伤害。

《头脑特工队》剧照

电影上映后,艾克曼在一个访谈中谈到,20年来他一直在教本科生“情绪对你有益”,如今这个观点通过电影让更多人接受,这让他很高兴。“这部电影告诉人们要拥抱自己的情绪,即便你时不时生气也没关系。”电影对“悲伤”的处理非常好,“悲伤”这个角色衣着臃肿、行动迟缓,总是悄无声息地给主人制造麻烦,每天不是伤感地掉泪,就是躺平了叹气。但是,最终在“悲伤”的指引下,莱莉再次和父母走到一起,痛快地释放出悲伤的情绪,成为更坚强的自我。

这就是成长。成长是痛苦和挣扎,是崩塌和蜕变。情绪研究发现,从进入青春期开始,青少年对快乐等积极情感的体验在频率和强度上急剧下降。“孩子们会失去很多快乐。他们可能会感到悲伤,可能会失去自信,自尊心可能下降。但是没关系,这只是成长的一部分。”艾克曼说。

《伯德小姐》剧照

真正引起艾克曼共鸣的是西方一种“天真”的观点,即幸福就是积极的东西。电影的潜台词则是:父母希望莱莉是他们幸福快乐的小女孩。然而莱莉做不到。“在有意义的生活中,幸福由各种情绪组成,你要发现它们,在正确的地方安置它们。”艾克曼说。

东方也好不到哪去。比如在我们国家,成年人以不动声色为最高境界,大家喜欢积极向上、充满活力、拥有正能量的人。人们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幸福生活,谁也不想总看别人发怒和抱怨。

但是那些不好的感受并不会凭空消失,它们一直都在。以愤怒为例,如果一个人一直压抑自己的愤怒,愤怒会转化为两种情绪,一种是自责,一种是焦虑。这在心理学上叫愤怒的内化。

一个人总是自责,就会觉得无能。这样的人渴望拥有完美的情绪状态,掌控自己的生活,却又在学习、工作、人际交往中有过多的徘徊不定,表面上看似风平浪静,内心总是在打架,总是责怪自己,最后身心俱疲,内耗严重。

一个人经常焦虑,莫名的紧张感就会慢慢累积。精神分析学家凯伦•霍妮有一个有名的理论:孩子如果在很小的年纪就长期压抑自己的情绪,不通过哭闹向父母发泄,会逐渐形成焦虑,并投射、泛化到外部世界,被称为泛化的焦虑。焦虑通常是无意识的,是一种失去了明确对象的危险感,而愤怒则有明确的对象。

对于青少年而言,愤怒还经常掩盖其他潜在的情绪,如沮丧、尴尬、悲伤、恐惧、羞耻、脆弱……当这些潜在的情绪积累得太多,青少年或者会爆发,或者会不堪重负、无所适从。

并非每种情绪都像愤怒那样强烈,一些较温和的负面情绪可能是某些预警信号,比如沮丧、忧虑或烦恼。它们就像需要关注的蹒跚学步的孩子,悄悄拉你的裤脚引起你的注意。如果你没有注意到它们,对它们不闻不问,它们就会发牢骚;如果再进一步忽视它们,将它们的需求推到一边,它们会失去控制,尖叫、哭泣、大发脾气。所以,艾克曼说,我们要正视自己的情绪,学会拥抱和理解情绪试图告诉我们的东西,了解情绪的力量和价值。负面情绪也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它们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人性的一部分。

有效地管理情绪就像培养一种技能或习惯。改变习惯并不容易,涉及情绪时就更难了。当我们感到“情绪化”时,最不想做的就是冷静下来,积极主动地应对这种情况,最想做的就是对导致我们心烦意乱的事情大发雷霆。但是,一旦你能够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会觉得自己更有能力,更有控制力,而且会更加快乐和健康。学会表达情绪并非每周练习两次就能做好,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才能掌握这项技能。

以下是几个重要部分:

01

给你的情绪命名

兴奋、快乐、激动、满足、愤怒、恐惧、悲伤、绝望、沮丧、内疚、羞耻、厌恶……这些表示情绪的词汇可能你都了解,但是并没有很好地跟它们产生联结。还有一些两种及两种以上情绪的集合,比如由恐惧、愤怒和厌恶等组成的仇恨,此外还有悲愤、惊恐、忧虑、迷惘、又惊又喜等等。在情绪到来的时候问一下自己:这是什么情绪,它在试图跟你说什么?

长期以来,语言和情绪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论。一些哲学家认为,情绪独立于语言。例如,婴儿在知道如何将语言与情绪联系起来之前,就已经有了情绪。还有一些哲学家认为,如果没有语言帮我们识别某些情绪,那么这些情绪在本质上仍是未知的。

语言也许不能创造情绪,但它优美地帮助我们加深了对情绪的区别和理解。优秀的诗歌或小说是好的学习途径,经过长期阅读,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将词语与我们感觉到的东西联系起来,无论这些感觉是多么脆弱和短暂。

02

发现产生情绪的原因

一旦确定了自己的感受,你就会想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要找出答案,你得像朋友一样问自己:“出了什么问题?是什么让我有这种感觉?”你的头脑会一直寻找答案。

03

问自己“怎么解决?”

一旦发现了原因,你能做些什么来收回自己对情绪的控制权?有时,你可能需要改变思考方式,从其他角度来看待问题,可能会感觉好受些。有时,通过简单理解为什么你在某个时刻会产生某种感觉,你的情绪就会开始减弱,因为理解会带来平静。

04

选择你想要的反应和表达

这是最难的部分。比如愤怒有几种表达方式,一是情绪抽离式,通过相对沉默或者冷漠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二是被动攻击式,表面上看起来无所谓,但会通过记仇、报复、阴阳怪气来表达;三是主动攻击式,以伤害他人的方式表达,比如公开的批评、指责、威胁以及暴力攻击;四是自信表达式,通过合理、恰当的方式进行表达,这是一种健康和有效的沟通手段。

那么,再下次情绪“爆发”时,试试选择合适的方式来表达吧!

(文章转载自2021年《少年新知》第5期)

来源: 橡果成长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