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

名不正则言不顺三段论(名不正则言不顺)(1)

本文共3054读大约12分钟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出自《群书治要》卷九《论语》。

名不正则言不顺三段论(名不正则言不顺)(2)

“卫君”指卫灵公的孙子出公辄。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在鲁哀公六年从楚国返回到卫国,当时卫国是出公辄四年。孔子的弟子高柴、子路等在卫国做官。孔子返回卫国的第二年,卫君就想请孔子帮他去办理政治,所以就有了子路的提问。这段记载在《孔子世家》。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路问:“卫君等着夫子去辅助他治国,您若到卫国为政,现在的卫国政治混乱,人民不服从君主,您要去办理政治,要从哪里做起?您首先要办什么事?”孔子回答说:“必也,正名乎”,“必也”就是说,孔子不一定去卫国,他是有条件的。

“正名”,根据马融的批注:“正百事之名”,万物都有名,正名是要使名实相符。孔子说:“先要把卫国的名分定住”。有批注认为,孔子的意思是要从在上的领袖开始正名,即首先确定究竟谁应该为国君。至于孔子真正的意思,现在很难考证,但是他讲的这一番道理却是可以恒常应用的。

名不正则言不顺三段论(名不正则言不顺)(3)

下面孔子为子路解释正名的道理:“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名不正,即名与事实不相符合,言语错误,不能顺理成章。名要是不正,办不了政治。办政治要下命令,如果说出来的言语都不能按照规矩、道理来说,说出来的话也不符合礼,事就办不成。事是指普通的事。所以言不顺,办事就不能成功,办普通的事都办不成,更何况推行礼乐教化这么重要的大事?

下面说:“事不成,则礼乐不兴”。治国必须以礼乐来教化,所以中国从汉代开始一直到清朝,都是以礼乐治天下。《孝经》中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说明礼乐是国家的大事,关乎全民的安危、国家的安稳。礼规范人的行为,乐调和人的内心;礼让人讲秩序,乐给人讲和谐。如果礼乐教育办得好,不需要司法、刑罚、监狱、警察,都可以路不拾遗。

孔子刚接手中都时,中都是一幅破败的景象:游民多、乞丐多、盗贼多,而且社会风气败坏。孔子担任中都宰之后,推行礼乐教化,让大家都学习礼,凡是饮食起居都有礼的要求,他还制定了很多养生送死的礼节,让大家的言行举止都合乎礼。他还对原有的书吏、差役进行教育,以仁德教民,改善社会风气。

他设立乡校,就是现在所说的道德讲堂。乡间的学校就是给人以礼义、道德的教化,让他们从少年开始就能够入乡校读书。此外还提倡节俭,革除奢侈的恶习。

所以,礼就是从根本上提起一个人的感恩心、同情心、恭敬心、廉耻心。如果大家的言行举止都能够符合礼,社会自然就会井井有条。所以礼乐的教化不可思议。礼与法相比有什么优点?礼不仅仅规范一个人的行为,而且还引导人培养出一定的道德情感,潜移默化培养了人的恭敬心、感恩心、同情心等等。

名不正则言不顺三段论(名不正则言不顺)(4)

所以中国古人的礼乐教化强调的是治人心,而不是专注于惩罚人的行为。孔子治理中都不到一年,中都就得到大治,百姓安居乐业。后人描写中都的治理时,这样赞叹:“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途,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器不雕伪。行之一年,四方则焉”。

孔老夫子治理中都一年之后,“长幼异食”,古人讲究长幼有序,尊敬长者,年长者和年幼者吃不同的食物,有时不在同一桌吃饭,在不同的位置吃饭。

“强弱异任”,身体强壮,还有身体虚弱或有病的,老年人和年轻人,他们的任务不相同,这个不同才显示出了平等。如果身体强壮的人和身体虚弱的、生病的人承担同样的任务,反而是不公。所以,中国人很早就特别重视对弱势群体的帮助。

“男女别途”,中国人特别讲究防微杜渐,男女走路的时候,不在相同的地方,这是不给他们过多的、特别轻易的接触机会。很多人认为,像男女授受不亲等思想是封建礼教,不以为然。改革开放初期,有人把这些当成落后的思想打倒了,学习西方所谓的开放,譬如,大家开始学跳交谊舞。学跳交谊舞的人愈来愈多,男女肌肤接触的机会愈来愈多,结果婚外恋的情形愈来愈多,离婚率愈来愈高,现在的大学生,未婚同居的现象也是愈来愈多。礼教它不是贬义的,礼的教化可以起到防患于未然,防微杜渐的作用。

名不正则言不顺三段论(名不正则言不顺)(5)

中国古人对人的欲望认识得很清楚,把人的欲望比作深渊,欲望一引发出来,是没有底极的。所以要防微杜渐,不要给男女太多的容易接触的机会。所以规定男女在接递东西的时候不要碰到手,也是防患于未然。现在人学得愈来愈“开放”,不懂得防微杜渐,该禁止的没有禁止,结果黄色的录像、影片、视频等,在网络、电视随处可见,这些都是引导人们犯错误。

孔子说:“思无邪”,古代的戏剧、歌舞、小说等文艺作品,都秉持了孔子的这个理念,都是引导人们做到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不能引起人们邪曲不正的念头、行为。而现在的视频、录像等,是唯恐人们思不无邪,这是不懂得防范于未然,失去礼教所致。

古人把礼比作洪水的堤坝,如果把堤坝废除了,就会导致洪水泛滥,造成的危害很大。如果认为礼没有用,而把它废除,结果就更加可怕。现在我们看到的后果就是人活得不像人了。正如孟子所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结果是人欲横流。这个现象通过网络、电视等的报导中都能体会得到。

孔子治理中都之后,还达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器不雕伪”。晚上睡觉不用关门也很安全。路上丢的东西没有人捡起来,为什么?因为人们都知道丢东西的人很着急,他还会回来找。器不雕伪,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没有假冒伪劣产品,都是真材实料。一年之后,中都的治理就成为各地效法的榜样,大家都来学习。

鲁定公就把孔子调回国都升任司寇,孔子离开中都的时候,老百姓倾城相送,东门外十里人巷,人们排着队恋恋不舍、含着泪和孔子道别。孔子所讲的礼乐教化,确确实实能够把国家治理好。

名不正则言不顺三段论(名不正则言不顺)(6)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刑罚用得不当。不当,一是不公正,因为执法的人没有公正的美德,没有受过礼义的教化,他用刑时,喜欢给谁判重就判重,喜欢给谁判轻就判轻,全凭个人的喜好,没有公正之心。另一层含义,就是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盐铁论》中讲:“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杀人而不能使人仁。”这一句话把法律的局限性指出来了。法律能够给犯罪的人判处刑罚,但是培养不出人的廉洁之心;可以把犯罪的人杀掉,但是培养不出人的仁爱之心。

所以没有礼乐教化,仅靠刑罚治理民众,就会出现“民免而无耻”的现象,即刑罚很严苛,百姓因为惧怕刑罚不敢去做坏事,或者是想方设法地做坏事却逃避法律的制裁,没有羞耻心。现在社会出现的青少年吸毒、酗酒、卖淫、邻里纠纷、堕胎等,都是“免而无耻”的现象。近年来,这些现象愈来愈严重,甚至一些孩子才十三、四岁,都已经有堕胎的经历,这都是“免而无耻”的表现。或者因为她年纪小,或者因为这些行为不在法律制裁的范围内。可见,没有礼乐的教化,就会使人活得不像人,这就是“人弃常则妖兴”。

名不正则言不顺三段论(名不正则言不顺)(7)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刑罚用得不得当,人民感觉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就会天下大乱。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君子使用一个名词,必须要用得恰如事实,能顺理地说出来;能够顺理说出来,必能行得通,所以君子说话不能够随便。“苟”,是随便说。

现在社会流行演说,很多年轻人都去学习演讲术,但是很多时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因为演说者的口才很好,知识面很丰富,讲得似乎头头是道,但仔细一听,很多话都是违背大道、违背伦常道德的,这样会误导人心。这在古代会看成是很严重的行为,甚至属于犯罪,因为误导社会大众,会使社会得不到良好治理。

名不正则言不顺三段论(名不正则言不顺)(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