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那年电视剧第二版简介(匆匆那年老年导演请对80后手下留情)(1)

导演: 张一白

编剧: 李晗 / 刘晗 / 九夜茴

主演: 彭于晏 / 倪妮 / 郑恺 / 魏晨 / 张子萱

类型: 爱情

电影《匆匆那年》消费的就是我这个群体。没错,我也是个80后。

没看过九夜茴的小说,但是关于校园的回忆谁都有。时至今日,我梦里大部分的场景还是在高中,那间教室里,不停地上课、做题、考试。虽然坐在身边的人已经变成了同事、或是家人,以及很多现在的朋友。但是梦里的那间教室却一直没变化。毕竟,那几年的时间是生命中最难忘的记忆。

可惜,即便我这么念旧的人,却仍然很难从《匆匆那年》这样的电影找到什么回忆或认同感。哪怕这里面有很多回忆的符号,比如千年虫、申奥、世界杯……或者是灌篮高手,以及迪克牛仔的《当》。创作者似乎觉得,只要把这些跟年代有关的符号一股脑的塞到电影里面,这就是一部关于青春的电影了。然后,就可以肆无忌惮的胡闹与折腾。管你那许多,先把你骗进来,把你兜里的钱骗过来。

你真的觉得这像一群高一、高二的学生么?

看青春电影,要的就是回忆与认同感。去寻找记忆里的样子,记忆中的他们显然应该是青春活力的、是稚嫩的,包括在形象上,与当前的我们也是完全不同的。即便不应强求一定是年轻人,但总不该差距那么大吧。

匆匆那年电视剧第二版简介(匆匆那年老年导演请对80后手下留情)(2)

就好像我们看一群小朋友扮大人过家家,会觉得幼稚可笑。而一群成年人扮高中生,同样是非常别扭的。甚至,倪妮饰演的高中生,在课堂上很明显是化妆的。形象确实是好看了,但真实性一下差了很多?细节上的各种不用心和不讲究,也让影片与回忆越来越远。看看日韩电影是如何处理青春题材以及选用演员的吧。有朋友认为用明星演高中生是不给新人演员机会。我想,更主要是因为用新人显然不如用明星容易骗钱。这不符合圈钱电影的准则。毕竟,这是一部圈钱片。

好不容易熬过高中,进入了大学。角色与演员的年龄多少拉近了些,我也可以接受这些角色了,剧情却越来越离奇了。各种作死与言情剧的戏路,主角们就像脑淤塞一样,永远不会用正常人的思维思考问题,总之就是想尽办法给自己下绊子,让彼此没好日子过。这大概也是这类电影的通病:青春必须要带着伤痕与遗憾的,谁的青春都没好死。无论当初怎么海誓山盟,怎么幸福浪漫想尽办法还是要分开,要各走各路,留下一生难愈合的痛。甚至关于如何分开,都不想去设计一个更合理,更有说服力的情节。而是,反正最终是要分开,那就分开吧。很显然,创作者在设计剧情桥段上花费的心思远没有在植入广告上用的多。

没错,只有广告很用心。这片植入广告绝对够多,而且够生硬,生怕你看不到广告。一副就算没票房,也要靠广告回本的架势。为了有效利用广告时间,甚至研发出俄罗斯套娃式的广告。有一场戏是这样的。一个工装小哥走进来,您好,我是XXXX,给您送的快递。角色打开包裹之后,里面还是一个广告。打开广告,还是广告。广告植入之丧心病狂,叹为观止。

华语电影为电影本体的发展做了很多探索,比如我们拍出了word电影,还拍出了PPT电影。那么,《匆匆那年》应该属于配乐抒情散文吧。因为这片的特点有三:1、是各种煽情的音乐。2、是慢镜头、各种抒情。3、就是情节碎裂,有一搭没一搭各种的散。各种情节碎片混在一起。一会相爱了,一会不爱了,乱七八糟混在一起,然后就是慢镜头、煽情的音乐,白衣飘飘风儿起,拼命的煽,拼命的感伤。大概意思就是,你看我都这么努力,赶紧哭吧。

抱歉,我哭不出来。即便想哭,也是难看到哭。因为这里没有我的回忆,有的只有创作者自己臆想的回忆。

这大概也就是当前内地影视圈的写照吧,在制作上不用心,剧本不用心,挑选演员不用心,细节不用心,方方面面都不用心。反正现在电影市场这么好,不论什么烂片子,随随便便也能卖个几亿,再加上各种植入广告,怎样都轻松赚。又何必费心把电影做那么好呢,偷懒谁不会啊。

那么,既然创作者都对电影缺乏起码的尊重,也就别指望观众会尊重你的电影了。去他妈的。

最后,请中老年导演对80后手下留情,别再糟蹋我们那仅存的一点美好回忆了。

匆匆那年电视剧第二版简介(匆匆那年老年导演请对80后手下留情)(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