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桥头堡之争

同为西南省会级城市的南宁与昆明,虽然体量上远不及成都、重庆,但近二十年来为了“东盟桥头堡”之称也是明里暗里的较劲。尤其是近几年因为东盟成为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南昆之争也成为西南城市发展竞争中不亚于成渝争霸的另一个区域发展热点。

2002年,当“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设想被正式推出时,原本经济水平在全国靠后的广西和云南逐步开始走上中国经济发展版图的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南宁,凭借广西自治区沿海优势战胜了仅有陆地相邻的云南昆明在2004年成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

不得不承认的是,在对外经贸的国家级政策导向层面,2013年才获得“中国-南亚博览会”永久举办地的昆明是失了先机。但占尽了先机的南宁是不是乘着政策的东风实现经济扬帆了呢?我们以2002年、2013年和过去的2021年三个节点两城经济总量和人口发展数据来做简单剖析。

2002年

2013年

2021年

GDP总量

人口

GDP总量

人口

GDP总量

人口

南宁

463.18亿

634.68万

2845.6亿

724.43万

5120.94亿

874.16万

昆明

730.08亿

494.8万

3415.31亿

657.9万

7222.5亿

850.2万

63.44%

128.27%

83.32%

110.11%

70.9%

102.82%

从过去20年南昆两市经济、人口数据可以看出,南宁对比自身的经济总量实现了12倍的增长,强于昆明约10倍增长结果。而人口吸引力上,昆明的增速明显高于南宁,通过二十年的发展从相差140万人到两城人口几乎相当。按照这种增速来看,不超过五年昆明就能实现对南宁人口的反超。这点上从两城的人口发展规划也能看出,昆明计划在2025年达到千万人口,而南宁政府的规划则是在2035年。

如果说第一个阶段南宁是借着“中国-东盟博览会”的红利,在经济增速上高于昆明,让两城的经济比从64%不到提升到了83.32%。那在第二个阶段里,昆明经济则是借助“中国-南亚博览会”的政策东风实现对南宁的增速反超,重新把南宁按在地上摩擦。过去的20年里,南昆两城GDP差额从266.9亿元拉大到了2111.46亿元。

2021年南宁GDP总量首次突破5000亿元大关,但其增速仅为6.1%,不仅低于全国水平的8.1%,也低于广西本区的7.5%。全国城市的排名从上一年48下滑到51。

20年的竞争,昆明依托于明显要占据上风的工业基础、科教人才以及城市知名度,在没有出海口的劣势下,另辟蹊径通过陆路、航空推进与东盟、南亚交通互联互通并取得显著成效。尤其是随着中老铁路的开通,更是开启了大西南与印支半岛上的东盟各国稳定陆路沟通,未来的辐射能力甚至会远超纯海运。而在疫情前的2019年昆明机场吞吐量已经突破4800万人次,国际航线达到100条,南亚东南亚通航点更是全国第一。相比之下的南宁机场旅客吞吐量仅突破1500万人次,所谓国际化大都市、东盟桥头堡的盛名之下的南宁难符其实。

关键是起了个大早的南宁接下来在对接东盟上不仅仅要继续面对昆明的竞争和超越,边上还有遥不可及的大湾区,以及后面步步紧逼的海南自贸区。

美梦还需要实干撑

不得不承认,南宁作为一个新晋自治区首府(省会),过去20年的发展与自身比是巨大的。但从同级别的城市横向对比来说是落后的。

现在的南宁经济总量指标不算好,但也算不上差。尤其在全国城市比拼中,南宁从本世纪初全省第二,全国90多位前进到了50左右。但就南宁所获得的一系列政策来看,发展确实不算成功。

南宁的确是借“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的机会拉开了轰轰烈烈的城建大幕,过去这二十年,南宁的城建乘着全国房地产发展的东风,硬生生地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南国小城给建成了高楼林立的“国际化”都市。当然,这样疯狂的造城运动带给南宁的不仅有城市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还有GDP数字的快速增长以及市民信心的不断增强。

但我的观点和很多南宁本地网友相反,漂亮的城市建设,特别是扎堆的超高层建筑并不是南宁“发达”和有潜力的象征。浮华的背后是南宁患上了特别浮夸的基础建设拉动型经济综合症。为啥说“特别浮夸”,是因为在大多数依靠基建拉动经济发展的城市中,南宁属于那个最不重视实体经济发展的特例。

南宁作为一个新晋的自治区首府,工业基础、人才、教育、基建都相对老省会城市更薄弱,区(省)内首位度并不高。这里我们不和老省城的昆明去比,拿同为新晋省会的合肥来说。2002年合肥GDP总量412.81亿元低于南宁,经济结构与南宁相当。当年南宁的二产增加值是125.56亿元,占GDP总量27.11%,而在2021年仅仅只是1198.76亿元,占GDP总量的23.41%,工业占比本身就低,经历20年发展工业水平不升反降。而2021年合肥二产增加值到了4171.21亿元,GDP总量达到11412.8亿元。值得关注的是,南宁在2017年的时候工业增加值达到过峰值的1599亿元,然后就一路下行回到了10年前的水平。

南宁现在也许还能说超高层数量略多于合肥,但在经济数据上已经完全被合肥碾压,城市框架、人口也都远远落后于合肥。在不久的将来,城市建设的水平可以预见也会因为城市财力的限制而逐步落后。

南宁过去十五年的发展(二十年发展得与失)(1)

如果说西部城市和中东部城市比较有区位差别不算公平,加上合肥也是国内省会级城市经济发展极端成功的范例。那么同为西部,且历史上一直毫无存在感的贵阳2021年工业增加值也达到了1681.34亿元,占GDP总量超过33%,远超了南宁。而且贵阳的超高层建筑并不亚于南宁太多,未来贵阳的经济、产业发展潜力似乎比南宁更值得期待。

从南宁产业结构来看,除了一产比重高于全国水平的7.26%稍显不正常,第三产业比例非常高。假设不看城市经济发展过程,这种三产高的经济结构是非常好的,属于典型的贸易服务型发达城市。北京、上海、深圳一线中心城市都如此,不过这些一线城市是扎扎实实经过高度工业化后逐步形成的高比例第三产业,是城市健康发展的结果。然而南宁几乎是完全跳过工业化直接进入了服务型城市,和现在印度的整体经济结构有点类似。放在全国同类型省会城市中看,这种产业结构是极其畸形、不健康的。

在看2021年南宁的GDP总量,在全国省会城市排名来说仅排在贵阳、乌鲁木齐、拉萨、银川、西宁、海口、兰州这几个省会城市的前面。如果把人口算上,南宁人均GDP省会城市倒数第三,仅高于青藏高原上的两个省会西宁和拉萨,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考虑到南宁作为一个沿海省份的政治、经济中心,不得不说过去的发展是出了问题。就算南宁不是对待工业发展的态度极为轻视,最起码在行为结果上的体现确实证明了其对工业发展显得手足无措。

所以每每当我看见网络上一些网友们鼓吹南宁的城市建设水平全国第五,我就不得不要说句真话,南宁的兄弟们该醒醒了,自己编织的“东盟桥头堡”美梦需要脚踏实地撸起袖子干才能实现。

坐拥天时地利的一言难尽

21世纪初,当我们国家正式加入WTO后,中央在政策层面很快就赋予了南宁一个国家级的名头和无数利好的政策。对于南宁来说,那个时期与其它城市相比绝对是占尽了天时,一方面本身正在享受着西部大开发政策,另一方面又加持了“中国-东盟”桥头堡一系列的特殊扶持政策。更重要的是广西的地理位置是中国所有经济欠发达省份最好的,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一个既沿边又靠海的省份,首府南宁可以说是本世纪之初国家最大的宠儿之一。

自古以来,南宁安逸的自然条件和远离政治文化中心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南宁人骨子里安于现状、喜欢享受生活的传统。作为个人来说,在农耕文明时期这种传统并无什么明显缺点,毕竟地处热带亚热带,气候条件极佳,可以说是种啥就能得啥,一年四季瓜果飘香。历史上也没出现过大灾大难,没有生存压力自然就难以形成强烈的拼搏精神和习惯。

进入了工业文明后,这种活在世外桃源般与世无争的处世态度,在各种现代社会竞争中会表现得缺乏持续拼搏、努力的斗志,而这种保守、传统社会风气进一步影响多数人的行为习惯。以我有限的认知水平,确实是没能想到南宁出现过青史留名的文人、武将或者善理财的大咖。

也许毫无特色才是南宁的人文特色,坐拥了天时地利的南宁想在当今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未来还要持续培养、加强力争上游的拼搏精神建设,这也是经济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南宁的发展方向要明确

受制于地产行业下行,南宁经济发展的失速是显而易见的。和很多内陆欠发达省份搞强省会一样,广西也开始搞强首府战略。根据南宁的规划,到2025年经济总量要比2018年翻一番;到2035年,南宁经济总量占全区比重力争达到30%。

对此,我只能尽可能友好地表示祝福,但现实来看南宁不靠合并其它城市根本不可能完成此目标。按2018年南宁GDP总量4162.37亿元计,到2025年就要达到8300亿元以上。这就意味着从2022年开始到2025年南宁每年GDP平均要增加760亿元。而过去十年里,南宁年度GDP绝对增长值最高为411亿,最低为43亿。

南宁过去十五年的发展(二十年发展得与失)(2)

而至于首位度的提升计划,以过去几年南宁低于全区平均的增速,要拉升其在广西的GDP占比首位度,首先就得找到回归经济正常发展的正确道路。

在仔细拜读广西的发展战略后,我对“深入实施强首府战略,高标准建设南宁都市圈”表示理解,但对“推动柳州、桂林升级发展,建设广西副中心城市”表示高度怀疑。这种规划显然有偷懒抄袭一城独大省份的战略嫌疑,譬如湖北一主两副“武汉 襄阳、宜昌”。但湖北这战略是基于武汉这个巨无霸和两个经济总量超过5000亿的省级副中心城市,资源相对丰富。而广西那点有限的产业和资源去再搞两个省级副中心城市确实难以胜任,过去十年被江西充分证明。

从整个广西的近三年投资计划规模来看,南宁总量第一,但人均却是全区十四个地州市倒数第三。按这样玩,最终恐怕又是一个摊大饼、撒芝麻的均贫结果,与现实规划目标实在是南辕北辙。

南宁根本不是很多人说的国家不重视,不投资。恰恰相反,南宁从进入21世纪以来就不缺政策、不缺区位优势,甚至不缺资金,最缺乏的是冷静、客观发展思路,这一直是困扰南宁的核心结症,所以出现今天的窘境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

本世纪初和南宁类似的合肥已经是家电之都,新能源汽车和AI产业发展的引领者;南昌也打造了光伏、VR等全国龙头产业;太原再惨也还有传统煤炭、能源产业的支撑;昆明发展再不济,但旅游、烟草依旧强势。就连以前那个“地无三尺平、人无三两银”被南宁人鄙视的贵阳,近几年在大数据、云计算这种先进的产业开花结果。

没有工业基础支撑的高楼大厦,摧毁的恰恰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性。过去20年我们看到了漂亮的南宁城建,但南宁付出的代价不仅仅是失去20年工业发展的先机,更是脚踏实地发展的决心和信心。面对当年的同一层次的竞争者,南宁已经再无脸面去谈赶超;面对当年的落后者,南宁也缺少竞争、抵抗的勇气。再次呼喊沉睡的南宁,面对现实、知耻后勇方能有一战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