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财经大学信智学院“唱念做打传瓯韵,针绣指塑展瓯风”暑期社会实践团

通讯员:蔡旱雨

温州非遗怎么参展(暑期社会实践PK浙财学子赴温州)(1)

图 1 与施成权女士以及王施先生合照

七月中旬,浙江财经大学信智学院赴温州“非遗”深度文化之旅社会实践服务团队来到温州市进行主题为“唱念做打传瓯韵,针绣指塑展瓯风”的实践活动,对鹿城“三瓯”——瓯绣、瓯剧、瓯塑进行了深入调研。

通过工作室走访、采访非遗传承人、亲身体验、参与“送戏下乡”等活动,了解瓯绣、瓯剧、瓯塑的前世今生,亲身体验来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之路,见证非遗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一针一线皆匠心

首日上午,实践团队前往温州工艺美术大楼,参观了国家级传承人施成权女士的瓯绣艺术工作室。在工作室中,团队成员观赏了做工精美的瓯绣作品,还有幸采访到了瓯绣第三代传承人施成权女士以及第四代传承人王施先生。

施氏瓯绣由施女士祖母起一脉相承,他们一家都有着极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希望将瓯绣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发展下去。第四代传承人王施先生放弃了外贸的工作转而学习绘画设计,与母亲一起合作完成一幅又一幅的瓯绣作品。

作为“六绣”之一的瓯绣现在正面临着艰巨的挑战,绣种众多、无统一生产线等问题正阻碍着瓯绣的进一步发展;同时,由于瓯绣的入门时间长,瓯绣手艺更要精益求精,学习瓯绣不仅需要扎实的绘画功底,也需要一定的设计创作能力,导致了掌握瓯绣技艺的人较少,让瓯绣在社会中普及发展道阻且长。但施成权女士和王施先生的一字一句中都透露出他们愿意迎难而上,做好传承人的本职工作,尽自己最大努力推动瓯绣发展。

下午,团队成员来到了瓯绣手艺人黄立立女士的工作室,在她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开启了亲身体验瓯绣之旅。

温州非遗怎么参展(暑期社会实践PK浙财学子赴温州)(2)

图 2 团队成员正在制作瓯绣

只有等到亲手操作,实践团队成员才感受到瓯绣的入门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穿针引线、起绣暗结都花费了成员们不少的力气,在瓯绣老师的帮助下才渐渐步入佳境。

在绣制过程中,绣线断裂、起球,针法错乱等问题层出不穷。通过一个下午,实践团队成员们制作了耳环、队徽以及浙江财经大学图标等瓯绣作品并采用了瓯绣不同的针法,如平针、乱针、套针等。一个下午的制作让团队成员们腰酸背痛,也明白了瓯绣传承者的不易,意识到了瓯绣的传承与发展也需要更多新鲜血液的流入。

“唱念做打”中的千年瓯韵

翌日上午,实践团队参观了南戏博物馆。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以及介绍下初步了解了中国南方地区最早兴起的汉族戏曲剧种——南方戏剧。

博物馆内各个展厅围绕着中间的大戏台呈四合院的形状,古色古香,韵味十足。社会实践团队等成员逐步了解了瓯剧等南方戏剧的经典作品:《杀狗记》《白兔记》《拜月亭》《荆钗记》《张协状元》,知晓了瓯剧自宋朝起的300余年的前世今生,观看了博物馆放映的经典南戏戏目。

翌日下午,社会实践团队的成员前往温州瓯剧艺术研究院与蔡晓秋院长进行了长达一个半小时的沟通交流。

蔡院长认为瓯剧要兼顾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做到两条腿走路。瓯剧表演兼具公益性和商业性——其中戏曲下乡、国外访问交流让文化走出去,商业演出让经济走进来,二者交相辉映。面对“瓯剧离开了‘瓯’是否还能走下去?”这一提问,蔡院长回答说:“瓯剧中大量的温州方言,许多人可能认为这是它无法被更多人接受的原因,但这一局限性也恰恰是它的独特性。是它能区别于其他剧种,彰显自身特色的标志。”正是每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标志造就了多彩的中华文化。18年为一代,近期,温州正在开展“瓯四班”的招生工作,选拔出瓯剧第四代传承人,为瓯剧注入新鲜血液。

采访了蔡院长后,社会实践团队的成员们跟着蔡院长参观了位于瓯剧艺术研究院三楼的练功房,并且认识了两位正在练功的瓯剧第三代传承人。

在与两位哥哥的沟通中团队成员了解到随着时代不停发展,瓯剧并没有恪守传统观念而是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进行了很多方面的创新。除了某些历史大戏无法更改,在许多的剧中融会贯通,推陈出新,并能紧跟时代的脚步,将时代精神注入传统瓯剧中。比如“黑匣子”等形式方面的创新;加入网络用语“蓝瘦香菇”“吓死宝宝啦”等内容方面的创新。

温州非遗怎么参展(暑期社会实践PK浙财学子赴温州)(3)

图 3 与第三代传承人合影留念

瓯戏送下乡,服务惠民生

第三日,实践团队去到了苍南县沿浦镇综合文化中心,观赏了由温州市瓯剧艺术研究院与苍南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举办的“走进瓯剧,送戏下乡”瓯剧经典之折子戏专场。实践团队经过了一个半小时的车程,最终到达了绿水青山环绕的沿浦镇文化礼堂。还没跨进礼堂的大门,悠扬婉转的唱腔就将团队成员深深吸引住了。

实践团队在台下与村里的乡亲们一起依次观赏了《八仙过海》《狮吼记 跪池》与《战马超》。

此次表演,实践团队昨日在瓯剧研究院有幸采访到的正在练功排戏的两位瓯三班成员——吴鑫(饰 陈季常)、沈家辉(饰 苏轼)也在其中,台上的他们一比一划、一颦一笑,仿佛生来就是这个角色一般。结束第二场表演后我们来到表演后台,刚下场的演员的额头上都布满了汗水,而即将要上场的演员正在紧张地穿戴着头饰、整理着戏服。

温州非遗怎么参展(暑期社会实践PK浙财学子赴温州)(4)

图 4 与演员在后台演员留念

坐在戏台之下,团队成员才真正体会到瓯剧表演可谓人与乐与戏融会贯通,它独特的魅力将台下的观众立马带入一场视听盛宴,台下时不时的叫好声便是最好的证明。

三部折子戏都是经典中的经典,各自都展现了瓯剧的共性与独特韵味,文武兼备,唱作并重,瓯剧曲风一面粗犷有力,高亢激越,另一面又细腻婉转,轻柔平稳。

泥中赋真情,手作传真意

最后一天,实践团队前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周锦云先生的瓯塑工作室进行参观学习。实践团队在欣赏感叹瓯塑魅力的同时,一位手艺人也正在跟实践团队讲解瓯塑的制作过程及制作原材料。

实践团队被散落在桌上的“叶子”吸引了眼球。在瓯塑作品中,要想造就为一棵完美的“树”,少不了一片片“叶子”的制作、粘合,最终拼合成一颗完整的“树”。瓯塑正是从细微处着手,最终将其组合,才能够促成一副完整的作品。

当天下午,实践团队成员又前往位于市中心小巷里的瓯悦瓯塑艺术馆。艺术馆的主人正是瓯塑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周锦云的儿子—周海天。

艺术展馆位于二楼,团队成员沿着走廊向上,在走廊两侧展示着与瓯文化相关的介绍。“瓯文化是全世界人类的文明”一句体现了艺术馆主人内心极大的文化自信与自豪感,“让传统成为现代的、世界的”一句则体现了身为非遗手艺人的社会责任感。

尽管在疫情与高温的双重考验下,实践团队依旧顺利的赴温州鹿城开展了非遗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采访与交谈我们了解瓯文化长存的缘由,也亲身体验瓯绣的制作过程和瓯剧的唱腔身法,体现了知与行相结合,真正用行动为传播瓯文化做出最好诠释。而对于瓯塑艺术馆、瓯剧博物馆和瓯绣工作室的参观也是本次实践活动的一大特色,通过参观古色古韵的历史陈列了解瓯文化的前世今生,增长认识瓯文化的维度和广度。

此次温州鹿城之旅旨在传播瓯文化独特魅力,为瓯文化注入青年力量的同时更好的发挥瓯文化的社会力量。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