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12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组织召开了一次特殊的会议,会议由共产国际执委会下属监委会主席佛罗林主持,中共代表周恩来、任弼时以及正在苏联学习的刘亚楼参加了会议。此次会议主题是讨论审议李德在特派至中国时的工作成果,待李德做完工作检讨后,曾任红二师政委的刘亚楼率先发难,他愤怒地指责李德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过程中的军事指挥是生搬硬套,是战场上的草包,是顽固分子,给伏龙芝军事学院丢脸!为什么刘亚楼会有这么大的反应,因为在第五次“反围剿”过程中,因为李德的错误指挥,他所属的红二师伤亡惨重。

听到刘亚楼的指责,佛罗林脸色不太好,李德也是冷汗直冒,一旁的周恩来拉住刘亚楼,并向佛罗林主席致歉,但是对于李德,一向儒雅的周恩来也几乎失态,严厉地批评他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犯下的错误。

两个水土不服的洋顾问(两个水土不服的洋顾问)(1)

李德到底是谁?为什么周恩来、刘亚楼等中共高层会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归咎于他?

李德,德国人,原名奥托·布劳恩,年轻的时候参加德国共产党,活跃于各地的城市暴动,推动共产主义事业在德国的发展,后被德国政府逮捕,不久后越狱逃到苏联,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进修,1932年毕业后进入共产国际东方部工作,与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王明相熟,1933年受共产国际指派,来到中国担任军事顾问,同年9月进入中央苏区,此时正是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第五次“围剿”的前夕。

虽然在高等军事学院进修过,但是来中国之前,李德并没有任何指挥成建制部队作战的经验,接触过的最高指挥层级只是团级,其实严格意义上李德并不是沙场战将,更像是一位情报员。在第五次“反围剿”过程中,在他的指挥下红军与国民党军拼消耗,以堡垒对阵堡垒,守城攻城,寸土必争,完全抛弃了红军运动战、游击战的传统,导致红军部队伤亡惨重,红三军团指挥员彭德怀曾经气得大骂李德“崽卖爷田不心疼”,然而却无法改变局势。

中央苏区红军主力部队为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治委员毛泽东,毛泽东受博古排挤后周恩来接任,红一方面军下辖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朱德兼任红一军团司令,彭德怀为红三军团司令。此外中央红军还有像林彪、陈毅、粟裕等一大批优秀的军长、师长、指战员,都是跟着毛泽东、朱德粉碎国民党前三次围剿的沙场宿将,以他们的军事才能,难道会看不出来李德指挥的致命之处吗?为什么还会甘心受其错误的指挥?

两个水土不服的洋顾问(两个水土不服的洋顾问)(2)

其实在第五次“反围剿”之初,对于李德等人要求的分兵之策,朱德、周恩来等前线指挥员就接连致电提出异议,均被驳回;第五次“反围剿”打响,针对是否要死守黎川,毛泽东、肖劲光等人也多次提出正确意见,均被忽视;第五次“反围剿”战事高潮期间,广昌争夺战、建宁争夺战尤为惨烈,红军与国民党军拼消耗,林彪也曾尖锐地提出“要打有把握的仗”“利用有利地形,发挥运动战优势寻找歼敌的机会”,又是无功而返。那么为什么这么多优秀的军事家,甚至包括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这样重量级人物的建议都能被李德否决呢?

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李德获得了当时中央苏区最高领导者博古的支持。主持中央苏区工作时,博古还只是个20多岁的年轻人,面对这么大局面,特别是要领导红军粉碎“围剿”显得力不从心,此时李德作为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来到他身边,相当于带来了共产国际的最高指示,以他对共产国际的信仰,让他对李德产生了军事依赖。第二,当时从共产国际到中共高层,都弥漫着“左”倾思想,盲目地认为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根基已经动摇,即将走向灭亡,而中国的革命事业到了矛盾尖锐的新阶段,号召全国革命者向国民党发起英勇斗争,占领中心城市,以获得一省及数省的革命胜利。而李德做出的军事部署完全符合“左”倾思想,表现出来的就是红军不再像以前一样“躲着”国民党军队,而是从正面硬刚,体现了革命者大无畏的精神,自然受到博古等人的支持。第三,李德其实只是代言人,他的背后站着共产国际驻中国军事总顾问曼弗雷德·施特恩,此人的能量远远超过李德,第五次“反围剿”中重大的军事部署都是他做出的。

两个水土不服的洋顾问(两个水土不服的洋顾问)(3)

曼弗雷德·施特恩,犹太人,参加过一战,被俘后押往西伯利亚,十月革命后获释参加了苏联红军。与李德不同,施特恩是一员沙场宿将,在苏联红军中从团级指挥员一直做到了旅级指挥员,随后在1933年被派来中国做军事总顾问,1935年调回莫斯科之后,担任苏联红军骑兵第七师师长,参加了罗芬战争、诺门坎战役,1940年获得上将军衔。

以施特恩的优秀履历,当时中共高层对他的到来是比较期待的。他早于李德来到中国,可是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围剿”,严查进入中央苏区的通道,施特恩外国人长相显眼而且又不会说中国话,尝试了几次都无法进入苏区,一直滞留在上海,反而是后来的李德,顺利地到达了苏区,于是就形成了施特恩在上海布局战略,李德在中央苏区前线指挥的格局,制定战略的指挥官远离前线,对红军、国民党军队都不甚了解,做出的军事战略自然偏离了十万八千里,带着一股浓浓的苏联红军的味道。

举个例子,蒋介石为第五次“围剿”布置了北路、西路、南路共三路大军,其中西路军由何键指挥,南路军由陈济棠指挥,这两路军负责从西、南两个方向包围中央苏区,而担任主要进攻任务的是由蒋介石嫡系部队“中央军”组成的北路军,由顾祝同指挥,下辖三路大军,一共三十三个师,主力是陈诚和薛岳指挥的第三路大军。按照蒋介石的作战部署,陈诚大军夺取中央苏区北部门户黎川,接着拿下红都瑞金北大门广昌,随后各路大军一起向瑞金发动总攻。

两个水土不服的洋顾问(两个水土不服的洋顾问)(4)

红军也发现了国民党军作战意图,将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北方。施特恩给出了战略是红军主动出击,进攻国民党占据的硝石和资溪两个战略要点。面对数倍于己、装备远远优于自己,又躲在碉堡坚城内的国民党军,红军的主动进攻遭遇了重大失败,损失惨重。为什么施特恩会给出这样“愚蠢”的决策呢?其实从地图上一目了然。陈诚大军驻扎在南丰,这块地区凹陷于中央苏区之内,与北路军的另外两路军相隔较远,硝石和资溪是两者联系的咽喉要道,一旦占据了这两处,就可以把陈诚的大军包围在苏区之内,然后完成歼敌。从策略上看,这是一次战役级别的规划,没有战场上大军团作战的经验,很难有如此大的视野,但是施特恩忘记了他指挥的是中国工农红军,不是苏联红军,工农红军不仅人数落后,装备也极度落后,尤其缺少攻城的重武器,面对国民党军重点防守的硝石和资溪,根本不可能像苏联红军一样碾压上去,失败是必然的。

两个水土不服的洋顾问(两个水土不服的洋顾问)(5)

红军初期作战意图失败,损失惨重,开始步步陷入被动,陈诚大军按照计划向黎川推进,靠前指挥的李德宣称“寸土必争”,要求红军死守黎川,与敌人拼消耗,红军经受重大伤亡后丢掉了黎川;陈诚大军继续向广昌推进,李德再次要求死守,红军再次经受重大伤亡后丢掉广昌;陈诚大军再向建宁推进,建宁保卫战爆发,英勇的红军战士用大无畏的精神抵御着国民党军队如雨点般的炮击,同时还要提防空中飞机投下的炸弹,死伤惨重,建宁陷落。至此国民党大军突破了瑞金外围的重要据点,准备对瑞金发动总攻,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宣告彻底失败,中央机关和红军准备战略转移,长征由此开始。

纵观1年多来的“反围剿”作战中几场关键战役,施特恩和李德两位国际军事顾问的指挥完全不顾红军的基本情况,抛却了红军以往灵活的运动战优势,选择了苏联红军式拼消耗的打法,在面对绝对优势之敌时,无异于自取灭亡。

长征开始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王稼祥等领导人开始思考,如何根据中国的现状走出中国的道路,将中国的革命事业和红军拉回到正途,经过激烈的思想碰撞后,终于在遵义会议上迎来了历史性转折,中央机构和红军的领导权回归到毛泽东,博古、李德等人靠边站,而历史证明这是一次及时的、正确的、伟大的选择,中国革命事业迎来新篇章。

两个水土不服的洋顾问(两个水土不服的洋顾问)(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