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文中的文明且不论西方的文明标准是否公正,大家只怀着平常之心来看一下华文,然后再客观衡量一下,我国进入文明时代的起点在哪里,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历史趣谈录100篇?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趣谈录100篇(孙振魁侃历史外一篇续)

历史趣谈录100篇

九、华文中的文明

且不论西方的文明标准是否公正,大家只怀着平常之心来看一下华文,然后再客观衡量一下,我国进入文明时代的起点在哪里。

其一,文字起源

前已有述:文字的创造是时人解决时事。把这一点确定了,那就看几个字:

逐,从辵(辶)从豕。豕(shǐ)画的就是一头野猪;辵(chuò)上为“行”的左边,表道路,下为“止”,表人的脚。《说文》:“辵,乍行乍止也。从彳,从止。”此字音“错”,也可戏借其音表明许慎解错了:此字会人追野猪意,要是追者乍行乍止,肯定追不上那头野猪。

冡:这个字很有意思,有头野猪突然被什么蒙住头了。野猪是凶兽,要是一个人靠近它,它不仅不逃跑,说不定还会向你进攻。可以设想一下“冡”的情景:一人故意向野猪靠近,惹得那野猪发怒,准备向他进攻,此人迅速用被子(不用装棉花,里面装干草就行)把猪头蒙住,使它既不能逃跑,又不能咬伤人;他的同伴立即冲上去,将野猪打死或制服。后来“冡”上加草为“蒙”。

冤:此字更有趣,野猪被蒙住吧,因为它太蠢,故人常说蠢猪;小兔子既精明又跑得快,也被用东西蒙住了,你说冤不冤?

以上三例,表明先民是在用最原始的方法打猎,当时的人要是不用文字记录下来,后人怎么能想到兔与猪均可蒙?

有人以为:这些字确实可以反映出当时狩猎的特征,但没有确切的时点。反过来说,你只要承认它是最原始的狩猎方法,它就应当发生在狩猎的初期阶段,要是弓箭、网等工具发明出来之后,还会用这样的笨方法吗?结合考古及人类发展史,这个时点肯定能确定下来。如果认为此时点不够明确,那就再说一字。

父:甲骨文、金文画的都是右手持一物形。所持之物是什么?很遗憾,笔者对计算机是外行,不会展现古文字,只能大致地描述一下:就金文字形看,手中所持的很象一个玉米棒子。但玉米在我国的种植历史较短,故“父”手中拿的肯定不是玉米。要是猜谜,一是很难猜出来,二是猜出来别人也不会相信。好在字音常常是破解字形的重要因素,因“父”音“斧”(斧为从斤父声,故父、斧同音),以此推定:“父”手中所持的是石斧。这又有个问题:斧都是装有柄的,手中拿个象玉米棒子的东西,能说那物是石斧吗?这才是破解此字的关键:斧的发展,以是否装柄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为无柄斧,后期为有柄斧。在距今八九千年的裴里岗文化中,出土的石斧或有孔,或无孔,有孔就是用来增柄的。有位网名“字耕农”的朋友根据斐李岗文化及河南临汝阎村出土的鹳鱼石斧彩陶缸断言:“父”字的问世时点当在距今6000至8000年之间。但他又说:“父”字的出现必须以语言词汇上的“生父”概念为前提;而“生父”又当以父系社会的确立为前提;我国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转变大约发生在5500年之前。

这就有个小麻烦:距今5500年时,母系社会才向父系社会转变,而语言词汇中出现“生父”,不会早于这个时点。文字的产生顺序是义、音、形,无义无音,决不会造字。

所以,父的本义不是指“生父”,而是指勤劳的男人,由此引申为对男人的赞美词,故古代有作为的男人多称“父”,如晋国上卿荀林父,卫国上卿孙林父等;因尊重、赞美,子女就拿来称自己的父亲。故“父”的问世时点就应当在距今6000至8000年之间。而上述那些与狩猎有关的字,应该不比“父”字晚。这表明:到“父”字问世时,华文早已突破象形,发展到会意,被创造出来的文字已经不少了。传说文字是黄帝的史官仓颉造的,华文趋于成熟时,想必仓颉的高祖还没出生呢。

其二,种植学

看三字:才、在、存。甲骨文“才”画的就是刚从土中起出的小苗形,那个倒△表土块,从土块中穿过的“丨”为小苗。故“才”的本义为起苗移栽;因移栽的苗多取壮者,故引申出“人才”;从取出到植入要尽可能时间短,又引申出“刚才”。而“在”就是在“才”旁增一“土”符,表明将那棵起出的小苗已移入“土”中。“存”就是把“在”中的“土”换成“子”,此处的“子”取比喻意,即移栽的小苗已发出嫩芽,就象它新生的孩子,表明小苗成活了。故“才”、“在”、“存”描绘的是从起苗到植入土中再到成活的过程。

其二,医学

且不说神农氏尝百草是否可靠,中国的医学起步之早、成果之丰令世人惊叹!这一成果在文字中的反映可看数字:金文“殷”画的是一个面右而立的人,腹中起个大包,包内有一点,表明这是个病症;右边为手持小锤作敲击形,不用说这只手是医生的,正用敲击法诊病。就是科学发展到今天,很多医生仍用此法。而“尉”中的“尸”为人形,身上的两横为针形,右边的“寸”为手形,表明正在给那个病人扎针,其内的“火”即火疗(楷书将火讹为小)。故“尉”描绘的正是一幅完整的针灸图。而“叚”就是把“尉”中的“火”省去,右上增一半环物,即火罐的象形符,故“叚”描绘的是用针灸加拔罐法给人医病。一把草,一根针,一只小罐,书写出人间奇迹。

其三,天文、地理及力学

仅一“朝”字,就把这三方面的知识一股脑融进去了。甲骨文“朝”左边为“日”在草中,右为“月”,会日月通过万有引力促使海潮形成意,本义为“潮”。当然,先哲是不知道“万有引力”这一力学术语的,但深懂其理,他们观察海潮,发现每月有两次最大:一是初一,潮水随着太阳来;二是十五,潮水伴着明月来。甲骨文“朝”以“日”在草中表明时点为早晨,以“日”与“月”相并表明为初一,此时虽然看不见月,但先哲推定那“月”就在“日”旁,而海潮就是由日月引发的。故华夏民族对万有引力的认识,不知道要比牛顿早几千年。一个“朝”字,饱含着先哲的智慧。

其四,优生学

结绳纪事所纪的什么事?想必没人知道,但华文给出了明确答案。金文“世”描绘的恰是结绳记事图:中心字符“止”既表脚形,又象一条绳子分出三股叉。此处借“止”表先人。金文“先”就是“人”的头上顶一“止”,借脚指代那人的长辈已经走(死)了。“先”中的“止”与“世”中的“止”意通,均借脚指已逝的先人,这与中原方言中常把老人去世说成“走了”正相合。以“止”代先人,“止”上的点代其子。而结绳纪事中的一个结就代表一个人,它源于最早的婚姻法。人类早期处于乱婚状态,与动物无异。但人会思考,当先民发现近亲婚配对后代不利时,就严禁近亲结合。当时的人无名无姓更无家谱,怎么知道两个年轻人是不是近亲?先哲有办法:象金文“世”那样,找条绳子以代表某人,他有几个成年儿子,就分几股叉,每股叉上打个结以对应某子;子又有子,如法炮制。把这样的绳挂在宗室里,由年高的人掌管。当两个青年人想结合时,就分别找到代表其父的那个结,各沿着其结上溯,看二者有没有交点及交点的远近,决定二人能否婚配。

其五,法学

法的灵魂是什么?庆(繁体为慶)字给出了明确回答:那头“廌”紧抱着一颗大“心”。这是颗什么样的“心”?繁体“灋”作了进一步的解释:那“心”象水一样公平。这头廌原是尧帝时的司法官皋陶所养的神兽,主人审案时,它就卧在旁边,发现哪个坏蛋说假话害人,它扑上去就是一头!这就是“法”的真谛:法平如水,不平者触去之。正因为那头廌抱定一颗公平、公正心,冤案得以消除,天下人才相互庆贺。这正是法的灵魂:以公平、公正赢得民心。

什么是犯罪动机、犯罪未遂、犯罪既遂?也看数字:金文“次”是一个人大张着嘴,涎水从口中直往下流,他在羡慕什么呢?“盗”字给出了答案:那人羡慕人家的“皿”器,因此产生强烈的占有欲。这就是犯罪动机。有了占有欲,就会采取行动。简化字“窃”从穴从切,就是用刀在人家的墙上切个洞穴,以便钻进去偷窃。仅就“窃”字看,此人虽有犯罪行为,但还没有达到目的:这就是犯罪未遂。金文“寇”外为房屋,屋内左为“元”(本义为人头),右为手拿着凶器向主人的头上击打,这手就是“凶手”。故“寇”的本义为入室施暴抢劫。这种行为,已经对他人构成严重危害,无论他抢到抢不到东西,都是犯罪既遂,此种既遂又称“行为犯”。再看“暴”,古文分为四符:日、出、两手、米。意为:光天化日之下,公然把人家的米抱出来,故“暴”音“抱”。这也是既遂,可称为“结果犯”。

借助文字进行普法教育,是不是简捷、形象、生动?

其六,修辞学

学界普遍认为《修辞学》源于西方。看看华文中的主要修辞格:1.夸张。如金文“见”就是“人”头上顶个大“目”,以夸张的手法突出看见了。2.借代。如“先”为“人”的头上一“止”符,借“止”代已经去世的先人。3.拟人。如“存”把新发的嫩芽比作“子”,显然是拟人手法。4.比喻。如“狱”从二犬从言,把争讼的双方比作狗,骂他们不是人。5.对比。如“木”与“屮”,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木有根而草无根。6.双关。如“世”,其中的“止”符既以脚代先人,又象绳子形,多妙。7. 重叠。如“顶”,从页从丁,丁亦声;丁表鼎口,页表人头,故“顶”既是人的最上方,又是鼎的最上方,重叠部分“最上方”就是“顶”的本义。8. 衬托。如“崔”,以隹(音追,即能追上鸟的鸟)飞不到山顶衬托山高。9.烘托。如“姿”,上为“次”,下为“女”,会男人看着女人羡慕得直流涎水,以此烘托出那女人的姿色美。10.反对。如“乏”,就是把“正”反着写,意在提醒世人:走正道必顺畅,走反道必困乏。11.留白。如“家”,虽然室内只有一头猪,稍一想你就明白:有猪必有人,定是一户人家。12.错置。如“尾”,硬把一条动物的尾巴装到人的屁股上,肯定是装错了,这反而收到奇趣之美。13.奇想。如“边”的甲骨文,上为“自”,下为“丙”。“自”是鼻子的象形字,“丙”是并二石砌墙形,怎么会出“边”意?比如邻里之间常以墙相隔,当你的鼻子碰到墙时,就是两家的边界;同理,当你的鼻子触到边墙时,就是国与国的边界,是不是奇想?14.通感。如“馨”,本表一种香味,却以“殸”作声符,“殸”画的是手持小锤敲磬,表明那香味入鼻恰如磬声入耳一样令人怡悦。15.互文。如前面提到的“秦”和“蜀”,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表明秦人与蜀人既会种地,又会养蚕。16.化无形为有形。如“願”,从页从原。页为人头,原象源泉形,会意願象泉水一样从大脑中源源不断流出……这表明,华文本身就是一部《修辞学》。

暂且说到这里吧,有兴趣者可看看笔者的《华文探幽》。常用的华文仅数千,是不是一部文明的百科全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