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氏古建築大全】【環遊尋美拾遺錄】【黃劍博客圖文集】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第2065回:西楚振家声传奕叶,南阳绵世泽源流芳

龙凤斗06回单田芳(西楚振家声传奕叶)(1)

©原创图片(本图文中的图片版权归Jumbo Huang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微信Jumboheritagelist 或 Huang_Jumbo)。本图志全部图片谢绝一切非完整性的截图转载!请自重,特别谢绝各种手工特意叠加商业网站水印的转载!

龙凤斗06回单田芳(西楚振家声传奕叶)(2)

本作品保留一切权利。作品中图片不得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以营利为目的一切商业行为,违者必究。本图文中部分章节文字内容可能局部来自公开网络或公有领域,仅供个人学习研究和欣赏而使用,没有明确商业用途(Jumbo Huang Notes: Image copyright belong to Jumbo Huang, Part of Text citation resources was from public domain)

龙凤斗06回单田芳(西楚振家声传奕叶)(3)

四海皆春春不老,九州同乐乐无穷;兰水胜迹环水楼,紫气常临求水岭

龙凤斗06回单田芳(西楚振家声传奕叶)(4)

2016年5月7日,晴天,我今天一直沿东升路走到兰水路,经过了几座我之前参观的宅院,最后我走了一二公里,看到远处的路边有几株古树,之前我寻找古村时没有参考古树的指引作用,现在我是学聪明了,

龙凤斗06回单田芳(西楚振家声传奕叶)(5)

我认为只要是有古树的地方,一定有古村,如是我沿古树右侧的巷道走进去,果然看到几处夯土墙围屋,更多的大树和一所学校,几个年轻人在操场上打球,再往里走就是住宅区了,我以前是忽视了这个地方的,今天一看,才发现里面就藏着一个非常大的古村落。在兰水路上经过时,外人只道这一带全是工厂,其实是有隐蔽的古村的。

龙凤斗06回单田芳(西楚振家声传奕叶)(6)

我左转走了百多米,就看到了极为壮观的城堡式客家围,被列入《皇氏古建筑大全》第五十二:環水樓(环水楼),这实在是一个意外的惊喜,也是我今天最大的收获。環水樓左右有斗门,四周筑女儿墙,禾坪上有矮护墙防卫,我从左侧走到两围接壤的地方,碰到一位精神病人与老围内的租房爆发突冲,这位男精神病人拼命骂人,说要找派出所的人把老围内的男人抓起来,不知道是不是天气热,这几个男人脾气非常火爆,

龙凤斗06回单田芳(西楚振家声传奕叶)(7)

我刚拍完两座角楼,那个精神病人凑到我面前,企图抓我相机时被我推开了,之后他吼着要拿酒瓶砸老围内的另外一中年人,我无奈只好放弃对左边这座围屋的探索了,我将它命名为《皇氏古建筑大全》第19781:禾田世居(后来这里的大部分租户都被业主赶走了)。它位于兰三老屋村,业主是叶端雪,禾田世居大部分房子都是夯土墙,它右侧就是环水楼,两座围其实都建在斜坡上,也都是夯土墙,只不过环水楼的夯土墙外面刷了灰泥,保护得更好,

龙凤斗06回单田芳(西楚振家声传奕叶)(8)

虽然有些墙体已经出现斑驳裂痕,两围之前还堆放着一些垃圾,围前是一口古井,已经半废弃了。我从仁兴门走进环水楼,禾坪非常大,只是有人在晒塑料薄膜,地上分布着一些破烂垃圾。我当时看到附近有很多围屋的业主写着“叶端雪”,我以为这是一位美女的名字,心想太有文化了,叫这么高端的名字,结果进了宗祠一看,才发现“叶端雪”是男的,还是一位老人。

龙凤斗06回单田芳(西楚振家声传奕叶)(9)

叶氏客家环水楼位于深圳龙岗龙新社区,看到環水樓就让我想起了惠州最大的城堡式客家围曲水楼,它们都叫“某水楼”,且都是叶氏修建的,看来在修建城堡式围屋方面,叶氏是当之无愧的王者。環水樓叶氏与曲水楼的叶氏应该是有联系的,只是我当时没有去考证。我很早就听说了曲水楼,只是一直不知道環水樓,我以前所看到的照片,都是環水樓的局部,没有办法让我对它的规模产生印象,我以为它只是很一般的客家围,但现在看来,

龙凤斗06回单田芳(西楚振家声传奕叶)(10)

環水樓如果不是因为它的月池被埋了,它的名气不会输给黄氏龙田世居和曾氏大万世居的。我并非第一个到访環水樓的人,早在2010年1月,就有一位叫廖渱雷的学者拜访过这个围屋,这位廖渱雷比我父亲还大五岁,所以他对环水楼的评价应该是很有份量和见解的。他说得一些话是相当有水平的,因为他是正宗的在解放前在深圳出生的本地人,我对他的一些见解是相当赞成的,

龙凤斗06回单田芳(西楚振家声传奕叶)(11)

比如他曾经说过:“常听人说深圳是一夜之城,从城市建设史来说,确实令人自豪;但从传统文化的传承来说,又无不令人担忧。我总觉得我们快速向现代化都市的同时,我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身边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和语言民俗在一点点地流逝。我曾走访好些深圳的百年古镇老村,才过去那么几年重访时却所剩无几。

龙凤斗06回单田芳(西楚振家声传奕叶)(12)

300多年前,清康熙年间留下上千座的村落,如今除了列入少量省市区文物保护单位的以外,其余村子不是支离破碎,就是面目全非。西部蜿蜒的前海海边滩涂和后海湾被污染,东部大鹏湾海澳沙滩被蚕食,美丽的海岸线被填海造地,严重地透支着子孙后代的生存资源。

龙凤斗06回单田芳(西楚振家声传奕叶)(13)

古树、古桥、古塔、古井、古牌楼、古碉楼、古祠堂和古民居不同程度地被荡为平地,再把城乡居民以“幸福”之名义,圈进“千村一律”的“火柴盒”社区宅住,村村镇镇同质化,市民吃穿生活商场化。我们没有了文化自信。难怪外人说深圳“没多少历史沉淀”,是块新版图上的“文化沙漠”。

龙凤斗06回单田芳(西楚振家声传奕叶)(14)

因为“深圳历史文化元素”流离失所,本已稀有的本土精髓一再失却。“廖渱雷还研究过深圳历史名人,比如他发现我本家黄石是深圳史载最早的进士,黄石是正规考的进士,不是靠捐款上的进士了。

龙凤斗06回单田芳(西楚振家声传奕叶)(15)

据清康熙《新安县志选举志》乡科(考取举人)条载:“黄石,登淳祐十二年壬子举人,见《甲科》”,宋代淳祐十二年,即1252年。又据清嘉庆《新安县志选举表》甲科条载“宋开庆元年己未科周震炎榜第三甲,黄石,邑之沙头东涌人,授迪功郎,任梅州程乡簿长。”宋开庆元年,即1259年,“簿”,是当时县里掌管文书之官,也是仕流初任之官。

龙凤斗06回单田芳(西楚振家声传奕叶)(16)

廖渱雷还写过《深圳民间熟语》等书,他是一位研究型的学者,有自己的思想。据说数十年间,他走遍深圳2020平方公里各个山村、水乡、渔港、街道和社区,访古围、看祠堂、翻族谱、勘墓碑,了解村史变迁、姓氏渊源和风俗变化,在进行大量田野考察基础上,成功挖掘和申报客家凉帽、麒麟舞、大鹏清醮习俗等多个非遗项目,撰写了500多篇200万字的民俗文章和论文,发表在全国、省、市报刊上,结集出版了《深圳民俗寻踪》、《深圳民间熟语》等多部专著,分别获得广东省鲁某迅文学艺术奖和广东省民间文艺著作奖以及深圳市非遗保护工作先进个人奖,说他是地域文化研究专家就毫不夸张了。

龙凤斗06回单田芳(西楚振家声传奕叶)(17)

廖渱雷认为深圳也有客家人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比如大鹏古城光是清代就涌现17个将军,其中有一家三代出五位将军;同样在清末,深圳市龙岗区兰水壆村也有叶姓一家三代出了三位进士。环水楼大屋的创始人是叶树棠先生。根据叶姓族谱记载,叶树棠,字冠乾,号德根,是叶氏先祖沈诸梁公的112世裔孙,国子生,岁进士,清朝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年)加授翰林院待诏,赐封儒林郎,州同衔;生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卒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享寿68岁。叶树棠晚年离京辞官,于光绪六年60岁时,先居惠州府淡水秋长叶姓村,再携儿带孙,落脚龙岗兰水壆开基立业。

龙凤斗06回单田芳(西楚振家声传奕叶)(18)

所以根据就段记载,我基本可以判断環水樓的建造者叶树棠来到惠州南阳世居叶氏族人了。他在1880年拆资八万余两白银动工始建,后经二代人的艰辛劳作,历时18年,终于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建成这座雄伟壮观的环水围屋。环水阁楼占地约10亩合6000多平方米,加上门前禾塘鱼塘及两旁的附属建筑,共有12000多平方米。这座颇具规模的客家围龙屋,依山而建,呈长方型,逐层递进,六厅十八井,四进一围龙。

龙凤斗06回单田芳(西楚振家声传奕叶)(19)

四角是四个碉楼,当中横着一条天街,共180多间房屋,内居数百人。围屋正中是祠堂,上厅、中厅、下厅皆雕檐画栋,极显传统文化韵味。环水楼围屋四进中,一进是大门“朝议弟”,为家族开会议事之用;二进下厅,屋檐镌刻着祖训集句,三进中厅“思德堂”是缅怀德根公的所在;四进上厅供奉历代祖宗牌位。环水楼围屋既有105世淡水祖居和融汇广府“斗廊”式建筑的客家官邸城堡风格,又有代代传承崇文重学的书香门第家风,于是孕育出数十位名人。

龙凤斗06回单田芳(西楚振家声传奕叶)(20)

据记载,叶树棠先生是从惠阳淡水镇迁至龙岗兰水壆定居的,和著名的叶某挺将军同一祖宗,如果按辈分排行,叶树棠(7世孙)是叶某挺(9世孙)的叔祖。100多年来,环水楼繁衍了八代共一千多子孙,物阜人丰,卓尔不凡。大儿子叶伯熙是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的岁进士,即岁贡生京城国子监读书后被录用,专贡给皇帝备用的人才;长孙叶鼎基是光绪二十九年的岁进士。这样,加上叶树棠早年的“岁进士”,就成为深圳有名一家祖孙三代进士,但因“岁进士”未进殿试,故只作人才储备,不封官。

龙凤斗06回单田芳(西楚振家声传奕叶)(21)

据说环水楼围屋里,还有叶树棠的二儿子叶佐熙于同治七年考取归善县武学第二名。三儿子叶雍熙为晚清中书科中书,官阶从七品。长孙叶鼎基被赐封朝议大夫。四孙叶泰基亦敕授朝议大夫,钦加同知衔,赏戴蓝翎。还有孙子叶强基生于光绪二十年,香港大学堂毕业学士,为解放初广东省政协委员,从事医学研究,环水楼不仅从文和出仕人才辈出,经商方面也曾经盛极一时。环水楼曾有商号“骏兴祥”,全省时期不仅在广东省,而且香港和东南亚地区都有分店。至今,马来西亚吉隆坡还有环水楼经营的商店。

龙凤斗06回单田芳(西楚振家声传奕叶)(22)

还有多位环水后人的现在活跃在珠三角经营各行生意。当时很多宝安县人都知道龙岗“叶屋”。据清嘉庆《新安县志》等史料,深圳历史上有15位进士、85位举人,却没有兰水壆叶氏诸君,原来这叶氏岁进士是在光绪年间,比嘉庆志晚了70多年,而且清末进入仕途的最主要途径已不是科举,而是捐纳,

龙凤斗06回单田芳(西楚振家声传奕叶)(23)

《清史稿》载:“清制,入官重正途,自捐例外,官吏乃以资进。”没有显赫官名爵位,环水楼也没有建立大牌坊,只有挂匾、竖旗杆和刻立石碑记。但这旗杆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砍,石碑石刻被撬去当猪栏,而进士匾也被人拿去当案板切菜砍肉,幸亏后来后人把“案板”偷偷藏起来,使该匾正面没损坏,背面却已刀痕累累了。

龙凤斗06回单田芳(西楚振家声传奕叶)(24)

也许如今围屋里的生活设施和卫生等方面条件不尽人意,年青一代大都搬离围屋在外居住,剩下个别老人仍“留守”祖地。当年鼎盛辉煌的围屋,如今显得冷清和破败,令人扼腕叹息。环水楼的文化底蕴深厚。史料记载,环水楼的祖公名为叶树棠因其敏而好学,同治十二年被授予“岁进士”。

龙凤斗06回单田芳(西楚振家声传奕叶)(25)

为给后人提供良好的教育,他在环水楼左侧修建一间名为“崇正学校”的私塾,街坊邻居的孩子都可在此接受教育。此后,私塾内走出不少文人骚客,叶氏的两位后人也先后被授予“岁进士”。

龙凤斗06回单田芳(西楚振家声传奕叶)(26)

古老又带有神秘色彩的建筑透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叶氏族人崇尚儒家仁义的踪影依稀可见。这是文化的智慧的积淀,更是客家精神的彰显 。龙新社区兰水壆村地处偏僻,但这个地方却隐藏着一处客家城堡式围屋中的“豪宅”环水楼,随着楼内原居民的陆续搬离,曾经辉煌过的古楼已经变得空荡荡了,古楼步入衰败岁月。据记载,叶端雪是环水楼的看护人,也是叶氏的后人,从1962年高中毕业后,他陪着环水楼走过了半个世纪。据他介绍,环水楼在1880年开始修建,两代人用了18年才建成完工。

龙凤斗06回单田芳(西楚振家声传奕叶)(27)

整个环水楼继承了古代庄园式的建筑风格,属典型的客家城堡式围屋,同时吸收了广府的样式。围屋内有大量花鸟雕栏,既精致、又壮观。之所以叫环水楼,是因为楼前本有一条小河,但河在1993年被填掉盖屋。而光绪二年时光绪皇帝为叶伯熙颁发的“岁进士”牌匾,仍完整地高挂在环水楼正门上。历经百年岁月,牌匾表面的朱丹红虽已褪去颜色,但“岁进士”三个大字依旧清晰可辨。

龙凤斗06回单田芳(西楚振家声传奕叶)(28)

走在环水楼内,处处可以看到房屋主人崇尚儒家仁义的踪影。入口处有处仁兴门,上书一对联:仁里春常在,兴门福骈臻。意为做人要心怀仁慈,只有这样,如春天般美好的日子才会长久,兴旺发达的福气才会降临。但这幅对联已经毁损严重了,右侧的上联已经被人破坏掉了。目前屋内祠堂是供奉叶氏列祖神牌的地方,也是后人祭祀的场所,而在祠堂横巷的门上各有一组词语,右边是“孝友”,左边是“恭敬”。

龙凤斗06回单田芳(西楚振家声传奕叶)(29)

楼内中厅的屏风牌匾刻有“思德堂”,告诫后人要以德行天下。叶端雪老人回忆,环水楼当年相当热闹。30多户人家生活在一起,相互间串门是家常便饭,夕阳时分,大伙就会在屋前的大树下乘凉聊天,逢年过节的祭祀活动,祠堂里人头攒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陆续搬离,热闹的环水楼逐渐冷清,楼内开始长出杂草,许多墙体脱皮,部分屋顶瓦片坍塌开了天窗,成了收废品人员的聚集地,颓败之象日趋严重。

龙凤斗06回单田芳(西楚振家声传奕叶)(30)

环水楼日益破败,让叶端雪觉得非常惋惜,除了做好日常的清理维护工作,他还四处走访,花了四年时间整理出了五篇有关环水楼的文献资料。“看到叶老提交的相关资料,街道领导十分重视,组织相关部门对环水楼进行专题调研,并邀请区文体旅游局负责人前来参观考察,目前环水楼已成为龙岗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又顺利通过了龙岗区‘不可移动产文物保护点’的审核,以后,环水楼将会得到更好的保护。”我在环水楼的宗祠内看到叶端雪贴在墙壁上的文章,正是因为他一个人的努力,才使老围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并局部维修过,因为以前它的前门是有一些裂缝的,现在看来已经被修复了。

龙凤斗06回单田芳(西楚振家声传奕叶)(31)

令人欣慰的是,环水楼日前刚被列为龙岗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百年古楼即将迎来新生。在2014年,龙岗街道在龙新社区的百年老屋“环水楼”举办“不可移动产文物保护点”挂牌仪式。作为龙岗区不可移动产文物保护点,环水楼将会得到更好的保护。环水楼背靠求水岭,是一座典型的客家城堡式围屋,已有百余年历史,它真是一座将被遗忘的文化宝库。“朝议第”是明清时期御赐朝廷主要官员府邸的牌匾,“朝议”指的是站立朝堂议论国是。在晚清时期,环水楼出了两位“朝议大夫”。 三进上厅供奉着历代祖先的牌位。

龙凤斗06回单田芳(西楚振家声传奕叶)(32)

据了解,家族重要事务均在上厅举办,承载着浓厚的传统大家族文化氛围。《皇氏古建筑大全》第13556:兰水滢村崇正学堂是环水楼配套的一座私塾,是叶氏族人崇文重教、书香传家的一个鲜活写照。这种布局与位于惠州市惠阳区秋长街道的叶某挺故居会水楼一脉相承,因为在会水楼左侧,建有腾云学堂,叶某挺曾在此学堂读书8年。据考证,1880年,叶树棠辞官离京后的第一站,便是居住在惠州府秋长叶村。“两地叶氏本就同宗。”叶端雪说,“环水楼因楼前有无名小溪绕屋而过,取名叫环水楼,也是与会水楼相呼应。

龙凤斗06回单田芳(西楚振家声传奕叶)(33)

”直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崇正学校一直被沿用为学堂,而叶端雪也在这个学堂里做过教书匠。今天很遗憾,因为赶时间,我明明看到一位老人坐在围堡右侧的小屋里,我想他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叶端雪前辈吧?这位叶端雪还真不简单,据说他从小接受革命思想,个人充满正能量,他并没有参过军,但经常在大街小巷、公园树下给街坊邻里们讲述革命故事,说起战斗场面也是惟妙惟肖。

龙凤斗06回单田芳(西楚振家声传奕叶)(34)

自退休以来,他一直在东江纵队及粤赣湘边纵队等广东各地抗战部队的老战士之间奔走,热心了解他们的战斗故事,并积极记录汇成书稿,希望将与龙岗紧密相联的革命事迹传递给更多人。叶端雪是叶树堂的第十代孙子,他在宗祠里贴了一个布告,告诉后人为什么要维修叶屋,他认为叶屋的传人要负责任地把叶屋维修好,对于叶屋的保护,叶端雪认为环水楼内的一切文物都要保护起来,后代不能有不可告人的目的,不能破坏祖屋,这些布告是在1999年之前写的,不容易啊,在2012年,叶端雪还给东江某纵队的李群芳团长写过申请,而九十多岁的李群芳还签字批准了他想维修崇正学堂的申请,因为李群芳以前也在崇正学堂读过书。

龙凤斗06回单田芳(西楚振家声传奕叶)(35)

对于收集整理老战士们的故事和资料,叶端雪不遗余力,甚至发动全家人一起帮忙。叶端雪还编写了一本书,叫《环水楼的枪声》,记录的就是李群芳团长带领战士们血战红花岭的故事。

龙凤斗06回单田芳(西楚振家声传奕叶)(36)

为什么规模像环水楼这么大的客家围城堡却沉寂在城市的边缘?我主要有三个原因,一个任何官方的旅游地图上都不会标注这些客家围堡的名称,其二是任何电子地图上也没有标识(2017年以前没有,现在有标注了),包括百度卫星地图和谷哥卫星地图等都没有标注,第三是宣传不够,群众想去拜访却找不到地方,当地政府都在宣传“鹤湖新居”和“大万世居”,似乎“环水楼”和“大田世居”等不存在一样,虽然它们更完整,更漂亮。

龙凤斗06回单田芳(西楚振家声传奕叶)(37)

现在环水楼的禾坪上局部长满了杂草,还丢弃着一些垃圾,正门口堆放着一些建筑材料,可能是在维修老屋吧。禾坪的对联写着“南阳衍绪,环水开宗”,我怀疑是叶端雪写的,也更加说明环水楼与会水楼,曲水楼和南阳世居是有关联的。环水楼的业主主要有叶端雪和另外几位姓叶的族人,如叶思齐,也有异姓的,如柳青青等人,认为可能是叶氏的媳妇。我穿过朝议第,经过一处空地,看到三位租户在议论刚才那位神经病人袭击的情况,一位女用户说她们都在此居住了十多年了。

龙凤斗06回单田芳(西楚振家声传奕叶)(38)

岁进士那一排的夯土墙上原本有很多壁画,但多被涂掉了,木雕和灰塑非常精美。我去右侧查看了一下,一些木阁楼还在,我看到汤汉民从2006年开始就租住在这里,他一边卖东西,还一边在外围开辟了菜园子,顺便还养鸡,他倒是过上了田园生活了,一些墙壁上还有文歌时期的标语,比如翻身不忘本等。

龙凤斗06回单田芳(西楚振家声传奕叶)(39)

我再走进第二进参观,还看到楼上的厢房和木头窗户,非常漂亮的木雕,思德堂后面是天井,祖宗的牌位保存良好。整个的牌位全是精美的木雕,不知道是原来制造的还是重修过的。我绕到环水楼右侧,看到一门楼,屋顶已经塌掉了,围侧开辟为菜地,我再绕到环水楼的前面,在矮护墙外面是一片菜地,能看到残留的小溪,因为这里地势较低,以前应该是月池了,我走到兰二老屋村059号,业主是江运华,旁边是一座江氏宗祠,我将它列为《皇氏古建筑大全》第19782:兰二老屋村江氏宗祠。

龙凤斗06回单田芳(西楚振家声传奕叶)(40)

堂联是生花世泽,谏草家声。而在兰二老屋村008号,我看到它的业主是邹云娣,这是一栋碉楼,没有挂文保的牌子,难道要挂牌还得业主先提出申请吗?真是厚此薄比。我从铁门缝隙往炮楼内看,发现里面摆满了器具,还有人住在里面,木头楼板都能看清楚,原来这炮楼还可以登上去的,我将炮楼列为《皇氏古建筑大全》第19783:兰水壆炮楼;

龙凤斗06回单田芳(西楚振家声传奕叶)(41)

我绕到炮楼后面,发现那里的排屋更多,其中有一座刚粉刷一新的林氏宗祠,堂联是九龙世泽地,拾德家声远,《皇氏古建筑大全》第19784:兰水壆林氏宗祠建于1999年,宗祠很新但它所在的房子却非常老的。我参观完林氏宗祠,又跑到后山上查看,经过菜地,就爬上一小山岗,上面种植了很多古树,

龙凤斗06回单田芳(西楚振家声传奕叶)(42)

这一带就是环水楼的风水林,只是另外一处林地被工厂和公路占据了。我走到后面那座角楼那里参观,整体来说还是保存完好的,环水楼的外围有三层高,最上层设置了射击孔,我下了山坡,碰到在汤汉民在女儿墙内劳动,从这里可以看到炮楼与环水楼之前的那栋惹眼的六层新建出租房,呈红色,它破坏了兰水壆村的古朴感觉。我再朝右侧走,陆续看到一长排的古宅,多已荒废,因为我在几排古宅前面看到了月池,故而我猜测这一带以前也有一处较大的客家围,只是目前被拆掉了,我将这些分散的老宅归入《皇氏古建筑大全》第19785:劍壆世居。

龙凤斗06回单田芳(西楚振家声传奕叶)(43)

当然也有人将兰水壆写为兰水坣,我离开这一片区之后又往左侧走,在一处山岗旁边看到另外一处围屋,叫《皇氏古建筑大全》第19772:兰水新居,它左侧的角楼被拆掉,变成了一个作坊,右侧的角楼保存完好,它的月池已经不见了,禾坪上停泊着一辆车,目前有二排房子,屋后是山坡,种植着古树,

龙凤斗06回单田芳(西楚振家声传奕叶)(44)

再后面就是刚被平掉的停满挖掘机的场地。兰水新居前面有三道门,木雕和灰塑保存完好,一些壁画还清晰可见,花卉野兽的雕塑更是一绝,虽然是建于民国,但兰水新居的灰塑和壁画却是我今天见过的保留最好,工艺水平最高的,我在老围后面走了一圈之后就继续徒步走到工业区后面的河边,对面是求水岭,上面有一凤山寺,再远处就是高楼了。

龙凤斗06回单田芳(西楚振家声传奕叶)(45)

后来我又去参观了龍躍世居,祠堂内的壁画保存较好,画的是八仙过海,它位于池屋老屋村9号,老围后面还有风水林,旁边有一些零散分布的宅院,我统一归为《皇氏古建筑大全》第19548:池屋老屋村围。

龙凤斗06回单田芳(西楚振家声传奕叶)(46)

说到这个壁画,让我想起了壁画家老粹溪,他是不显于世的民间高手,老粹溪是清末民初珠三角一带著名的壁画家。按照广州市南沙区虎门炮台管理所所长黄某平的研究,他与另外两位著名的壁画家杨瑞石、黎蒲生同为番禺沙湾人。黄指出,珠三角广大地区在清代民国期间异军突起的众多民间壁画,足以说明这批民间美术家在当时的基层社会里是一个多么有影响的群体,也证明了这个艺术家群体的艺术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当时民间社会的文化风尚和美术水准。当中,杨瑞石、黎蒲生和老粹溪三人可为代表。

龙凤斗06回单田芳(西楚振家声传奕叶)(47)

佛山胥江祖庙中的画作,是老粹溪现存的代表作。学者们评价:“其人物画擅长用橛头钉描,人物开脸与清代国画大师任伯年画法有神似之处。其隶书入流,中规中矩,得凝重稳健之态。”由于这些职业壁画家在当时社会地位不高,除去在壁画上自己的签名外,几乎找不到任何有关他们的文字资料。因此只有从壁画作品入手,查看他们模糊的身影,老氏的画最早 是光绪末年,最晚有1935年的作品。

龙凤斗06回单田芳(西楚振家声传奕叶)(48)

他们多是从前代或同时期的文人画承袭题材和画技,能够看到许多当时文人画中常见的题材:伏生传经、竹林七贤、梅兰竹菊、锦灰堆等等保持着鲜明的时代印记,“一个时代的文化质量,无疑是由雅、俗两翼文化(也即小众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状态而综合呈现的。因此,在清代民国岭南绘画史上,这批壁画家应有一席之地”。

龙凤斗06回单田芳(西楚振家声传奕叶)(49)

其实不只是传统画技已经是后继无人了,我看现在连中国医学也是后继无人了。我之后又走到高速公路旁边,本来想穿过去再去另外的古村,但明显时间不够了,而且我今天已经徒步走了八个小时,体力消耗较大,之后我沿山路走到兰水路,再一直走到爱南路,在那里坐车返回家里休息。

龙凤斗06回单田芳(西楚振家声传奕叶)(50)

第2066回:环水楼背靠求水岭,乡愁印迹兰水胜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