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劝人休瞒昧,举头三尺有神明。

——《增广贤文》

增广贤文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增广贤文万事休瞒昧)(1)

人应该心存善念,多行好事,多存行善积德的行为念头,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举头三尺有神明虽然有些看似迷信的说法,但是劝人向善的心思却是永远正确的行为。

人如果想作恶又想瞒过世人,始终就很难办到的,因为人看不到,但是天地自然有所察觉,时间久了终会水落石出,所以不要因为能瞒得住众人就为非作歹,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有这样一个故事:话说人死了之后,通往地狱的路口都会有两碗酥油,一碗是黑的,一碗是白的,白的酥油好吃细腻又香醇,而黑的酥油又酸又涩,而且还有一些苦味,这是地狱使者的安排。

而一个人只能吃一碗酥油,如果吃了黑的就是嘴巴发苦发麻,只能说出实话,而吃了白了之后就会变得能言善辩。

当一个人死了之后到达神明所在的地方,神明就会问他:“你这一辈子做了什么样的事情?”

吃了白酥油的人把自己夸得像英雄一样,全是好事,而吃了黑酥油的人想夸自己好,但是话到嘴边却说不出来,只能自我检举,自我悔过,一一诉说自己干过的坏事。

很多人看到这里都会觉得谁会那么傻,去吃黑酥油呢,但是后来才知道,吃白酥油的人舌头会被冻在西藏的雪山上,而吃黑酥油的人便会重新回到人间,因为他能够因为诚实而被原谅。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这个小故事没有什么真实性,但是他表述的道理却值得我们深思。

这个世上假的东西太多,假的东西也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蒙蔽不少人,但假的终究是假的,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一个依靠欺骗的手段而存在的事物一定不会长久,即便赢得别人一时的尊重和信任,但是远不如诚实更有效。

诚实的人会吃亏一时,但是永远不会吃亏一世,就像沙漠中的泉水,黑暗中的明灯,是人生极其尊贵而且重要的品质,但是反之,总是自以为能够欺骗别人,依靠玩弄手段来哄骗别人的,最终都要受到惩罚。

增广贤文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增广贤文万事休瞒昧)(2)

古人常说: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一个人真诚无妄,足够诚实诚信,就可以神妙到帮助人预知未来,可见这个“诚”字,对我们为人处事有多么重要,然而做到“诚”并不是十分容易的,因为诚实需要付出的代价就是舍弃当下看得见的利益,以及表面可能损失的虚荣,不虚伪,不矫揉造作,不虚于形式,而这样顺其自然的本性,按照规律去运行的道理,终究会成就自身。

相传,在商代末年的时候,有一个姓姬的人,名字叫泰伯,非常有德行,他有两个弟弟分别叫仲雍和季历。

季历生了一个儿子叫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姬昌的出生的时候,飞来一只红色的鸟鹊,嘴里叼着丹书,落在他们家门前的树枝上,人们都说这是表示盛德的人出世的祥瑞。

亶父认为姬昌有振兴国家的使命,于是就想把君位传给季历,再传给姬昌。

泰伯知道父亲的意思之后,为了尊重父亲的意思,及时让位,成全弟弟,就和仲雍相约出走,两个人还以上山采药为由,离开了都城,躲避到当时被称为荒蛮之地的江南。

他们披散着头发,在身体上刺着蛮夷风俗的图腾,表示自己不愿意回去争王的决心,这样可以让季历自然而然的继承王位,也让泰伯免去了因为传位而导致的尴尬。

孔子对这件事情感叹的说:“泰伯有德而浑然无迹,真值得后人去称颂。”

增广贤文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增广贤文万事休瞒昧)(3)

所以说无论宇宙自然还是对于沧海一粟的我们来说,只要以诚用心,以诚行事,就会成就自己,因为“诚”中包含自然之道,即便当下忍受委屈,但是以真诚处世,最后所获得的结果也是好的。

-end-

文|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