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随着左联的成立,中国共产党也进一步加强了对左翼戏剧运动的领导,成立了左翼戏剧家联盟(简称“剧联”)。这一时期,剧联发起的“戏剧大众化”讨论有力地促进了方言话剧、街头剧、广场剧等演出形式的探索,对话剧剧本创作语言的通俗化、大众化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以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戏剧运动实际上是这一历史阶段戏剧活动的主流。其中在街头剧(又名广场剧)创作和演出上,影响最大、最深远的当推《放下你的鞭子》。该剧于1931年10月10日在上海南汇县大团镇首演,导演章泯。第二次演出在翌年秋,由青浦浦青剧团演出,导演陈鲤庭。1933年1月,上海骆驼演剧队成立,该剧是常演剧目之一。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至1945年抗战结束,《放下你的鞭子》可以说是在大江南北演出次数最多、影响最大的一部抗战剧。仅江苏南通一地,几乎所有的抗日宣传队都演出过《放下你的鞭子》。

1《放下你的鞭子》是怎样诞生的?

对于这个剧本最早的产生和演出,陈鲤庭的好友、剧作家李天济曾作过这样的论述:

陈鲤庭1910年10月生,上海人。1930年秋天,20岁的陈鲤庭第二次来到南汇县教小学。这次是在南汇县大团镇的大团小学。近一年半的教学生涯,使他在实际生活中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官僚们和当地士绅们的勾结是当局的统治基础。他接触到了生活的底层,广大人民的苦难远远超过了他个人失学失业的厄运。他亲眼目睹了人世间最悲惨的行列——一群逃荒的难民,沿途乞讨,卖儿鬻女,穿镇越野络绎不绝。艺术家的良心驱使他思索、愤怒!

1931年夏天,他为此写了一个题目叫《放下你的鞭子》的短剧,写的就是一大伙街头卖艺的难民。卖艺的姑娘愁苦疲乏,无力献艺,卖艺老汉急得对她动用鞭子。狠心地鞭打激起了观众的愤怒,观众中跳出一个青年来大声喝止:“放下鞭子!”问清情由才知道老汉鞭打的竟是他相依为命的亲生女儿,原来家乡连年灾荒没人管,苛捐杂税没个完,官绅欺压无情,兵痞骚扰不断,实在活不下去了,才逃来异乡,卖艺糊口。老汉边哭边讲,声泪俱下。女儿也恳求观众原谅她老爹的暴躁,她爹是爱她的,打她是为饥饿所迫。老汉拥女痛哭,抱怨天时不顺,穷人苦命。于是,青年热忱指明该抱怨的不是天,而是人,激昂慷慨地要老汉把鞭子调过头去,指向那些迫使他们背井离乡,忍饥挨饿,过着流亡生活的罪魁祸首。于是,预先安排在观众中的演员领头高呼口号,演员观众打成一片,同声相应,全场沸腾。

1931年,南汇县城将按例于10月10日举行文娱庆祝活动。陈鲤庭就去信邀请上海“左联”的熟人,利用节日来南汇作一次宣传演出。很快,剧团派来了谢韵心(章泯)、梁耀南、卜洛和密司张。这三个人他都不认识,只是读过谢韵心写的戏剧论文。在商量演出什么节目的时候,他给谢看了《放下你的鞭子》。谢说:“就演你写的。”随即一齐从大团去南汇,由谢导演,在演艺会上作了第一次演出。剧本的生命在于演出,在不计其数的《放下你的鞭子》演出中,有三个演出本影响最大:一是陈鲤庭、王为一演出本;二是张瑞芳、崔嵬演出本;三是金山、王莹演出本。

抗日实景剧演出(抗战期间演出次数最多的街头剧)(1)

1933年1月陈鲤庭成立了骆驼剧社,他向剧联提出要王为一马上参加剧社去嘉定县演出。这次演出的组织者是瞿白音(新中国成立立后任中国戏剧出版社社长),他们当时都在大同大学读书,都是剧联盟员,在家乡嘉定有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于是想在家乡组织一次进步戏剧公演,由骆驼剧社组织剧目,地点在嘉定公园内的广场。同时,在公园的走廊上还举办了胡一川的木刻展览会。演出共三天,每天两场。剧社准备了七八个独幕剧,其中有两个是新排的剧,一个是《谁是朋友》,一个是《放下你的鞭子》。《谁是朋友》是根据外国的木偶剧改编的。《放下你的鞭子》演出本初稿在浦东一所中学试演,演员都是学校的教员。剧本修改后在嘉定作第一次演出,又经过正式排练,导演是戏剧家左明,王为一演卖艺老汉,女儿由朱铭仙扮演。左明还教了几句老汉的开场白:“小小鞭儿转悠悠,五湖四海皆朋友,南边收了南边去,北边收了北边有。南北两岸皆不收,大河两岸渡春秋。”这几句开场白是剧本上没有的,王为一演这出戏时就有了,王为一和闺女开场打了一阵锣鼓后就念这个开场白,念一句,敲一下锣鼓,很像那么回事。此为王为一演出本的第二次演出。抗战一开始,上海业余实验剧团改编为上海救亡演剧第三、第四两队。王为一在第三队,《放下你的鞭子》成为该队的保留节目。演王为一女儿的,也由田蔚改为新入团的顾敏书,她长得瘦小,演这个角色更加合适。因为三队沿着沪宁铁路线工作,根据客观需要,女儿加唱了一段电影《马路天使》中的插曲《天涯歌女》。按说北方逃荒来的卖艺姑娘,都会耍几套刀枪拳脚的,可南方姑娘不会,只能唱个小曲儿什么的。这时,王为一就拉起二胡来,小姑娘唱到高音时,嗓子给卡住了,咳得厉害。老汉生气了,骂了她,要她好好儿重头唱起,但姑娘只是咳个不停,蹲在地上站不起来了,老汉更加生气,正扬起鞭子要向姑娘打去……“放下你的鞭子!”一声怒吼,震动全场,一个青年工人跳上台……

抗日实景剧演出(抗战期间演出次数最多的街头剧)(2)

从1931年至1936年,上海剧联成员将《放下你的鞭子》一剧前后演出过六次。1933年5月,法南区委以纪念国际劳动节为名,举行庆祝工农红军第四次反军事“围剿“胜利的报告会。地点在南昌路雁荡路某小学操场上。参加者是与民权保障大同盟有密切联系的滨海中学、南光中学、泉漳中学的党员和进步学生。报告会结束后,由剧联所属的剧社联合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王三》《婴儿杀戮》等三个独幕剧。

2北平演出轰动一时

1937年4月,张瑞芳和崔嵬一起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这次演出活动是北平中共地下党领导的,以刚成立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为核心出面发动和组织的。当局调动大批军警在演出地北平香山四面包围学生,如临大敌。张瑞芳对这次终身难忘的演出作了深情的回忆:

“学联”主持人见机行事,采取果断措施改变行动步骤,把七千多名学生立即在广场上分成若干小组,分发事先准备好的一纸袋一纸袋的面包食品。学生们边吃边做游戏,分散为一堆堆,围圈子玩丢手帕、“碰球”和唱歌。荷枪实弹的军警看到学生在玩,没见其他活动就放松了监视,他们麻痹了。

这时,我和老崔以及两位扮演青年工人和小伙计的清华大学的学生,从附近农民那里借来几件衣服就开始化妆了。崔嵬扮演卖艺老汉,穿着老乡的旧棉袍,一根麻绳系在腰间,戴一顶无檐毡帽,用旧报纸折成方块遮在额前当作帽檐。我扮演香姐,穿的短袄和花裤子也是借来的。刚好附近有人在耍把戏卖艺,我们把他那副挑担租来了。一敲响锣鼓,七千多人围起一个大圈子。在广场上,我们的《放下你的鞭子》就开演了。我曾经在家里按照一些歌舞团的照片自编一套形体训练,练过踢腿、劈叉、弯腰的功夫,这回全用上了。戏一开始,随着锣鼓声,我弯腰,踢腿拉架子,弄得自己倒蛮有自我感觉的,先唱“凤阳花鼓“,事先布置好的观众带头叫好;又唱“九一八”小调:“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东洋兵……”香姐因为饥饿和内心苦痛唱不下去了,观众喝倒彩,卖艺老汉忙让香姐练武术,她因为气力不支摔倒了,老汉气得抽出腰里的鞭子鞭打香姐,一个青年工人从人群中走了出来,高喊:“放下你的鞭子”,戏进入了高潮……

《放下你的鞭子》虽然台词写的文绉绉的,但观众和演员都很动心。华北危在旦夕,我们不能做亡国奴,亲眼见到许多东北流亡同学没有了家乡,受尽了苦难。我们不是演戏,这是活生生的现实,我越演越动情,眼泪刷刷不停地流,许多观众同学也是流着眼泪看。当青年夺下老汉的鞭子把卖艺老汉推倒在地后,崔嵬躺在地上也真的哭了起来。当我大段叙述我们的苦难生活时,忘了词,就跑到躺在地上的崔嵬身边哭着叫爸爸,感情始终没有中断,眼泪稀里哗啦,说不出半个字,崔嵬就躺着给我提词……戏的末尾,青年弄清楚他们是父女关系,向他们讲了团结抗日的道理后,转而对观众说,请大家帮一帮他们父女的忙吧……话还没说完,围观的同学就掏钱往我们场地上丢,一下子满地都是铜板,还有银元和钞票。大家帮忙收捡起来,最后把崔嵬那个装化妆用品的广东藤箧塞得满满的,我们把钱交给了“学联”。

参加这次广场演出,对我来说,像开辟了一个新天地,没想到革命戏剧竟能够产生那么大的作用。《放下你的鞭子》演出到后半场,就被包围监视我们的军警发觉这不是在耍把戏,而是在宣传抗日,但他们受到全场激昂情绪的震荡,没有敢制止和干涉我们,我们卸妆的时候有一个警察区队长还买了两瓶弹子封口的樱桃汽水慰问了我和老崔,他说:“我家也在东北啊!我也不愿做亡国奴。”同学们知道了,就对军警高呼口号:“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团结起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广场顿时变成民主宣传的场地,警察站在旁边不再干扰我们。

抗日实景剧演出(抗战期间演出次数最多的街头剧)(3)

3在美国的演出惊动了罗斯福

1937年,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先后成立了13个救亡演剧队。他们走遍了华中、华南广大地区,把《放下你的鞭子》一戏演出达数百场。

在《放下你的鞭子》中,王莹饰香姐,金山饰卖艺老人。香姐身着白地蓝花的印花布衣裤,煞像卖艺人家的少女,一出场便把流亡者的愤恨和悲哀尽情发泄。当父亲一记无情的辫子抽下去后,香姐流泪了,观众中的流亡者也流泪了,全场一片哭声。她和金山的演出独具特色,表演深沉、细腻、惟妙惟肖,被誉为“文鞭子”。这一演出还到了国外,在世界舞台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据王莹统计,他们的这一演出本自七七事变后,在前线及后方城市、南洋各地及美国纽约等地,共演2200余场次。周恩来、董必武曾多次观看演出。1939年秋,金山、王莹领导的新中国剧团在新加坡演出,深得著名作家郁达夫、著名画家徐悲鸿的赞赏,徐悲鸿为此创作了著名油画《中华女杰王莹》。

1942年,王莹自香港回重庆后,中共组织决定派王莹去美国留学,同时在美国人民中宣传中国抗战。在美国,王莹被东方与西方协会聘为该会理事兼中国戏剧部主任,还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共同翻译了《放下你的鞭子》及丁西林等人的剧本和一些歌曲。

王莹在美国各地演出抗战戏剧一事,惊动了当政的罗斯福总统。1945年3月15日晚,她应邀赴白宫演出了抗战戏剧《放下你的鞭子》。观众席上坐着罗斯福总统夫人、华莱士副总统、诺贝尔奖获得者赛珍珠、白宫高级官员以及驻美各国使节。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剧终掌声不断。随着抗日形势的发展,《放下你的鞭子》在北平、上海、汉口、成都、重庆、昆明、福州、华北和华中抗日根据地以及中国香港、新加坡和美国纽约等地相继演出,崔嵬、金山、赵丹、陶金、吴雪、王莹、张瑞芳、章曼苹等许多著名演员都演过此剧。

该剧出版过很多不同署名的演出本和改编本。有署陈鲤庭著、王为一改编,有署崔嵬著,也有署一群作者,或署佚名。初刊于1937年6月上海戏剧出版社版《1936年最佳独幕剧选》(阿英编)。改编本有:《放下你的鞭子》(王为一改编)、《香姐》(张逸生改编,国立戏剧学校演出本)、《齐心打日本》(卢荻改编)等。

1937年12月初,国立戏剧学校(后升格为大专,即国立剧专)在长沙举行第三次公演,由曹禺率领演出街头剧《疯了的母亲》(曹禺二届毕业生骆文宏编)、《香姐》(张逸生改编)、《警号》《东北之家》四个小戏,公演三日,曹禺同学生一起高唱抗战歌曲,高呼抗日口号,备受广大观众欢迎。

2009年,经众多专家学者研究和考订,这一弘扬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的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原著作者为陈鲤庭,剧本收入由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编的《中国话剧百年剧作选》第3卷。2007年4月由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公开出版。

(作者单位:上海戏剧学院)

本文刊载于《炎黄春秋》2020年第5期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抗日实景剧演出(抗战期间演出次数最多的街头剧)(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