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生而养恩重如山(知豫之恩)(1)

知“豫”之恩 恩重如山

大河与大江的情谊,注定在相濡以沫中铸成。

“来!把不舍的眼泪,换成重逢的笑容吧!”

拥抱、合影、签名……3月19日,河南省第五批援鄂医疗队踏上离汉行程前,武汉市九医院护士苏洁请假赶来送别好妹妹——洛阳市宜阳县中医院护士王亚娟,两人相拥耳语。

瞒着家人主动报名参战的王亚娟,1995年出生,是所在医院年龄最小的援鄂队员。在武汉青山方舱医院她遇见了亦师亦友的“大姐姐”苏洁。从开舱到休舱,20多天并肩作战,两人在一个班组,配合默契。

“来年,一起看武汉樱花,一起赏洛阳牡丹。”两姐妹约定。

未生而养恩重如山(知豫之恩)(2)

知“豫”之恩,武汉人民不会忘记。将视线拉回那个战鼓擂响的时刻。

快,好似离弦之箭——首批援鄂医疗队137人从接到通知到组建完毕,只用6小时,当晚7时即抵达武汉;第四批,81名医护人员深夜得令,第二天早晨即出征;第五批,300人,仅12小时,从49所医院抽调完成组队。15批、1281名队员,在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最关键的时刻雪中送炭。

齐,不吝亮出家底——2月5日晚,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进驻江汉方舱医院;2月5日,由21辆救护车组成的援鄂医疗急救转运队到达武汉;2月10日,首批中医医疗队起程援汉;2月22日,首批援鄂影像技师医疗队起程赴汉;2月24日,首批援鄂心理医疗队开拔。有抗击非典、甲流和参与抗震救灾的经验丰富者,有叱咤感染、呼吸、重症医学等领域的学术权威,有用青春践行医学誓言的初出茅庐者,目的地只有一个:湖北。

一张张因长久佩戴口罩而勒出道道印痕的脸,一双双反复清洁消毒而皴裂红肿的手,一双双“超长待机”坚守危重病人而布满血丝的眼……

“对不起,孩子,没能陪你!我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是河南援鄂医疗队队员、驻守武汉市第四医院医生李荟苹通过手机视频和远在老家的孩子通电话时,对家人的愧疚。

“不是不怕,但这一刻,救死扶伤是必达的使命,山水相邻是出手的果决。哪怕脚下是深渊绝壁,也要向着希望拼尽全力。”这是河南省首批援鄂医疗队医疗组组长、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周正为九旬高龄患者吸痰、插管后,对职责的无愧。

未生而养恩重如山(知豫之恩)(3)

生命方舱里有最深的牵挂。河南中医药大学呼吸科主任医师王明航,离开方舱心里始终放心不下患者,特意建起“爱心方舱”微信群,无论多晚多累,对患者咨询知无不言,他说:“日均200余条聊天记录,不敢怠慢每条留言后的期待。”

疾驰车轮里有最急的渴盼。河南援鄂医疗队急救转运队员乔伍营,驾驶急救车,在江城的大街小巷完成近百例危重患者转运后,脱下倒出汗水的防护服,说:“我恨自己不能再快点,把那些危重患者送到医院。没啥说的,就是要抢生命!”

重症病房里有最诚的赤子之心。河南省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重症医学科医生赵童,徒手为80岁新冠肺炎患者清理鸡蛋大的肛肠粪石,还安慰老人说:“没事,您把我当儿子就行。”

每一种苦难都应被缅怀,每一分付出都应被铭记,每一份责任都应被激赏,因为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的一部分。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救死扶伤、大爱无疆。你们是光明的使者、希望的使者,是最美的天使,是真正的英雄。

有你逆行,力挽生命重生;山河无恙,便是春和景明。

作 者:龙 华、张茜

图 片:梅 涛、魏 铼

编 辑:吴华清、王 晶、黄 伟

设 计:罗 怿

出 品:湖北日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