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陕北民歌(陕北民歌了解一下)(1)

陕北民歌是陕北地区的传统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劳动号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采石歌、吆牛歌、打场歌。信天游分为高腔和平腔。这些自成体裁又各具特点的传统民歌,都从各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和爱憎,并且当社会制度根本改变的时候,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也随着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在内容上表现了新的社会生活和新的人物形象,同时也使各种体裁具有了新的意义。

2008年6月,陕西省榆林市、延安市申报的陕北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介绍陕北民歌(陕北民歌了解一下)(2)

历史发展

陕北地处黄土高原,东临西晋,南抵铜川,西接宁夏、甘肃,北至内蒙,这里自古战争频繁,以至于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长年累月形成了如今千沟万壑的地貌。陕北人在这样生存环境下却养成了乐观豪迈、勤劳勇敢、老实淳朴的性格,陕北民歌就是这样一种千沟万壑的高原地势与陕北人厚重纯朴的情感碰撞的产物,是陕北人民生活的反映,是这一地区社会历史的忠实记录,是千千万万劳动群众集体创作的一部生活的史诗,也是一部争取自由、追求幸福的心灵的呐喊。

陕北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历史上是汉族与少数民族频繁往来的交汇地,战乱不断,人口流动性很大,到了元代,才逐渐稳定下来。在这样的背景下,陕北民歌又具有西北区域多民族文化大融合的痕迹,同时也改变着这个地区的民族心理特征以及文化艺术审美形式。自古以来,陕北就是民族融合的地区,缘于特殊的自然环境,形成了风格粗狂且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歌。陕北人是汉族人,但因为民族的杂居,人种血缘的不断融合重组与其它汉族人相比,陕北人已不是纯粹的汉族人。血脉的融合带来了人种的优势,同时也沉淀着相关民族的心理特征和表达方式,比如:陕北人能歌善舞的天性创造了《对花》、《大秧歌》、《跑旱船》等边歌边舞的艺术。

正是这种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点,逐渐形成了陕北浓郁的文化背景,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才形成了陕北民歌这种独特艺术表现形式。

风格特征

介绍陕北民歌(陕北民歌了解一下)(3)

民歌歌词

陕北民歌在广泛流传的过程中,经过劳动人民的不断打磨加工,在旋律和歌词的形式上,逐渐形成一定的规范性和严整性。陕北民歌的句式多为上下句结构,两个尾字押韵,形成一个段落。其中信天游最为典型,突出的表现形式为“比兴”的艺术手法。以彼物比此物,以先言他物。信天游一般为两句体,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如:“五谷里那田苗子,唯有高梁高,一十三省的女儿呀,唯有那蓝花花好”。歌词通常以一句人们习惯的日常语言来开头,起兴引出后面想说的话。比如“树叶叶绿来,树叶叶黄,丢下个小妹妹受恓惶”。另外,歌词中也多采用衬字和衬句,如“走头头的那个骡子哟,三盏盏的个灯”,其中“的那个”、“哟”均为衬字。而在“小姐姐拿一把鸳鸯扇,将身坐在玉石栏杆,一对对蝴蛛儿瞧牡丹,蝴蛛来瞧牡丹”中“蝴蛛来瞧牡丹”为衬句。借物比人,托物言情,在众多的陕北民歌中,以描写爱情的歌曲最为多见。

粗犷豪放的陕北民歌也不乏柔美。《走西口》中送郎走西口的妹子千叮咛,万嘱咐:“万不要交朋友,交下朋友多,怕你受折磨,有钱的他是朋友,没钱的两眼儿瞅,唯有那小妹我,天长又地久”。字字句句见真情,歌词朴素自然,意味深长。歌词口语化,也是陕北民歌的一个特点。陕北民歌运用地方方言,不仅唱起来亲切感人,而且节奏明快,气韵通畅。

方言特征

首先,我国的民歌之所以多姿多彩,其最大特点就是方言的差异,所谓“隔山不同语,隔水不同音”。陕北方言的特殊是在于巧妙的叠词、丰富的叠字,仅仅这些重叠歌词就能催生陕北民歌这朵艺术奇葩动人性情,悦人心灵。如:“白格生生脸蛋,碎格纷纷牙,亲口口说下些恼话话”,就是这些陕北方言本身的生动形式为陕北民歌增添了不少艺术魅力。其次,陕北方言偏重鼻音,韵母以“n”结束的字音都发成“ng”音,所以,如“苦命人”中的“人”字在演唱时是应该发成“仍”字,“横山下来些游击队”中的“山(shan)”、“下(xia)”发音为“san、ha”。陕北民歌的演唱发音要靠前,接近喊,共鸣较弱,是一种以嗓音为基础的自然纯朴的声音,它把普通话四声中的“阴平”、“阳平”等声调变调,按照去声来说的现象,如《蓝花花》这首歌曲中歌词“蓝格英英的彩”中第一个“英”字和“五谷里(的那个)田苗子”中的“里”字等都按四声的感觉来唱。再次,陕北民歌中衬字、衬腔也具有浓郁的地方语言特点,浓烈的方言化的音调歌腔是陕北民歌独具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衬词的运用也是陕北民歌的一个重要特征,歌唱中加入一些衬词不仅使歌唱语言更加口语化,音乐更加丰满连贯,而且能使歌唱者的情绪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如《蓝花花》中的“的那个”和“哟、呀”等,演唱时不能忽略这一步,否则歌曲中韵味会逊色很多。

曲式结构

陕北民歌由于在生产劳动中产生,因此从较小的二句式到较大的多段体,都有很多作品。二句式与四句式是陕北民歌中最普遍的创作形式,上下句构成一个段落,两句一韵,变化自由。其每句的基本字数为七言,如《三十里铺》、《脚夫调》、《一对对毛眼眼了哥哥》等,但由于抒情和叙事需要,有时也形成七言句式的扩充,出现更多字的句式,和扩大的三句式或五句式结构的分节歌等。有些陕北民歌在多段词的反复运用中随着内容和歌词语言的需要,曲词结构和速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形成了富有变化而又贯串流畅的大结构。如《五哥放羊》、《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总之,陕北民歌的结构灵活丰富,不拘一格,内容所涵盖的范围较广。

种类

陕北民歌的种类陕北民歌按演唱内容、形式和体裁大致可分为号子、信天游和小调。

介绍陕北民歌(陕北民歌了解一下)(4)

号子

号子是一种直接伴随着劳动歌唱的民歌,通常是在集体劳动时歌唱。陕北的号子主要有黄河船T号子和打夯、打硪号子等。黄河从青海发源,流经甘肃、宁夏、内蒙古三省,至陕北府谷县沿晋陕大峡谷奔流而下,船工多往返于晋陕两岸,靠摆渡和短途运输为生。最著名的黄河船工号子是《黄河船夫曲》。

打夯、打硪(也叫拉硪)是陕北高原重要的劳动形式,陕北土石工程较多,修窑、筑坝都要抬夯、打石硪,因而打夯号子、打硪号子也就成为陕北劳动号子中较为普遍的歌唱形式,这两种号子也只是在砸地基或打桩时为统一劳动动作、活跃情绪而即兴演唱的。打夯号子的代表曲目有《调来着》《轻轻起慢慢放》等。打硪号子代表曲目有《这一硪拉的美》《乡里大嫂好吃嘴》等。

介绍陕北民歌(陕北民歌了解一下)(5)

信天游

信天游是陕北地区最主要、最有代表性的民歌体裁。信天游的曲调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上句比较开放,音区较高,音乐跨度较大,下句比较收拢,旋律曲折下行,表现出叙事性的特点。信天游的曲调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音调高亢开放、节奏比较自由的山歌类型,一种是音调平和舒展、节奏匀称规整、结构较严谨的小调类型。前者代表曲目有《脚夫调》《兰花花》等,后者代表曲目有《人人都说咱们两个好》《你妈妈打你不成材》等。信天游是黄土高原孕育出的一种随意性极强的、兴致而作、心口漫唱、不受限制、尽情抒发的山歌。它的名称多样,被不同的地方称之为“山曲”、“爬山调”和“顺天游”。信天游是陕北民族的精华,最能体现陕北黄土高原那种沉郁、苍凉、恢宏的“个性”,它的演唱空间感极强,高亢奔放而有深沉质朴,其节奏自由纯朴大方,着重内心情感的描写,质朴无纹,真挚感人,故能冲破时空、不胫而走、世代相传。

介绍陕北民歌(陕北民歌了解一下)(6)

小调

小调也称小曲,结构形式比较规整,曲调比较委婉流畅,具有曲折、细腻的表现特点。陕北小调可分为一般小调、丝弦小调、秧歌小调、风俗小调和吟唱调。小调是经过民间艺人艺术加工的一种城市民歌,它的范围包罗极广,结构较完整,是陕北民歌中更为“艺术化”的一种类型。如《走西口》、《三十里铺》、《揽工调》等。它的语言生动、质朴,曲调优美婉转,感情深沉真挚,情感刻划入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