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嫦娥,必提及一人,那就是羿。

大羿,生卒无考,本称羿,也称后羿;乃远古五帝时之神人,擅箭射,助尧落九日拯黎民于危难,历有“后羿射日”的传说。

嫦娥下凡录(嫦娥籍之浅考)(1)

《淮南子》云:“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羿上射十日,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楚辞章句》记载:“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焦枯,尧命羿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乌皆死,堕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

据传,先秦文献中还另有位“后羿”,即有穷后羿,又称“夷羿”,相传是夏朝东方族有穷氏的首领,善于射箭。两人同似称谓,在史迹相传中常被混淆。

晋人郭璞注《山海经》云:“有穷后羿慕羿射,故号此名也。”;夏代的有穷后羿是因仰慕上古羿善射,故以“羿”为名。唐代《尚书正义》则认为帝喾、帝尧时的“羿”是善射者的通称,并非人名。

所以夏代的有穷后羿,则因爱屋及乌,名号昵称为“羿”,妥妥现代“追星族”的鼻祖啊。

另据说有穷后羿还是个篡位的国王。

嫦娥下凡录(嫦娥籍之浅考)(2)

此皆花絮旁枝,当作另表。

且说嫦娥:

唐•李商隐有诗云: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嫦娥下凡录(嫦娥籍之浅考)(3)

“嫦娥奔月”的故事家喻户晓,然嫦娥何许人也?则鲜为人知了,若是要说的清晰,更则颇为不易。

嫦娥最早现于《归藏》记载。《连山》、《归藏》乃华夏古籍之典;公认是《周易》之前传。后流传民间逐渐衍化成诸多故事版本。西汉《淮南子》记:“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嫦娥下凡录(嫦娥籍之浅考)(4)

一、嫦娥籍贯问:

1、嫦娥原型源自山海经记载的月母常羲;其可归究为先民对月亮的崇拜。

2、洛神宓妃

《七十二朝人物四书演义》述,宓妃即嫦娥。

一曰:宓妃,伏羲氏之女,溺洛水而亡,帝封洛神。

再曰:宓妃因恋洛河之景美,至洛水河畔,遭河伯掳掠,幸遇羿相助得救;并与后羿相恋。后大羿被帝封为宗布神,宓妃为洛神。

后人附会其事,一说嫦娥奔月之后,后羿才与宓妃相识;另一说,嫦娥因知后裔与宓妃暧昧,愤余才偷吃灵药飞升的。

魏晋曹植作《洛神赋》,也记有洛神宓妃,然皇嫂甄氏尔。可见史迹悠悠,何来真相?此一时彼一时罢了!

嫦娥下凡录(嫦娥籍之浅考)(5)

嫦娥下凡录(嫦娥籍之浅考)(6)

3、帝喾之女。

嫦娥乃上古三皇五帝之一帝喾(天帝帝俊)之女、羿之妻,其貌非凡。

史载,常仪、帝喾育一子一女,男帝挚,女则是嫦娥。

《山海经》有另一记载:常羲即常仪,与帝喾(帝俊)生育了十二个月亮,且“常羲”字面就有生月亮的意思,故帝喾与常仪之女就是月宫嫦娥。

少典、黄帝、少皞(少昊)、般、帝喾、帝尧。般(一说挥,同一人存疑)发明弓矢,子帝喾之臣羿以矢射闻名,射九日,拯民于难,帝喾褒抚,将女儿下嫁给羿,人情常理。故嫦娥乃常仪与帝喾之女,合符论理。

嫦娥下凡录(嫦娥籍之浅考)(7)

4、帝喾之妻。

常仪,五帝之一帝喾第四个妃嫔。传说,嫦娥与常仪即同一人,常仪又称常羲,嫦娥;常羲是一个名字,娥和羲,古汉字中字形、读音皆同,属一字之分衍,相当于通假字。但“嫦娥奔月”的故事源自帝喾之子帝尧(唐尧)时期,且常仪先故于帝喾之前,故常仪之说不实。

5、仙女皇娥。

东晋《拾遗记》,记载有一段皇娥传说,皇娥与白帝子于西海之滨得食仙果桑椹,可长生不老;而“嫦娥奔月”也是服用了羿自西王母处讨来的仙药;太昊为阳,少昊为(阴)月,皇娥是为少昊之母,即是月亮之母,也就是《山海经》中的常羲;二者似有相关。

然,抛开神话,历史文献中,并无记载少昊之母是常仪。仅就是说,皇娥和常仪,常仪和常羲、嫦娥几个词的形、音类同。据此,可能也就是口口相传中,笔端生花,音同字异的衍述罢了。

嫦娥史献考籍:

父亲:帝喾(帝俊)

嫡母:姜嫄

生母:常仪(常羲)

庶母:简狄、庆都

兄弟:弃、帝挚、阏伯(契)、唐尧等

侄子:丹朱

侄女:娥皇、女英

丈夫:羿

二、嫦娥奔月问:

1、胁迫说:

后羿因落九日,受族人拥戴,慕名而来者众,逄蒙其一。后羿与西王母求得灵药后,交嫦娥保管;逄蒙借后羿外出,迫嫦娥交出,嫦娥无奈吞入口中,奔月而去。后羿得知焦悔不已,遥天呼唤,惊动天帝,允二人月圆之日可于月桂树之下相会。

《淮南子 外八篇》:“羿闻娥奔月而去,痛不欲生。月母感念其诚,允娥于月圆之日与羿会于月桂之下。民间有闻其窃窃私语者众焉。”

百姓闻知也随来设案拜祭;日深而久,遂得流传。这就是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来历。

嫦娥下凡录(嫦娥籍之浅考)(8)

西王母

2、拯民说:

有穷国王后羿,黩武善射,性暴戾,滥苛政,百姓怒不可言;后羿得成仙之药,意欲长生不老,妻嫦娥慈仁,为百姓免遭虐政,私服灵丹飞仙月宫去了。

史料记,有穷国是夏时期一个地方小国,且射日的后羿也没有做过国王。所以这仅是个传说而已。

3、偷服说:

嫦娥得知后羿从西王母处讨来长生仙药,暗自揣思。一日趁后羿外出,便独私服下奔月自去。

《淮南子》记载,羿自责连累妻子嫦娥一同下凡受苦,便与西王母求来长生之药,夫妻可永续恩爱。嫦娥不惯清苦,窃自顾吃下,奔月宫而去。

南朝梁刘昭注《后汉书·天文志上》云:“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筮于有黄。有黄筮之,曰:‘。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吉。’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东汉高诱注:“姮娥,羿妻;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未及服食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

《初学记》卷一引古本《淮南子》,于“姮娥窃以奔月”句下,尚有“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十二字。

4、报复说:

此说出自屈原的《天问》:后羿射日,居功而自傲,与河伯之妻子私下有昧;引嫦娥怒而不满,盛气之下离后羿而飞月。

清初小说《有夏志传》:夏朝国王太康,见后羿之妻嫦娥美艳,便想用幽州换取。后羿竟满口答应。嫦娥遂偷吃不死药,毅然飞升寒宫而去。

三、嫦娥称谓问:

嫦娥原名恒我,因性别,恒通姮,我音同娥,故作姮娥;至汉时,因避汉文帝刘恒帝讳,唤改常娥,常者恒也,也因性别,加女旁,即嫦娥;继而由来。

《易占》之《归妹》述有嫦娥奔月。秦简:“归妹曰:昔者恒我窃毋死之,奔月而攴占。”此见于传本《归藏》之辞。”《说文》:“恒,常也。”《说文》:“从女我声”。

《集解》引洪颐煊云:“说文无姮字,后人所造。”

《山海经·大荒西经》所记“生月十二”之常羲。古音读羲为娥,逐渐演变为奔月之常娥。

嫦娥奔月的故事,传至当下,内容有史据也有杜撰;但本源还是由典籍《归藏》中记述衍生而来。

四、奔月地点问:

《后汉书·郡国志》记载:“寒亭,古寒国,浞封于此。”即今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有奔月台址,嫦娥雕像。

嫦娥下凡录(嫦娥籍之浅考)(9)

五、羿娥之恋问

1、《淮南子 外八篇》:昔者,羿狩猎山中,遇姮娥于月桂树下。遂以月桂为证,成天作之合。

《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

有说,嫦娥与羿,还是中国历史上创一夫一妻制的先驱。

六、嫦娥续后问:

1、《淮南子》“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嫦娥飞仙竞化身蟾蜍,不竟让人懵懂。然觉思来,先人不以蝙蝠、蟾蜍为祈乎?也就不难理解了。

2、嫦娥飞升居于广寒宫。道教典经中,将嫦娥与月神太阴星君合为一人,道教以月为阴之精,尊称为月宫黄华素曜元精圣后太阴元君,或称月宫太阴皇君孝道明王,作绘女神像。

嫦娥飞仙月宫,得立仙班。

3、《淮南子 外八篇》:“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托与姮娥。逄蒙往而窃之,窃之不成,欲加害姮娥。娥无以为计,吞不死药以升天。然不忍离羿而去,滞留月宫。广寒寂寥,怅然有丧,无以继之,遂催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欲配飞升之药,重回人间焉。”

嫦娥奔月,似无奈之举,欲下界旧镜重圆。

嫦娥下凡录(嫦娥籍之浅考)(10)

结语:

嫦娥,华夏始祖五帝帝喾之女,广寒蟾宫之主。虽有诸多文献古迹记录,真假其实无人可知;今考之笔,乃也拜先人典籍所赐,括而言之而已。

愚自以为,距今一千年较比二千年、或是三千年与四千年比较,届时之先贤,于上古之认知,与吾等应盖无博广悬殊之别焉。也非目睹亲书,口口相传,附会演义罢了。

承先祖之志,续中华之脉,谓之意本也!

浅疏点墨•莫以言鄙

桑园篱者

2021•8•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