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手工艺 陶瓷(古陶瓷修复技艺)(1)

修复后作品

非遗手工艺 陶瓷(古陶瓷修复技艺)(2)

廖金堂

“古陶瓷修复技艺”第一代传承人是蒲应先,光绪23年(1897年)生于江油武都,补锅匠出身。1930年得益于北京返乡瓷商张姓亲戚的口传金缮、锔钉修复陶瓷手艺。由于自身有补锅技巧,蒲应先很快熟练地掌握了这门当时在京城十分流行的技艺,走街串巷为人锔缸缮瓷。

廖金堂的爷爷廖云斌拜蒲应先为师,学习陶瓷修复技艺,从此以烧陶、卖陶、修陶瓷为业,其父亲也从小学习陶瓷修补技艺。父亲去世后,廖金堂将这项技艺传承了下来。

廖金堂介绍说,传统古陶瓷修复主要以锔钉和金缮为主,传下来有2件民国时期爷爷廖云斌用锔钉修复的瓷器,一件乾隆朝霁蓝釉小碗,一件雍正朝青花夔龙纹盘,还有少量的锔钉手工工具。为提高技艺,2000年廖金堂开始学习故宫文物修复专家贾文忠的文物修复与复制技艺课程;2013年学习中国国家级非遗大师蒋道银的“古陶瓷修复技艺”。在前几代的积淀下,廖金堂使古陶瓷修复技艺得到新发展。他利用古瓷残片开发了《中国风·古瓷情怀》之青花记忆、彩瓷魅惑、名瓷迷踪等系列文创产品、各种佩戴首饰、茶托、镜屏等,并代加工生产新瓷仿古各种手链、耳坠等饰品。通过文创产品的传播,既有效利用了残破古瓷资源,又实现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

2017年10月,廖金堂被涪城区文化馆外聘为“涪城博物馆考古及文物鉴定与修复专家”,并设立“涪城文物修复工作室”。2018年7月廖金堂与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合作成立“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中国古文物鉴定与修复研究所”任研究所所长。2019年4月被认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陶瓷修复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绵阳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郑金容 整理)

编辑:郭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