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中对“秀才”的描述。

就是满口“之乎者也……”。

文不得,五不得的穷酸样。

而实际上秀才在古代真的是那副模样吗?

古代秀才举人进士是怎么产生的(举人和进士如何考取的)(1)

这要从古代的科举制度先说起。

科举制度诞生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

至于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选拔人才进入仕途最公平的选拔制度。

古代秀才举人进士是怎么产生的(举人和进士如何考取的)(2)

收到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

日本、朝鲜、越南等国都效仿中国的科举制度。

因为中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在古代。

只要你的学问到达一定程度。

不管什么出身。

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而且这是唯一入朝为官的途径。

那么。

古代科举考试内容又是什么呢?

因为儒家思想的影响。

当时的考试内容都是文学方面。

简单来说。

就是写一篇文章。

监考官通过考生的选题、文字用语、中心思想等方面进行选拔。

古代秀才举人进士是怎么产生的(举人和进士如何考取的)(3)

在古代。

有关于数学、物理、化学等相关的工科方面的知识。

都被当成三教九流,不入流的学问。

这就是古代为什么不考工科学问的原因。

那么科举制度具体是怎么实行的呢?

唐朝的科举和如今的高考差不多。

每年举行一次。

到了宋朝的太宗年间发生了变化。

科举考试改为两年一次。

宋英宗在位期间。

又将科举考试改为三年一次。

科举考试总共分为六个级别。

按规模从小到大分别是:

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一、秀才

科举制度从诞生到结束。

总共经历了一千二百多年。

而科举制度发展到比较完善。

还是在唐宋年间。

因为当代很多影视剧的错误描述。

很多人都觉得考取“秀才”。

就像是囊中取物般容易。

实际上。

考取秀才并不那么简单。

在古代。

只有有钱的公子哥才能坐在私塾听老师讲课。

古代秀才举人进士是怎么产生的(举人和进士如何考取的)(4)

很多贫穷家庭的孩子。

都是独自在家中埋头苦读。

古代秀才举人进士是怎么产生的(举人和进士如何考取的)(5)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秀才的考试包含三个阶段。

被称为“童试”。

“童试”即“县试”、“府试”、“院试”的统称。

“童试”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儿童考试。

它只是一种考试的名称。

“童试”不分考生年龄大小。

参加考试的考生被成为“儒生”或者“童生”。

通过“童试”的考生被成为“学员”。

而“学员”就是我们口中“秀才”。

古代秀才举人进士是怎么产生的(举人和进士如何考取的)(6)

“秀才”虽然是当时最低级。

相当于入门级的考试合格者。

但是“秀才”的学问实力不容小觑。

因为。

考取“秀才”后。

相当于有半只脚已经踏进了为官的仕途。

“秀才”在当时会受到很多优待。

比如。

“秀才”可以免去徭役;

“秀才”在县官老爷面前不用下跪。

……

而“秀才”拿到如今来说。

相当于本科的学历水平。

朋友们还会小看“秀才”吗?

二、举人

童生通过童试之后成为秀才。

但是并不是成为秀才之后就可以马上进行更高一级的考试。

秀才往上就是举人。

举人相对于秀才。

那含金量就完全不一样了。

古代秀才举人进士是怎么产生的(举人和进士如何考取的)(7)

秀才要参加举人的考试。

还需要通过本省的学政考试。

按照选拔人数的数量。

从参考的秀才中。

从最高成绩开始选拔。

名列前茅的秀才才能参加举人的考试。

考取举人的考试就是“乡试”。

古代秀才举人进士是怎么产生的(举人和进士如何考取的)(8)

“乡试”通常在八月举行。

因为时逢初秋。

所以又称为“秋闱”。

“乡试”中举的秀才就成为了“举人”。

考取举人后。

基本上在朝廷某个一官半职。

那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当时有一种说法。

“举人”实际上就是朝廷命官的后备人选。

考取举人后。

有一部分人就已经停止再往上考取功名了。

而是选择从此进入仕途为官。

当然其中也有没有考上“贡士”和“进士”的举人。

“举人”拿到如今来讲。

相当于“研究生”学历。

三、贡士

举人再往上就是“贡士”。

选拔“贡士”的考试就是“会试”。

“会试”已经是最高级别的考试了。

“会试”在京城举行。

通常都是在“乡试”的第二年举行。

古代秀才举人进士是怎么产生的(举人和进士如何考取的)(9)

通过“会试”的举人就被称为“贡士”。

“贡士”在古人的科举制度中。

已经算是最高学历的了。

古代的科举制度建立在封建社会的基础上的。

做了“贡士”。

最终还得经过最后的选拔。

选拔中中举的人立即就会被朝廷委以重任。

而所有这些最终的决定权在皇帝一个人手里。

“贡士”拿到现在来讲。

相当于如今的博士生学历。

四、进士

通过“会试”成为“贡士”之后。

科举制度中对考生所有的学问考核就到此结束了。

古代秀才举人进士是怎么产生的(举人和进士如何考取的)(10)

那为什么还有最后一个叫“殿试”的考试呢?

“殿试”是又皇帝亲自出题。

皇帝亲自监考放榜。

“殿试”的考试内容通常没有确定。

完全凭皇帝个人喜好。

通过了“殿试”的贡士即为“进士”。

“进士”在古代的科举制度中是最高学历了。

皇帝从参考的“贡士”中挑选前三名。

依次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

古代秀才举人进士是怎么产生的(举人和进士如何考取的)(11)

可以这样理解。

“状元”、“榜眼”和“探花”也是“进士”。

他们只不过是众多“进士”中的佼佼者。

看到这里,朋友们应该能完全明白了。

文中如有描述不妥的地方。

敬请各位朋友指正。

笔者万分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