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阅史明心。本期为您继续解读《春秋》,人这一辈子,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避免不了要与别人打交道。

与人打交道的学问就是为人处世的学问,为人处世并不是每个人一生下来就精通的,人之所以要不断学习。

就是要不断完善自我。年少时期可能心高气傲,内心轻狂,通过社会的磨砺,逐渐变得成熟稳重。

孔子说人生要善待自己(生活是一面镜子)(1)

生活是一面镜子

很多时候,我们细心体会,其实生活就是一面镜子,当你对它笑的时候,往往它也会对你笑,物理学上管这种现象叫做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这背后的原因,是人的心态原因,一个人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对于生活的方向是有影响的。

比如你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这时候遇到困难,你便会积极的想办法去解决。这样往往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相反如果你的心态是消极的,遇到同样的困难,你可能选择逃避,拖延等方式去面对,这时候问题可能就会往不好的方向发展。

孔子说人生要善待自己(生活是一面镜子)(2)

孔子说人生要善待自己(生活是一面镜子)(3)

生、老、病、死、爱离别、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盛,我们看这八种苦恼基本上用金钱是无法消除的。

就拿求不得来说,有的人认为有钱人怎么会求不得,当然用金钱能够买到的东西有钱人是可以得到的。

但是好多事情是无法用金钱买到的,比如感情,相当多的有钱人对于感情都是求不得的状态,因为和他们亲近的人,往往并不是真情,而是为了钱财。

敬人者人恒敬之

明白生活是一面镜子这个道理,拓展开来与人相处也是同样,当你与他人相处的时候,你尊敬别人,别人也会尊敬你。

孔子说人生要善待自己(生活是一面镜子)(4)

当然这句话,放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绝对的,经常有这样的人,你尊敬他,他反而藐视你,这种人大有人在。

那么我们要不要因为有这种人的存在,而不去尊重他人呢?当然是不应该这样,你想想,你和一个人相处。

如果这个人是一个有修养的人,那么你尊敬他,他也会尊敬你,如果这个人是一个没有礼貌的人,你不尊敬他,他会记恨你。

所以无论对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去尊敬他都会使你的利益达到最大化。而你在尊敬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不会有丝毫损失。

孔子说人生要善待自己(生活是一面镜子)(5)

所以才会有敬人者人恒敬之这样的教诲流传至今,很多古代流传下来的名言都有他内在的道理。如果是一句废话不可能流传至今的。

周天子不明白这个道理

春秋时期,周王室逐渐衰落,各个诸侯国的实力逐渐强大,新上任的周天子周桓王,是一个年少轻狂的人。

他不明白敬人者人恒敬之这个道理,为什么这么说呢?从他对郑国国君郑庄公的态度上就能看出周桓王是一个不知道深浅的人。

不知道深浅意味着自不量力。在鲁桓公五年的时候,郑庄公在春秋诸侯国中的影响力其实已经超过了周天子。

孔子说人生要善待自己(生活是一面镜子)(6)

只不过春秋时期崇尚礼制,周天子的位置摆在那,大家只是对他的地位象征性的表示尊重,但是周天子周桓王不能够理解这种状态。

在周桓王的内心,自己还是高高在上的天子,所以他的内心充满骄傲,在这一点上周桓王的父亲就低调的多。

其实周桓王的父亲内心也早就看不惯郑庄公了,但是他知道不能得罪郑庄公,因为郑庄公现在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

所以当郑庄公质问他为何要剥夺自己卿士权力的时候,周天子并不敢承认,连忙否定说没有,为此郑庄公还逼着他和自己交换了人质。

孔子说人生要善待自己(生活是一面镜子)(7)

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春秋左传》

周桓王一上位,初生牛犊不怕虎,直接把郑庄公卿士的官职给撤掉了。郑庄公一气之下不再朝见周桓王。

由此可见周桓王不尊重郑庄公,郑庄公也不会去尊重周桓王。因为他已经不再需要周天子任何态度了。面对郑庄公的不朝见。

周桓王是怎样的反应呢?我们下一期再说。

文/阅史明心

图/网络

参考资料/

《春秋左传》

,